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织牢群防网 织密技防网 打好持久战

  • 2017年10月09日 08时0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复盘今年汛期抵御应对地灾过程,专家建议继续坚持预防为主的思路,进一步提升防灾科技化、精细化、信息化水平

      刚刚过去的汛期,四川经历了一场抵御应对地质灾害的严峻考验。

      今年以来,全省共排查出4万多处地灾隐患点,发生地灾灾情、险情共5000多起,其中3起造成人员伤亡,成功避险近50起。

      现有地灾防治思路和措施是否还有进一步改进和提升的空间?已经在全省铺开的地灾防御网如何进一步织牢织密?本报邀请两位业内权威专家——国际滑坡协会主席、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殷跃平和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许强,共同为今年汛期抵御应对地灾的过程复盘。

      两位专家认为,着眼打好地灾防治持久战,四川既要注重提升救灾能力,更要注重提升防灾能力。要更好落实责任,织牢群测群防网;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引入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织密技防网,更加科学有效地管控地灾风险,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看排查

      痛点:反复拉网排查,仍然有地灾隐患点漏网

      对策:引入空天地一体化现代技术辅助群众和专业队伍排查,用科技手段提高地灾隐患调查的精度和广度,减少一般性重复劳动

      记者:经过全面排查,四川已有4万多处地灾隐患点被收进巨大的防治网中。但仍有一些发生的地质灾害没有在防御预案内。

      殷跃平:这种现象客观存在,需要科学认识。一方面排查区域范围十分广,且地形复杂,另一方面灾害也在随着外界情况的变化而不断演化,难免有漏网之鱼。就像警察抓坏人,很多坏人都被关进了监狱,但这并不意味着监狱外就没有坏人了。

      许强:具体来看,近几年,四川经历多次地震,不少山体被震裂,地质灾害发育因而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处在高位,具有高隐蔽性。比如,“6·24”茂县特大山体滑坡,灾害源头垮塌位置是在人迹罕至且植被茂盛的高山山顶,离受灾村落高差超过1000米。

      殷跃平:这些年,全国各地都加大了排查力度,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正在探索构建群专结合的常态化排查机制,这可以找出大量地灾隐患点。但如果一个地方排查10次20次,还是会不断冒出新的地灾隐患点,我们就应该思考,排查方式是不是应该调整优化,不是简单地排查再排查。

      记者:殷老师提出的“坡要到顶,沟要到头”等排查技术要求,有人质疑不现实。

      殷跃平:靠人力在短时间内的确无法完成。因此必须引入空天地一体化的现代技术来辅助完成排查,用科技手段来提高地灾隐患调查的精度和广度。

      许强:我们的研究也提出,要构建一套基于空-天-地多源立体观测的“普查-详查-核查”地灾隐患早期识别体系。

      首先是普查,可用一种叫“InSAR”的卫星遥感技术,将某一区域不同时间的雷达影像叠加对比分析,就能发现哪些部位可能正在变形和破坏。

      然后是详查,对可能有问题的区域,用LiDAR进行详细扫描。LiDAR是将三维激光扫描仪放置在无人机和专业航测飞机上,通过发射激光来获得更精确的影像。这种技术能“穿透”植被,发现山体的损伤。

      最后是核查,针对普查和详查发现的问题,再派人有针对性地去现场调查核实。

      殷跃平:现代技术不能包打天下,但它们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就像非典期间设置在公共场所的红外温度计,它们可以快速高效地找出疑似目标,这是传统排查方式做不到的,也可让传统排查更加突出重点,减少一般性重复劳动。

      看处置

      痛点:地灾隐患点多面广,人力物力财力有限

      对策:加强灾害动力学基础科学研究,引入风险管理理念,以尽量小的投入,获得尽量大的地灾防治“收益”

      记者:对地灾隐患点通常有三种处置方式:监测预警、避让搬迁、工程治理。

      殷跃平:应该首先澄清一个误区。监测预警、避让搬迁、工程治理三者并不是“三选一”的并列关系,监测预警只是为后两者服务的临时措施。原因很简单,它不能最终解决问题,就像给发烧的人量体温,能即时反映病情变化,但不能治病。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在监测预警的同时,不断加大工程治理和避让搬迁力度。

      记者:理论上讲,我们对每一个隐患点都应该采取根治的措施,但受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条件限制,现阶段并不现实。

      殷跃平:的确如此。我们必须根据每个隐患点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处置办法。但目前选择遇到了障碍,这个障碍来自于防灾减灾的基础理论。

