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春节放大假你该感谢他 落下闳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

  • 2018年02月15日 08时55分
  • 来源: 华西都市报
  • 【字体:
  •  
    阆中观星楼前的落下闳塑像 

      日前,“春节老人原来是他”这一话题迅速在网上蹿红,受到各大媒体平台聚焦和网络热议。如果告诉你,“中国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是春节老人送给全世界的礼物,你们会不会更加疯狂地为春节老人打call呢?

      “春节老人”落下闳,这位和汉武帝同年生、同年死的草根天文学家,到底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岁岁年年人不同,你知道吗?春节已经有2124年历史了!

      2月10日,阆中古城街头年味越来越浓了,“春节老人”在哪里?

      壹

      制定《太初历》

      “春节”已有2124年历史

      汉武帝,中国帝王的杰出代表;落下闳,一个民间天文爱好者。据落下闳研究第一人、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社科院研究员查有梁推断,落下闳和汉武帝同年生,同年死,是《太初历》将两人联系在一起。

      每年的第一个月,即“元月”到底从哪开始?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元月与春节,并不完全一致,迎接新年与迎接春天,两者不在一起。

      汉武帝发现历纪太乱,不合天象,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组织编造“新历”。司马迁先后从全国各地招来20多人,落下闳是其中之一。落下闳从故乡巴郡阆中到京城长安。他与邓平、唐都合作,组成“三人小组”,编制《太初历》。唐都是司马谈的天文学老师,司马谈是汉武帝的太史,掌管天文。司马谈死后,其子司马迁,续任太史。邓平是天文官员,善于协调和辩论,在《太初历》颁发之后,任命邓平为“太史丞”。

      三人当中,另两人都是官员,只有落下闳是个技术人员,他负责各种计算“运算转历”,造浑天仪,测定星度,进行推算等。落下闳一心一意制作浑天仪,观测日月五星,运算转历。《太初历》中各种天文观测的数字以及各种推算的数字,至今仍完整保存在《汉书》中。在世界科学史和中国科学史中,都以落下闳为制定《太初历》的代表人物。

      《太初历》优越于同时提出的其他17种历法,经实际的天象观测鉴定后,为汉武帝采纳,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五月正式施行,并定此年为太初元年。《太初历》为中国以后的100多种汉历,提供了“样板”。确定了“以孟春正月为岁首”的历法制度,使国家历史、政治上的年度与人民生产、生活的年度,协调统一起来,改变秦和汉初“以冬十月到次年九月作为一个政治年度”的历法制度。

      真正从历法上规定“元月即春节”,将“迎接新年”与“迎接春天”直接联系、法定统一起来的人,是汉武帝刘彻和天文学家落下闳。从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刘彻正式颁布《太初历》起,全国人民每年过法定“春节”已有2124年了。

      一名国宝级的天文学家,为何史书上记载这么简略,以至于生卒年代都要推断。专家认为,史马迁心胸狭窄,因为落下闳的天文成就远远盖过司马父子,《史记》上只有片言只语。再者天文历法,在汉唐都是“术数”,上不了正统台面,文字记载惜墨如金可以理解。更重要的是,落下闳,只在京都长安呆了7年,一生大部分时间都隐于阆中山水,史官们也不会关注他到底在做什么。

      贰

      大隐隐于市

      辞官回到“落亭”观天象

      桥楼乡,阆中市西北角,北与苍溪接壤,西与南部为邻,为阆中的偏远乡镇之一。《华阳国志》、《保宁府志》记载,桥楼,落下闳的故里,落下闳早年和晚年都曾隐居在桥楼乡的高阳山麓观天测地,研习天文。桥楼乡独特的地貌,丰富的古天文资源,不断引起国内外天文学专家、学者们的重视,他们络绎不绝来到桥楼进行天文考古研究;民歌、灯戏、舞草龙、说春、鞭春牛等春节文艺活动传承久远。

      桥楼乡党委书记赵勇刚介绍,落下闳成功完成了《太初历》的研创工作后,毅然辞官回到故里“落亭”(桥楼乡落阳村),潜心研究天文地理。当地的初阳山、双阳山、赶阳山、落阳垭等地,都有众多古庙、古碑等古天文遗存,一一见证着当年落下闳在这里从事天文研究的活动轨迹。

