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石头村”的脱贫故事
“有女不嫁猫咡湾,那里只有乱石山,土地贫瘠路难走,一天到晚吃一餐……”十多年前,春风村一直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这个位于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宜宾市筠连县腾达镇的村子,属川南典型的喀斯特丘陵山区,全村三分之一的土地是石漠化的荒山,山上都是龇牙咧嘴的石灰石,没有一条通村公路、没有一项叫得响的产业,本地人称之为“石头村”或“猫咡湾”。如今,“石头村”山上的石头却奇迹般地“开了花”,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19200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春风村村民说,是村党支部书记王家元,带领他们创造了“石头上开花”的奇迹。
“猫咡湾”成贫困代名词 村民选出致富带头人
2004年11月9日,宜宾市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举行村委换届选举,500多名“穷够了穷怕了”的村民把95%的选票投给了一名叫王家元的男子,推选其为村主任。
王家元何许人?在春风村土生土长的他,15岁走南闯北,18年商海拼搏,早在1997年,他就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县城购置了一套130平方米的住房,还攒下不少积蓄。
当初为何放弃蒸蒸日上的生意,回乡当村主任?王家元讲述了这样一段往事:1997年,大哥王中元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回家乡建起小水电,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1998年,大哥被选为村主任,开始带领村民修出村公路。正当他想大干一场时,2000年9月16日,作为派出所协警员的他,在协助公安抓捕疑犯时牺牲,年仅38岁。2003年,为了照顾父母,王家元放弃山西的生意回到筠连,在老家附近办起采石场。那时,他经常回村,乡亲们都说,大哥牺牲得太可惜,村里最盼望的就是有个好的村干部,带着大家脱贫致富。
“十多年前,从这里走出去的人不愿说自己是猫咡湾的,怕被人看不起。”如今已是春风村党支部书记的王家元告诉记者,因交通不便、贫穷落后,当年的春风村“远近闻名”,“猫咡湾”一度成为贫穷落后的代名词。
“2004年之前,春风村年人均收入仅1800元左右。因为贫穷,村里适龄男性很难讨到老婆,不得不托媒人去不熟悉当地情况的邻省乡村找对象。”王家元说,当初他与妻子结婚时,就被要求到妻子的老家盖房生活。
王家元没有想到,春风村村民会投票选他当村委会主任。当,还是不当?想到大哥回村带着大家修的通村路刚开了个头,已经四年了还没有进展,他泪流满面,于是下定决心:先干几年,带着大家把路修好,完成大哥的心愿,也报答村民的信任。
村干部“全脱产”带头修路 90岁老人主动加入
王家元迫切地想要修好通村公路。当上村委会主任后的第一次村民大会上,他向村民郑重承诺:“如果在任期内修不通出村公路,我就‘下课’!”
没有钱、没有设备、缺乏材料,路如何修?“缺石材,就到石山上拉;缺钱,我私人先垫上。”王家元深知,要想公路修得快,党员干部必须带头作表率。他打点行李,只身到春风村的老家住下,把家里的一切交给妻子,成了一名“全脱产”村干部,在修路工地一呆就是2个月,没有回过县城的家。没有挖掘机,他就带领村民们用钢钎、二锤开山辟路。村民们从王家元的行动中获得了信心,积极投工投劳、出资捐资。
王家元的妻子廖运兰对此曾不少抱怨。“他当村主任的时候,一年才1800元的收入,还不及我在县城做几天生意。”廖运兰说,她之前并不支持丈夫当村主任,“待遇不高,王家元不但没有挣钱回家,还经常从家里拿钱去买修路要用的撮箕(四川方言,撮垃圾等用的簸箕)、锄头等工具。从当村主任到现在,为了村子,他从家里拿出去的钱有7到8万块左右。”廖运兰说,这还只是现金,不包括从自家采石场拉出去修路的材料。
