芦山地震灾区地质灾害科学防治纪实
芦山地震灾区地质灾害科学防治纪实
4月的雅安草长莺飞。“4·20”芦山强烈地震已过去3年,近日,记者再次走进震区。
大地升腾起一种向上的力量。鼓鼓的油菜荚,传递丰收的希望;平坦顺畅的351国道,延展发展的希望;静静的宝兴河,流淌着“熊猫古城”人安宁幸福的希望。
美好画面的背后,一个个关系着灾区成千上万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生命工程”巍然矗立。在那些曾经让无数人牵肠挂肚的地灾隐患点,我们还原历时三年、贯穿应急救援、过渡安置和灾后重建全程的地质灾害攻防战。红色的“生命工程”在雅安市国土资源局地环科科长姚旭东眼里,“生命工程”是红色的,是一片片奋战的红旗汇聚成的十万火急的颜色,也是同心所向、攻坚克难的颜色。
已经过去3年,那片红,依然是姚旭东心中抹不去的印记。
4月的冷木沟还透出些许寒意。细雨绵绵,姚旭东来到沟的最高处:7号拦渣坝,目前国内泥石流治理工程的第一高坝。俯瞰下方,冷木沟蜿蜒如一条巨龙卧在崇山峻岭间。“那个时候整条沟都是红的!到处插满红旗,挖掘机的轰鸣声、号子声混成一片,想起来心跳都会加快。”姚旭东说,从沟口到7号拦砂坝有2.8公里,最多的时候一两百人彻夜不眠地施工,整条沟治理投入了1.7亿元。
为何要花如此大的力气?省国土资源厅认为,这条沟不仅关系着沟内38户、118人的生命安全,还事关整个宝兴县城的安危。“沟里的物源量有600多万立方米,从山脊到沟口落差达2000多米,地形地貌和甘肃舟曲的三眼峪沟极为相似。舟曲泥石流夺去了上千人的生命,怎敢掉以轻心?”
冷木沟是整个“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区地质灾害的缩影。
地震灾区地处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是龙门山、鲜水河、安宁河三条地震断裂带综合影响区域。5年内受“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芦山强烈地震叠加影响,地质灾害高发频发,震后查明地质灾害隐患5400余处,超过全省地质灾害隐患总量的八分之一。大大小小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就是悬在地震灾区头上的一把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震后不久,汛期将至,地灾防治刻不容缓!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和有关部门在继续全力做好人员搜救、伤员救治、灾民安置的同时,迅速评估次生地质灾害的破坏风险,特别要充分考虑强震和降雨叠加导致次生灾害加剧的情况。要组织专门力量,认真排查重点防范区域的灾害隐患,详细制定监测预警、有效撤离和应急救援各种预案,尽最大努力防范次生地质灾害造成新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发生过后仅8个多小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身影就出现在了地震灾区,震后首夜那个彻夜亮着灯光的帐篷,点燃了废墟上生的希望。返京后,李克强一直心系灾区。4月22日,中央气象台报告:地震灾区将有持续阴雨天气。李克强立即前往国务院应急指挥厅,与一线通话,强调抗震救灾要及时高效科学有序,既要抓紧救人,又要严防次生灾害。
国土资源部紧急驰援500名技术人员,分赴震区各地进行应急排查。中央财政安排生态修复、地质灾害防治和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50亿元,并给地方充分授权,地方在实施规划过程中,可以因地制宜予以调整。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委省政府启动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成立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创新灾后“一日两报告”“一日一会商”和“一日一调度”统筹指挥机制,调动多部门协同防灾及信息共享。一系列紧急通知从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发出,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向社会和公众广泛通报各类隐患点的详情。省领导带头深入地灾一线,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干部群众乃至武警部队劲往一处使,开展震后应急状态下的隐患全域排查和重点区域排危除险。……
地质灾害攻防大战全面打响。黄色的“生命工程”在芦山县思延乡清江村前后坝组地灾监测员杨开春的眼里,“生命工程”是黄色的,那是一块块黄色的地灾隐患点提示牌、撤离路线图和汛期彻夜不熄的灯光的颜色,也是警钟长鸣的颜色。
这是第三年了,杨开春又要“上岗”了。工作地点就在芦山县思延乡清江村前后坝组的乐山脚泥石流点。
杨开春的卧室床边放着一面黄锣,上面拴着锣槌;伸手就能摸到的桌子上,对讲机正在充电。“这些都是我的武器,‘五一’过后就进入汛期了,睡觉的时候要锣不离槌,槌不离锣,怕睡过去了,灯一夜都不得关。”杨开春说。