      我们在地灾的静力学研究方面已经很成熟,而在动力学研究方面相对欠缺。一个杯子放在桌上,它稳不稳定?会不会倒?这是静力学研究范畴。杯子万一倒了,水会泼向哪儿?泼多远?泼多少出来?会打湿多大一块地毯?这是动力学研究范畴。

      显然,动力学研究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灾害隐患点,进而提出更科学更精细的处置办法。这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口较多的城镇尤为有价值,整体搬迁不太现实,动力学研究可以帮助确定必须搬迁的范围,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严密有效且经济的防护网。

      记者:我们可以理解为,动力学研究可以帮助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最大的作用。

      许强:这涉及一个新理念——地灾风险管理,就是要结合地灾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来考虑投入和效益比,追求以尽量小的投入,获得尽量大的地灾防治“收益”。

      自然属性是指发生地灾的可能性,其主要受控于当地的地层岩性、地质结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同时受外在因素如降雨、人类工程活动、地震等影响。社会属性是指对人产生威胁的可能性和威胁的程度。过去我们选择处置方式,考虑自然属性较多,考虑社会属性较少,这容易导致经济性、科学性不够。在风险管理的理念下,就要综合考虑这两个因素,尽可能精细、科学地选取地灾隐患处置方式。

      看监测

      痛点:专业监测点位少,预警临界值“一刀切”

      对策:加密专业监测,加强监测数据跟踪分析和总结,提高预警准确度,为隐患根治和预警理论方法研究提供基础支撑

      记者:无论是工程治理还是避让搬迁,专业力量在其中都起着主导作用。而监测预警目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依靠的是普通群众。

      许强:地灾监测预警分为专业监测预警和群测群防。多年以来,中国结合实际情况,逐步形成了以群测群防为核心的防御体系,这在实践中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四川对这一体系的实践,走在了全国前列。下一步还应该进一步织牢群防网,健全群测群防专职监测制度,通过培训提升监测人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层层落实监测责任。

      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对近年不断增多的高位、隐蔽的地灾隐患点,普通群众通过常规手段已很难提前发现它们,识别它们发生灾害的前兆,因此必须上专业监测预警手段。尽管并非每个隐患点都需要专业监测预警,但目前全省上专业监测预警手段的地灾隐患点不足隐患点总数的1%,这一数字无疑需要增加。

      殷跃平:过去我们谈到群测群防,经常要讲一句话“宁可听骂声,也不要听哭声”。依托群测群防的临灾避险,对于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用巨大,但也可能给群众带来巨大压力。如果一段时间反复“折腾”,群众就没法正常生产生活了,而且可能会产生“狼来了”心理。这就要求我们在一些特定的区域,上一些专业监测设备,提高预警的准确性。

      专业监测预警与群测群防的关系,就相当于前者用体温计,后者用摸摸额头来判断病人是否发烧。体温计测量更准确,而且持续的专业监测,有助于更好地对症下药,根治疾病。

      记者:某县一位相关负责人向记者“抱怨”专业监测,有时一晚上要收到100多条设备自动发出的预警短信,都“麻木”了。

      殷跃平:你提到的这位负责人的遭遇,反映出专业监测预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专业监测预警应由两部分构成:专业仪器和专业人员。现在不少地方只装备了专业仪器,而没有相应的专业人员对隐患点监测数据进行跟踪解析。

      每个地灾隐患点都应该有不同的预警临界值。如果没有专业人员持续跟踪,就没法给出某个隐患点的具体预警临界值,也就没法实现精准预警。现在很多地方多采用设备提供商提供的“一刀切”临界值,隐患点的石头一晃动就预警,这必然会产生误报、虚报、漏报,专业监测预警的效果大打折扣。

      许强:专业人员对监测数据专业跟踪解析的意义,还不仅在于对具体某一个隐患点进行更精准的预警,更重要的是,随着未来专业监测点位的增加,将产生大量的灾害动态数据,如果能集成整合这些数据并加以综合分析研究,将有助于建立更加精细和科学的预警模型,对预警理论方法研究也有重大价值。如果没有专业人员的深度介入,这些数据只能沉睡在零散的各类工作报告中。

      看管理

      痛点:地灾相关信息分散,数据不标准,共享有障碍

      对策:建设由政府、科研机构、媒体等多方参与的省级地灾防治大数据平台,制定数据标准和运行规则,提升地灾防治信息化水平

      记者:对于香港等地的地灾防治经验,业内看法不太一样。

      许强:从灾害本身看,香港等地的地质灾害无论复杂程度还是治理的难度,都无法与四川相比。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对地灾隐患点进行的风险管理和防控经验值得四川学习借鉴。