“好不容易从农村走出去,当然不愿让他再回农村。”在廖运兰的印象中,春风村就是一个“天晴下雨都要备雨鞋的地方”,村里的土路,一旦下雨,能踩出齐膝深的泥,出入相当不便。
“修路那段时间,孩子们抱怨几个月都没看见父亲了,我就在周末带他们去村里看他。”廖运兰说,当看到丈夫和村民们修路时用钢钎撬、用肩膀挑,埋头苦干的场景,她很感动。
在王家元的带动下,修路工作得到了村民支持,村里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十来岁的娃娃,都投入到筑路大军中。已接近90岁的村民何永清主动到工地帮忙,他说:“要是小车能直接开到我家门口来,我就是死,也瞑目了。”经过3个多月的奋战,村民们在陡峭的岩石上凿出一条可以通车的碎石路。2007年,贯穿全村的7.8公里水泥路全部铺成。2012年,春风村3个组全部实现通村水泥路。
在何永清百岁生日时,他看到前来为自己庆生的人把车停放在自家门口,高兴地说:“我还想再活100岁。”
发展李子产业 石头缝里种下“摇钱树”
“只修路还不行,必须要找到打开致富之门的钥匙。”王家元开始苦想致富途径。
幅员5200亩的春风村,石漠化土地占据三分之一的面积,粮食产量低,村民尝试过种辣椒、火葱等,都没有形成气候。王家元无意中听老人说村里以前种过李子树,结出的李子口感还不错。
李树到底能不能种?王家元请来农业专家。专家考察分析后认为,春风村的地理环境适合种李树。而距春风村仅10多里路程的筠连县城,每天水果需求量多达五六十吨,供不应求。王家元心里于是有了产业发展的方向。
2004年年底,春风村开始推广李子树种植。
“村民们一开始不理解,他们担心种出来的李子如果卖不掉怎么办,又不能当饭吃。”王家元说,当时村民一心想的是如何填饱肚子,对种植李子树并不感兴趣。
贫困户汤近润就表示坚决反对,他说:“桃三李四柑八年,我就那点地,如果都栽了李子,这几年我吃啥子?”王家元向他解释:“凡事都要等。再说,桃三李四的说法,是从种子入土开始计算的,现在引进的是嫁接过的好苗子,不用等太长时间。”
面对村民的怀疑,王家元动员党员干部带头示范。
老党员刘远恒家,土地的石头缝里土壤太薄,他就带着一家人每天背着背篓,到几里外的山上找土,一筐一筐背回来填在石头缝里,栽种上了李子苗。
当村民的土地都种上了李子树,汤近润还是不为所动。王家元于是买来树苗,带上人去他家进行劝导。汤近润却跳着脚吼道:“你今天把我的地栽成李子树,明天我就上你家吃饭。”
几年过去,刘远恒家的李子地已经从最初的一亩多发展到如今的30多亩,仅李子一项每年收入就达10多万元,刘远恒也因此成为村里名副其实的“李子大王”。而汤近润家的12余亩地也已全部种上李树,因种植时间较短,每年种植李子的收入在1万元左右,待全部投产,预计每年收入将达5到6万元。
2005年,春风村李子种植规模达到1000亩左右。随着全村李子规模做大,曾是商人的王家元意识到,要在村里长久发展李子产业,必须科学规范地进行管理。
为杜绝果农互相砍价,从整体上保护果农利益,王家元组织动员,在村里成立了李子协会,对春风村李子实行统一包装、统一定价的规范化销售。为给春风村李子协会免费注册李子商标,他还多次前往县工商局,最终获得相关部门支持,为“猫咡湾”李子抱团征战各地市场提供了保障。
春风村的李子得到了品牌保护,李子价格也从1到2元一斤上涨到最高时候的20元一斤,种植李子的村民收入有了保障。
从李子种植到乡村旅游 石头“开了花”
为打响春风李子品牌,王家元开始精心策划李花节。
2006年3月10日,春风村首届李花节正式开幕。当天,县城、市内外乃至省外的数千名游客纷沓而至,赏花游玩。“客人来赏花,还要吃饭。为何不让村民发展农家乐呢?”看着熙熙攘攘的游客,王家元又看到了商机。想到做到,他迅速发动临近路口的近10户村民,让他们尝试搞农家乐。
没有想到,朴实的乡亲们为难了。他们说:“招待客人吃饭算钱,咋个好意思哦!”村民朱永芬则说:“我们农村人卖粮食、卖蔬果,还从没卖过饭。”
最终,王家元动员朱永芬的儿子做通了母亲的工作,朱永芬办起了春风村有史以来的第一家农家乐“刘家花园”。“刘家花园”开业第一天,朱永芬就接待游客6桌,总收入500多元。接下来的日子,朱永芬的生意越来越好,有时要接待30多桌客人,有时客人太多甚至接待不了。