杨开春是全省4万多名地灾监测员之一。3年来,他们与芦山地质灾害展开了一场不眠不休的盯防战。全省4万多个地灾隐患点,每个点都有一名监测员。
四处流窜的“土匪”——国际滑坡协会副主席、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总工程师殷跃平对芦山地质灾害的描述。同样点多面广,如果说汶川特大地震后的地质灾害防治是要打一场“正规战”,那芦山地震后的地质灾害防治就是要打一场“游击战”。
为了打赢这场“游击战”,全民防范,科学防治,群防群治成为一条主线。
防灾先查灾:震后首夜,500名专业技术人员和3个航测组到达灾区。首次大规模使用低空无人机侦察,为地灾防治安上“鹰眼”。经过连续30天的勘查,共排查出地灾隐患点14322处,其中新发现2237处,通过面上普查、点上详查,快速掌握隐患情况。按照轻重缓急,突出防范“城镇+道路”重点,对危害大、险情重的地灾隐患点在最短时间内集中优势力量优先整治。
对冷木沟这样的重点对象,采取盯防、撤离、治理综合应急手段,安装了国内最先进高山峡谷区域泥石流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还建成国内最高的泥石流治理大坝,并首次大规模使用了阶梯深潭系统。
走在沟里,随处可见安全撤离线路指示牌,“都演练了好多盘了,往哪里撤闭到眼睛都晓得。”冷木沟组村民毛家财说。“地灾防治最大的防是‘心防’。”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杨冬生说,四川是全国地灾第一大省,对重大地灾隐患点要进行重点攻克,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的隐患点需要长期防范,防胜于治。
2015年,我省调高地质灾害易发区群众防灾避险搬迁安置省级补助标准,一般地区一般户由1.3万元/户提高到2.5万元/户,民族地区(含民族待遇县)及一般地区低保户由1.6万元/户提高到3万元/户,同时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按1万元/户标准补贴。不仅避险搬迁安置补助,工程治理、监测预警等地灾攻防战的各个环节都对资金保障提出硬要求。
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我省科学分配中央支持四川的逾30亿元地灾防治专项资金,既优先安排重点防治区、重大险情、搬迁避让等应急性项目,又兼顾调查评价、监测预警、能力建设等基础常规性项目,合理控制项目投资,把每一份地灾防治资金都用在“刀刃”上。2014年底,我省印发《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除特大型地质灾害外,其余项目实施权限全部下放至市县,极大地提高了使用效率,还建立起了规划实施的动态调整机制,对新增隐患及时纳入规划,实现应防尽防、应治尽治;对险情已消除的及时销号,实现人财物的集中有效投放,确保减真灾、真减灾。彩色的“生命工程”在宝兴县穆坪镇新宝村冷木组老人邹连胜的眼里,“生命工程”是彩色的。那是沟里盛开的杜鹃花的颜色,也是黝黑的柏油马路和青山绿水的颜色。
泥巴山下的汉源县清溪镇同心村,受到重创的村庄如今已变得五彩斑斓,被一片嫩绿包围——房前屋后的大樱桃树长出新叶,显得格外静谧。蜿蜒的河流穿村而过,河水清澈见底。
这条沟叫阴河沟,曾经是让村民心惊肉跳的泥石流沟。2013年7月14日,阴河沟爆发中型泥石流,造成沟道河床抬高、两岸基础严重掏蚀、群众房屋和出行道路不同程度受损。“阴河沟泥石流治理之初就提出了‘治理一个灾害、建设一个新村、带动一片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思路,一共投入了300多万元的重建资金,修了排导槽、拦挡坝。”村支书王定刚说,现在河道变宽了,河水也变清了,两岸的新居建起来了,房前屋后新栽的大樱桃树也开始挂果了。
治灾变样的又何止一个同心村。
冷木沟,过去是宝兴县城头上“一把剑”,现在变成县城的“后花园”。“已经成为省级地质公园了,下一步我们将把它打造成感恩教育基地。”宝兴县旅游局局长姜妮说,美化、亮化、绿化的硬件已经基本完成,计划投入200多万元修建停车场和厕所也将开始招投标。“地质灾害防治不是简单的‘治’,更要为后续发展打牢基础。”杨冬生说,地灾防治不仅是“生命工程”,也是生态修复工程;不仅是应急抢险措施,也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举措;不仅是一项专业专项工作,也是一项需要社会动员、群策群力的群众工作。
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决策,将灾区带向美好未来。
看着家门前的冷木沟,93岁的邹连胜老人感慨颇多:“我在这里住了60多年了,从来没有哪个汛期像现在这样踏实,再下大暴雨,我都能一觉睡到天亮。”
芦山地震灾区连续三年因地质灾害伤亡人数为零。雅安灾区规划的治理和搬迁任务提前两年全面完成。
今年汛期临近,一场新的战役打响——“胜非为难,持之为难。地灾治理永远没有休止符!”4月22日,雅安市国土系统召开地灾防治专题会议,一个声音掷地有声。 (记者 许静 吴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