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展开展——羌族非遗开出璀璨之花
羌族妇女身着节日盛装过羌年。
11月18日,羌族同胞迎来了一年中重要的传统节日——羌年。茂县中国古羌城广场上,今年的羌年庆典比往昔更加热闹。在“5·12”汶川特大地震9年以后,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首届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展暨羌年庆祝活动在此举行。来自北川、汶川、理县及茂县等7个县的上千名羌族同胞,在中国古羌城带来一场羌族原生态文化的饕餮盛宴。
神秘粗犷的羊皮鼓舞、欢快热烈的萨朗……载歌载舞间,五彩缤纷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得以精彩呈现。在9年前的那场地震中,历史悠久的羌族文化遭到严重破坏。为抢救保护文化遗产,2008年10月,文化部批准设立了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9年后,四川交出满意答卷:在今年4月文化部组织的第三方评估组评估验收中,保护区被评为优秀等级。
一次整体保护民族文化的成功实践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汶川、理县、茂县和绵阳市北川县为主要区域,兼及毗邻的松潘、黑水和绵阳市平武县的部分相关地带。这里是被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称为“民族走廊”的核心地区之一,和谐聚居的各族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化。然而,突如其来的地震,让羌族非遗资源及保护成果严重损毁。
保护迫在眉睫。震后5个月,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迅速建立。而9年以后,保护区呈现出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良好态势。
生产性保护为羌文化提供动力
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省就在保护区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文物和非遗资源普查,灾区各县积极组织人员全面收集非遗资料,为羌文化的研究保存下一批珍贵的财富。同时,省非遗保护中心深入保护区进行大规模非遗资源普查工作,基本掌握了羌族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和濒危程度,并按轻重缓急开展抢救保护工作。
借助灾后恢复重建契机,四川将非遗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与保护区整体性保护有效结合。先后启动建设了178个文化生态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茂县中国古羌城等具有浓郁羌族特色的非遗基础设施建筑拔地而起,吉娜羌寨等大批羌寨重获新生。它们和具有藏羌文化特色的魅力乡镇、旅游精品村寨等一起,成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有力支撑。
在保护区建设中,四川一直坚持非遗生产性保护,既活态传承,也实现群众增收。茂县中国古羌城去年通过接待游客解决了1200多人就业,附近的羌族大妈来这里的工作就是唱歌跳舞,“耍起就把钱挣了”。北川草编传承人也通过教授当地留守妇女学习草编技术,解决了1000人的就业。
传承让羌族非遗生生不息
非遗既要保护,也要传承。通过大力实施非遗传习基地建设,羌文化传承遍地开花。据介绍,阿坝、绵阳均有羌年、羌绣等非遗传习中心,常年开展传习活动。通过政策、经费支持等措施,羌族非遗的传承人极大增加了文化自信和保护传承的自觉性。
一边抢救保护,一边加大羌文化的传播。茂县凤仪镇学校,成为保护区内非遗进校园的缩影。这里的孩子不仅会开展众多非遗项目的课外学习,就连广播体操也换成了别具羌族风味的肩铃舞。有声有色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羌文化的种子。在宣传推广羌文化方面我省也不遗余力。不仅以《羌魂》为例的羌族文化展示展演活动丰富多彩,还推出了《羌族文化传承人口述史》等出版作品。
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透露,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我国第一个将单一民族整体文化作为保护对象的文化生态保护区。
一场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探索
“这次羌年的庆祝活动太震撼了!”18日上午,专程从成都驱车到茂县感受羌年过年氛围的游客王伟,在现场连声赞叹。这场羌年庆典,穿插了羌族羊皮鼓舞、羌族多声部等多项非遗,让庆典成为非遗的展示舞台。羌年和羌族非遗文创展示,共同构成了保护区成果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精彩非遗“乱花迷人眼”
如何让羌族百姓切身享受到保护的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省文化厅等主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等承办的此次成果展,创新性地将各种羌族非遗融入羌年庆典,还节于民,还俗于民,将羌年的活动作为成果展活态展示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让羌族人民切身感受到喜庆过年的热烈氛围。
这是一场充满民族风情的文化盛宴。
在中国古羌城广场上,传统羌年的节日流程一一上演。
“祝福”篇章中,来自保护区各地的羊皮鼓舞队手持神杖、念动经文,在粗犷的鼓点中迈动舞步,很快就形成虔诚神秘的氛围。羊皮鼓舞是国家级非遗,这种羌族民间祭祀舞蹈,在4地的代表队跳来,同样神秘,却又在细节处略有不同,一展羌族文化的多样性。在“还愿”篇章,羌族同胞传统刺绣、纺织、服饰展演以及茂县羌歌等非遗如画卷般徐徐展开,全面揭示这个古老民族的勤劳与智慧。而羌族男子踏着“铠甲舞”的节奏,古朴而雄壮的气势一展对民族英雄的敬拜之情。在“感恩”部分,古老的羌族多声部响彻岷山上空,全体演员手捧“羌红”,深情的“感恩歌”唱出了对参与灾后恢复重建的各界的感恩之情。广场上,羌族同胞跳起国家级非遗羌族萨朗,欢快的舞步抒发的正是羌族百姓过年的喜悦。
省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把羌年庆典作为成果展的一部分,就是希望能让羌族百姓切身感受到保护成果,让四方宾客欣赏到原生态羌民族文化,同时也让各地羌文化通过展演进行交流,最终在传承中创新。事实上,这场庆典刚刚开始,美轮美奂的羌族服饰、让人目不暇接的各式舞步,就令各大媒体主动刷屏,成功实现了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目的。
特色文创彰显文化自信
文化传承绝非只是唱歌跳舞。在保护羌文化的过程中,通过对羌绣等非遗项目的扶持,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成功保留了古老的基因,更与时代接轨;不仅改善了百姓生活,也让他们对古老的羌文化充满自信。
在非遗传习中心熊熊燃烧的火塘边,身着民族服饰的羌族同胞唱起了羌族多声部《酒歌》。醉人的歌声里,羌族大妈们现场展示着毛布和麻布纺织。大妈们骄傲地介绍,这种在海拔两千米以上高山种的麻很有韧性,纺织的麻布做成衣服,“穿一辈子都不会烂!”这种文化的自信正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现场参与羌绣展示的年轻羌族姑娘,一双巧手绣制着艳丽的团团纹,“以前我觉得这种浓烈的色彩有些艳俗,现在我会告诉朋友,这就是我们羌族的色彩。”
文化的自信,也得益于羌绣等非遗生产性保护让百姓增收。现场展示的羌绣,不再只是传统围裙或头帕,美丽的图案绣上了时尚的手袋、钱包,或者直接成为独具民族色彩的装饰画。当地百姓透露,如果当全职绣娘,每个月可以得到3000元左右的工资,比在山上种地收入强多了。
省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展演展示,这次成果展还举行了为期一周的羌语和口述史的培训班,并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未来,保护区成果展将建立长效机制,由核心区的茂县、北川、汶川、理县等4个县每年轮流在羌历年期间举办。通过展示的创新,有效促进我省羌族地区文旅产业协调发展,助力精准扶贫,共同进步繁荣,最终实现‘羌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打造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上的新亮点。” (沈小非 图片由茂县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