      香港等地建立起了一套由政府多个部门和包括媒体、公众等在内的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地灾风险管理体系,并且成立了集中的管理机构,对每个隐患点登记“身份”信息,并且持续跟踪更新,做到了对每个灾害隐患点都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有力统筹各方力量共同开展防治工作,这样既经济又高效。

      四川防灾减灾的责任主体在市县政府,省级层面不可能直接对每个隐患点进行精细化管理,但在信息层面进行统筹十分必要,有助于提升各级政府的防灾减灾工作效率,提升基于现代化、科技化水平的整体防范能力。国土、气象、水利、测绘、交通等部门和一些科研机构、企业都有大量的地灾相关数据,目前共享还存在障碍。

      殷跃平:数据共享的前提是,相关机构都有数据,而且是标准化的、准确的数据,现在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必须加大对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它的首要任务就是制定数据的标准和运行的规则,在此基础上,各相关机构共享数据,各取所需。

      许强:建议尽快启动建设由政府、科研机构、媒体等多方参与的省级地灾防治大数据平台。此前,国土资源厅、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和四川日报社等单位,联合制作了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地质灾害隐患点掌上查询系统,大家通过手机就能查询所在区域地灾隐患点基本情况和气象预警等信息,尽管功能简单,但充分展示了信息数据集成对群众生活和专业队伍工作带来的便利。接下来可以集合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专业力量,对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的数据进行专业化的采集、分析和处理,生产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的数据产品,逐步完善科研教学、工作调度监督和宣传培训等功能,促进专群结合,群众广泛参与的防灾格局加快形成。

      记者:对政府推进地灾防治还有什么建议?殷跃平:地灾防治是一场持久战。政府部门在推进地灾防治工作时,一定要记得龟兔赛跑的教训——快不一定就好,要稳扎稳打,设定不同阶段的目标,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成效会十分明显。

      许强:政府还应该跳出地灾推进地灾防治。在谋划地灾防治工作时,同步考虑当地生态环保和群众生产生活等的需要。比如滑坡体可以变成可开发利用的平地,地灾现场可以搞成科研基地,治理工程可以规划成地质公园等,完全可以防灾兴利。 (记者 胡彦殊 熊筱伟 寇敏芳)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织牢群防网 织密技防网 打好持久战

  • 2017年10月09日 08时0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复盘今年汛期抵御应对地灾过程,专家建议继续坚持预防为主的思路,进一步提升防灾科技化、精细化、信息化水平

      刚刚过去的汛期,四川经历了一场抵御应对地质灾害的严峻考验。

      今年以来,全省共排查出4万多处地灾隐患点,发生地灾灾情、险情共5000多起,其中3起造成人员伤亡,成功避险近50起。

      现有地灾防治思路和措施是否还有进一步改进和提升的空间?已经在全省铺开的地灾防御网如何进一步织牢织密?本报邀请两位业内权威专家——国际滑坡协会主席、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殷跃平和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许强,共同为今年汛期抵御应对地灾的过程复盘。

      两位专家认为,着眼打好地灾防治持久战,四川既要注重提升救灾能力,更要注重提升防灾能力。要更好落实责任,织牢群测群防网;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引入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织密技防网,更加科学有效地管控地灾风险,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看排查

      痛点:反复拉网排查,仍然有地灾隐患点漏网

      对策:引入空天地一体化现代技术辅助群众和专业队伍排查,用科技手段提高地灾隐患调查的精度和广度,减少一般性重复劳动

      记者:经过全面排查,四川已有4万多处地灾隐患点被收进巨大的防治网中。但仍有一些发生的地质灾害没有在防御预案内。

      殷跃平:这种现象客观存在,需要科学认识。一方面排查区域范围十分广,且地形复杂,另一方面灾害也在随着外界情况的变化而不断演化,难免有漏网之鱼。就像警察抓坏人,很多坏人都被关进了监狱,但这并不意味着监狱外就没有坏人了。

      许强:具体来看,近几年,四川经历多次地震,不少山体被震裂,地质灾害发育因而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处在高位,具有高隐蔽性。比如,“6·24”茂县特大山体滑坡,灾害源头垮塌位置是在人迹罕至且植被茂盛的高山山顶,离受灾村落高差超过1000米。

      殷跃平:这些年,全国各地都加大了排查力度,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正在探索构建群专结合的常态化排查机制,这可以找出大量地灾隐患点。但如果一个地方排查10次20次,还是会不断冒出新的地灾隐患点,我们就应该思考,排查方式是不是应该调整优化,不是简单地排查再排查。