有了示范,“胡家李园”、“陶然居农庄”、“快乐农家”等一个个农家乐很快在村里张罗了起来。
要搞乡村旅游,必须打造旅游品牌。2012年,春风村通过招商方式,引来陕西的一家投资商发展乡村旅游。2013年3月5日,春风村第一次迎来省外游客旅行团——104名西安游客。2014年,春风村接待游客约1.5万余人,其中省外游客3千余人。近年来,春风村联手陕西这家投资商,通过举办李花节、苗族花山节等一系列节日活动,带动乡村旅游规模发展,成功打造了“中国云上石漠·花海春风”品牌。
现在,王家元正带领春风村与某集团公司联手,将村子打造成国家4A级乡村生态休闲旅游景区,明年建成年接待游客20万人以上的观光旅游目的地。
石头缝里种出的“摇钱树”让石头村的石头“开了花”。到2014年,春风村李子总收入达到260万元,成规模农家乐已有18家,年收入突破200万元。
一个产业可以帮春风村脱贫,但无法让春风村致富。从2006年起,王家元又带领村民,因地制宜发展花卉、茶叶两大产业。他以50元一亩的地租引入花卉商,在春风村的山顶上发展花卉。村民既有土地收益,还可在花卉商那里打工领工资。2008年,花卉商主动提出带动当地农民发展。到2014年底,春风村花卉种植已达到1780亩,产值超过220万元。
村民腰包鼓起来 新民谣唱出幸福生活
春风村各项喜人的数字背后,凝聚着王家元的心血,也包含着产业发展初期他所经历的艰辛。
2006年,王家元又一次请来专家,又一次发动群众,又一次开创新产业——优质良繁茶。“刚开始,村民的茶叶卖不出去,他们就把茶叶背到我家,说是我让他们种的,现在他们就要卖给我。”王家元无奈接下村民的茶叶,并利用下班时间骑着摩托去县城里到处找人收茶,有时价钱卖得不高,不好意思对村民说实话,就自己垫上差价补给村民。未曾想到,王家元这样的举动却被人举报,说他利用上班时间做生意,低价收购村民的茶叶,再高价卖出去。最终,王家元通过努力请来浙江茶商,第二年春风村春茶一上市就卖出高价,解决了村民卖茶的问题。2014年,春风村优质良繁茶面积达3200亩,产值达600万元。
短短十余年时间,春风村的荒山上种满了致富的产业,95%以上的民居全部新建或改扩建。
村民胡怀彬自从办起“胡家李园”农家乐,家庭收入跟以前已是两重天。建起了舒适漂亮的新房的他,在谈到春风村的变化时,激动地说:“没想到啊,这个过去被人看不起的山旮旯,现在竟成了聚宝盆,成了大家羡慕的好地方。以前春风村人出去被嘲笑是山旮旯出来的,没有面子、被人瞧不起,现在可以说——春风村里的成年未婚男性,成了许多大姑娘争抢的对象。”
2010年,云南姑娘刘邦艳来村里看李花,在这里遇见了未来的丈夫——村民胡怀银。“从20多岁就开始找人给我介绍对象,来了好几个姑娘,都嫌我们这地方穷,不愿意。”今年36岁的胡怀银说,2010年刘邦艳来春风村旅游,他俩相处了一段时间,便一同回刘邦艳老家提亲。如今,两人已有一双儿女,在村里种植李树、经营农家乐,年收入达6-8万元。“感谢王书记,带领我们发家致富,我的个人问题也因此得到解决。”胡怀银言语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自2004年到2015年,春风村村民在村支部书记王家元的率领下,创造了“石头开花”的奇迹。目前,全村已累计发展花卉种植1820亩、李树1780亩、茶叶3200亩,并完成5600平方米标准化牛圈建设,还配套发展菊花、乌鸡等生态农业产业。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以水果、花卉、茶叶、乡村旅游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9200元。
村民们富了,而王家元的小家依旧。其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妻子在县农贸市场卖凉菜所得。“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两鬓已有银丝的王家元这样说。
“猫咡湾李子香,小的如碧玉,大的黄又亮,山村变了样,昂首奔小康。”一首新民谣,唱出了春风村十余年的变化,唱出了全村人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