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蓝皮书连续3年亮相 真实客观记录我省依法治省进程
观潮
“透过这本蓝皮书,大家可以清晰读到四川法治建设的高度、深度与广度!”3月20日,北京,依法治国四川品牌力作《法治蓝皮书·四川依法治省年度报告No.3(2017)》(以下简称《年度报告(2017)》)出炉。发布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主任田禾如此评价四川法治建设:“四川坚定不移贯彻中央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将依法治省作为‘四个全面’的基础工程,扎实推进,我为此真诚点赞!”
据悉,该蓝皮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与我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推出,此前,已连续两年推出。
2013年底,省委鲜明提出“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至今3年有余,3部共百余万字的法治蓝皮书也随之问世。翻阅蓝皮书,四川围绕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法治意识和法治习惯三条主线,坚定不移推动依法治省的生动实践,跃然纸上。□本报记者庞莹
A一以贯之的决心
抓“关键少数”,一场从上至下的法治思维洗礼
翻开《年度报告(2017)》,“坚持依法执政,抓住‘关键少数’”被放在开篇《总报告》的首要位置。而一组数据格外亮眼:2016年,四川全省21个市(州)党委书记与183个县(市、区)党委书记、4660个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书记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
“用规范的制度和严格的考核促使各级‘关键少数’担负起法治建设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是四川强化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有力举措。”田禾告诉记者,在调研中,她感受到四川推进依法治省,从一开始就注重顶层谋划,全面部署,“抓‘关键少数’就是一场从上至下的法治思维洗礼”。
在田禾看来,法治思维是实现依法治理的前提,领导干部是依法治理的主体,能否牢固树立和运用法治思维,直接关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部署的贯彻落实。对此,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委也提出,领导干部是群众的带头人和主心骨,抓住这个“关键少数”,就是抓住推进法治建设的牛鼻子。
梳理三部法治蓝皮书,不难发现,强化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始终贯穿于四川推进法治建设的始终——
2015年四川法治蓝皮书中记述:四川成立了由省委书记任组长的依法治省领导小组,由省委专职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委办公厅,由一名省委副秘书长任办公室主任。参照省委的机构设置,全省各市、县都成立了相应的机构。
2016年四川法治蓝皮书则分析了四川抓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推进法治的方法与成效。“这让‘关键少数’在践行并推进法治中头上有把‘剑’、心中有根‘弦’、脚下有条‘路’。”四川法治蓝皮书执行总编吕艳滨说。
《年度报告(2017)》中,四川抓“关键少数”又添新举措,制定并实施了推动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实施办法,建立健全市县党委书记和部门党组(党委)书记履行职责的绩效评估制度和责任追究办法。
“四川抓‘关键少数’,既有制度规范,又有推进举措,这种力度全国少见。”田禾认为,现代治理的核心是依法治理,四川强化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将助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B不断深化的努力
结合具体实际的探索与创新,不断增强通过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6年,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同比上升15.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被写进《年度报告(2017)》。数据的背后,是我省推进依法行政的探索:一直以来,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制度存在应诉率低、出庭流于形式等问题。对此,我省专门发文明确行政机关负责人必须出庭的情形,将应诉情况纳入政府机关年度绩效考核及执法质量考评范围。
“党委政府运用法治方式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根基和社会的长治久安。”田禾说,结合具体实际的探索与创新,增强通过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始终是四川依法治省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提升行政首长出庭率的探索就是经典一例。
而这样的探索还有很多,从坚持依法执政到推进科学立法,从深化司法改革到推进社会治理,不少法治方式的创新都成为蓝皮书调研的重点——
在法治政府建设方面,四川建成全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加强一站式受理、全流程监管与服务。在公正司法方面,四川建成并运行省、市、县三级信息共享平台,推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两法衔接”。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成都高新区将法治作为自主创新驱动力,创建法治示范区;万源市以群众亲身参与、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方式,建立村组规约体系,实施基层精细化资质管理……
“如果说法治思维着眼于思想,那么法治方式则着眼于行动,将法治实践推向深入。”吕艳滨认为,正是通过厉行法治,四川法治良序由愿景走进了现实。
C惠泽于民的情怀
增强群众法治获得感,让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种习惯
来四川调研多次,四川用法治文化建设推动法治“浸润”的做法,给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徐斌留下的印象最深。“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在基层、重点在基层,四川全省上下深入推进‘法律七进’提升了全社会的法治意识,让法治成为一种社会习惯。”
“全省共设立法治辅导站7000多个,组建法治宣传队伍7000多支,培养‘法律明白人’48万余人……《年度报告(2017)》中这些数字见证了‘法律七进’的深入推进。”徐斌说,四川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和属地原则推进普法工作,分类别分层次分对象推进“法律七进”,较好地实现了普法进得去、落得下、见实效。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也源自群众的法治获得感。”田禾告诉记者,“四川的法治探索,与中心工作息息相关,与群众的法治获得感紧紧相连,比如,法治助力脱贫攻坚。”《年度报告(2017)》记述了四川用法治手段保障服务脱贫攻坚的地方实践:邛崃市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房屋确权法律服务,集中开展“法治扶贫”;巴中市通过信访举报“筛”、法治检查“找”、案件查办“挖”等,集中解决脱贫攻坚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
强调法治需惠泽于民,《年度报告(2017)》还记录了四川通过整治群众身边的环境保护、城市管理、道路交通等突出问题提升执法公信力,把执法的过程转化成让人民群众认同法治、选择法治、信仰法治的过程。
“四川人民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司法公正的满意度从2013年的80%上升到2016年的90%。”蓝皮书中的这组数字让吕艳滨印象深刻,“这说明公平正义逐步变成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能感受、得实惠的‘公共产品’。”
“希望借助调研分析以及专家的专业指导,为四川依法治省提出可行性建议,进一步增强群众的法治获得感。”省依法治省办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