      记者:殷老师提出的“坡要到顶,沟要到头”等排查技术要求,有人质疑不现实。

      殷跃平:靠人力在短时间内的确无法完成。因此必须引入空天地一体化的现代技术来辅助完成排查,用科技手段来提高地灾隐患调查的精度和广度。

      许强:我们的研究也提出,要构建一套基于空-天-地多源立体观测的“普查-详查-核查”地灾隐患早期识别体系。

      首先是普查,可用一种叫“InSAR”的卫星遥感技术,将某一区域不同时间的雷达影像叠加对比分析,就能发现哪些部位可能正在变形和破坏。

      然后是详查,对可能有问题的区域,用LiDAR进行详细扫描。LiDAR是将三维激光扫描仪放置在无人机和专业航测飞机上,通过发射激光来获得更精确的影像。这种技术能“穿透”植被,发现山体的损伤。

      最后是核查,针对普查和详查发现的问题,再派人有针对性地去现场调查核实。

      殷跃平:现代技术不能包打天下,但它们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就像非典期间设置在公共场所的红外温度计,它们可以快速高效地找出疑似目标,这是传统排查方式做不到的,也可让传统排查更加突出重点,减少一般性重复劳动。

      看处置

      痛点:地灾隐患点多面广,人力物力财力有限

      对策:加强灾害动力学基础科学研究,引入风险管理理念,以尽量小的投入,获得尽量大的地灾防治“收益”

      记者:对地灾隐患点通常有三种处置方式:监测预警、避让搬迁、工程治理。

      殷跃平:应该首先澄清一个误区。监测预警、避让搬迁、工程治理三者并不是“三选一”的并列关系,监测预警只是为后两者服务的临时措施。原因很简单,它不能最终解决问题,就像给发烧的人量体温,能即时反映病情变化,但不能治病。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在监测预警的同时,不断加大工程治理和避让搬迁力度。

      记者:理论上讲,我们对每一个隐患点都应该采取根治的措施,但受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条件限制,现阶段并不现实。

      殷跃平:的确如此。我们必须根据每个隐患点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处置办法。但目前选择遇到了障碍,这个障碍来自于防灾减灾的基础理论。

      我们在地灾的静力学研究方面已经很成熟,而在动力学研究方面相对欠缺。一个杯子放在桌上,它稳不稳定?会不会倒?这是静力学研究范畴。杯子万一倒了,水会泼向哪儿?泼多远?泼多少出来?会打湿多大一块地毯?这是动力学研究范畴。

      显然,动力学研究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灾害隐患点,进而提出更科学更精细的处置办法。这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口较多的城镇尤为有价值,整体搬迁不太现实,动力学研究可以帮助确定必须搬迁的范围,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严密有效且经济的防护网。

      记者:我们可以理解为,动力学研究可以帮助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最大的作用。

      许强:这涉及一个新理念——地灾风险管理,就是要结合地灾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来考虑投入和效益比,追求以尽量小的投入,获得尽量大的地灾防治“收益”。

      自然属性是指发生地灾的可能性,其主要受控于当地的地层岩性、地质结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同时受外在因素如降雨、人类工程活动、地震等影响。社会属性是指对人产生威胁的可能性和威胁的程度。过去我们选择处置方式,考虑自然属性较多,考虑社会属性较少,这容易导致经济性、科学性不够。在风险管理的理念下,就要综合考虑这两个因素,尽可能精细、科学地选取地灾隐患处置方式。

      看监测

      痛点:专业监测点位少,预警临界值“一刀切”

      对策:加密专业监测,加强监测数据跟踪分析和总结,提高预警准确度,为隐患根治和预警理论方法研究提供基础支撑

      记者:无论是工程治理还是避让搬迁,专业力量在其中都起着主导作用。而监测预警目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依靠的是普通群众。

      许强:地灾监测预警分为专业监测预警和群测群防。多年以来,中国结合实际情况,逐步形成了以群测群防为核心的防御体系,这在实践中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四川对这一体系的实践,走在了全国前列。下一步还应该进一步织牢群防网,健全群测群防专职监测制度,通过培训提升监测人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层层落实监测责任。

      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对近年不断增多的高位、隐蔽的地灾隐患点,普通群众通过常规手段已很难提前发现它们,识别它们发生灾害的前兆,因此必须上专业监测预警手段。尽管并非每个隐患点都需要专业监测预警,但目前全省上专业监测预警手段的地灾隐患点不足隐患点总数的1%,这一数字无疑需要增加。

      殷跃平:过去我们谈到群测群防,经常要讲一句话“宁可听骂声,也不要听哭声”。依托群测群防的临灾避险,对于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用巨大,但也可能给群众带来巨大压力。如果一段时间反复“折腾”,群众就没法正常生产生活了,而且可能会产生“狼来了”心理。这就要求我们在一些特定的区域,上一些专业监测设备,提高预警的准确性。

      专业监测预警与群测群防的关系,就相当于前者用体温计,后者用摸摸额头来判断病人是否发烧。体温计测量更准确,而且持续的专业监测,有助于更好地对症下药,根治疾病。

      记者:某县一位相关负责人向记者“抱怨”专业监测,有时一晚上要收到100多条设备自动发出的预警短信,都“麻木”了。

      殷跃平:你提到的这位负责人的遭遇,反映出专业监测预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专业监测预警应由两部分构成:专业仪器和专业人员。现在不少地方只装备了专业仪器,而没有相应的专业人员对隐患点监测数据进行跟踪解析。

      每个地灾隐患点都应该有不同的预警临界值。如果没有专业人员持续跟踪,就没法给出某个隐患点的具体预警临界值,也就没法实现精准预警。现在很多地方多采用设备提供商提供的“一刀切”临界值,隐患点的石头一晃动就预警,这必然会产生误报、虚报、漏报,专业监测预警的效果大打折扣。

      许强:专业人员对监测数据专业跟踪解析的意义,还不仅在于对具体某一个隐患点进行更精准的预警,更重要的是,随着未来专业监测点位的增加,将产生大量的灾害动态数据,如果能集成整合这些数据并加以综合分析研究,将有助于建立更加精细和科学的预警模型,对预警理论方法研究也有重大价值。如果没有专业人员的深度介入,这些数据只能沉睡在零散的各类工作报告中。

      看管理

      痛点:地灾相关信息分散,数据不标准,共享有障碍

      对策:建设由政府、科研机构、媒体等多方参与的省级地灾防治大数据平台,制定数据标准和运行规则,提升地灾防治信息化水平

      记者:对于香港等地的地灾防治经验,业内看法不太一样。

      许强:从灾害本身看,香港等地的地质灾害无论复杂程度还是治理的难度,都无法与四川相比。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对地灾隐患点进行的风险管理和防控经验值得四川学习借鉴。

      香港等地建立起了一套由政府多个部门和包括媒体、公众等在内的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地灾风险管理体系,并且成立了集中的管理机构,对每个隐患点登记“身份”信息,并且持续跟踪更新,做到了对每个灾害隐患点都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有力统筹各方力量共同开展防治工作,这样既经济又高效。

      四川防灾减灾的责任主体在市县政府,省级层面不可能直接对每个隐患点进行精细化管理,但在信息层面进行统筹十分必要,有助于提升各级政府的防灾减灾工作效率,提升基于现代化、科技化水平的整体防范能力。国土、气象、水利、测绘、交通等部门和一些科研机构、企业都有大量的地灾相关数据,目前共享还存在障碍。

      殷跃平:数据共享的前提是,相关机构都有数据,而且是标准化的、准确的数据,现在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必须加大对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它的首要任务就是制定数据的标准和运行的规则,在此基础上,各相关机构共享数据,各取所需。

      许强:建议尽快启动建设由政府、科研机构、媒体等多方参与的省级地灾防治大数据平台。此前,国土资源厅、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和四川日报社等单位,联合制作了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地质灾害隐患点掌上查询系统,大家通过手机就能查询所在区域地灾隐患点基本情况和气象预警等信息,尽管功能简单,但充分展示了信息数据集成对群众生活和专业队伍工作带来的便利。接下来可以集合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专业力量,对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的数据进行专业化的采集、分析和处理,生产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的数据产品,逐步完善科研教学、工作调度监督和宣传培训等功能,促进专群结合,群众广泛参与的防灾格局加快形成。

      记者:对政府推进地灾防治还有什么建议?殷跃平:地灾防治是一场持久战。政府部门在推进地灾防治工作时,一定要记得龟兔赛跑的教训——快不一定就好,要稳扎稳打,设定不同阶段的目标,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成效会十分明显。

      许强:政府还应该跳出地灾推进地灾防治。在谋划地灾防治工作时,同步考虑当地生态环保和群众生产生活等的需要。比如滑坡体可以变成可开发利用的平地,地灾现场可以搞成科研基地,治理工程可以规划成地质公园等,完全可以防灾兴利。 (记者 胡彦殊 熊筱伟 寇敏芳)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