      《桥楼乡志》载:落下闳是桥楼乡落阳旮人,他从小聪明伶俐,常到屋后的高阳山看日出日落,用竹竿测日影,晚上看星星,用铜壶制漏仪。查有梁认为,落下闳来自民间,回归民间。他分析,落下闳的老师,很可能是一位隐士,落下闳效仿他的老师,也成了一名隐士。

      如今的桥楼乡数千村民中,没有一人姓落下。“百家姓”里根本就没有“落下”这个姓,后裔们又到哪里去了呢?有专家猜测“落下”不是落下闳的姓,而是落下闳所居住之地名,姓氏来源于地名。当地老人口口相传的史料显示,历史上,落下姓为闳阳湾的大姓。明末清初时,明军、清军以及农民起义军张献忠的队伍,在阆中一带展开厮杀。外来军队的涌入,令当地百姓苦不堪言。为了保住族人,当年落下姓的长者出计改姓,部分落下姓改姓王,部分改姓罗。

      阆中有个天象台,又名思依山,相传当年落下闳回归家乡后,住在思依山上的西观平仙洞。平仙洞是思依山腹地一块突起的山峰。落下闳在这里建起了天象台,用以观测天象,研究天文。后来,人们将此山称为棋盘山。落下闳去世后,家乡人为纪念他,在落阳山顶建起一座寺庙,也就是如今的长公寺。

      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称落下闳为世界天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星座”。2004年9月,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一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

      《太初历》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落下闳还是浑天说的创始人之一,建立了我国最早的民间观星台,改制了观测仪器浑天仪。

      叁

      二十四节气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太初历》演化而来的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二十四节气能较好地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小满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汉书·律历志》载:“时所以记启闭也,月所以纪分志也,启闭者,节也。分志者,中也。节不必在其月,故时中必在正数之月。”这是说万物生长叫做启,秋收冬藏叫做闭,启就是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是一年四个季节的开始;闭则指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中气,是秋收冬藏的季节,应该分别安排在四季中的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总之,“二十四节气”中的12个中气,要逐一安排在12个月份内。如遇闰年,有13个月,那就有一个月安排不上中气,这叫做闰月,即“朔不得中是为闰月。”

      《太初历》对“二十四节气”的确定,将节气、天象、农事很好地结合起来,纠正了之前天象与季节不吻合的现象,解决了农耕的大问题。落下闳的“无中气之月置闰”,使每一节气或中气的日期和它的平均日期相差不到半个月。英国李约瑟博士还把落下闳所处时代的东西方天文成就做了一个比较,共列出了十大成就,落下闳的成就有三个:编制《太初历》、提出浑天学说、发明通其率。

      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省社科院研究员查有梁认为,《太初历》将“二十四节气”这一有关农业气象的周期系统与日月星辰的天文周期系统较好地协调起来。从历法中可较准确地预先告知季节,以便安排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系统的科学设置,有极重要的经济意义。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肆

      省人大代表建议

      落下闳春节文化纳入教材

      处于北纬30度附近的阆中适合观测天象,落下闳长期以来坚持在阆中进行天象实测,考订历代重大天文数据,使《太初历》的制定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远在西南一隅的阆中古天文研究的发达。

      落下闳的故里,阆中桥楼乡如今还保存着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大量遗存。很多村民还记得流传于桥楼一带的节气歌。桥楼乡至今存有大量与落下闳相关的寺庙或地名。在纪念落下闳的长公殿附近,一座5米高的落下闳雕像已经矗立在高阳山上。雕像手拿窥管,仰望天空,神态庄严,高大伟岸,似穷尽宇宙的无穷奥秘,探究天地人一体的精髓。

      省人大代表杨雨龙曾建议,将“落下闳·春节文化”纳入中小学教材,依靠专家队伍根据文献史料撰写《落下闳传》。实事求是地记载和评价落下闳,客观真实地反映落下闳的杰出贡献,深入挖掘落下闳“春节老人”文化资源及其当代价值,让落下闳及“春节文化”“活”起来。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国家天文台专家一行曾专程考察桥楼乡落阳山,认为落阳山的得名与古天文活动相关,而落下闳的活动应该与落阳村相关,建议阆中将桥楼打造成“世界古天文朝圣地”。

      2018年春节,一场“年味最浓、舞台最大、时间最长、传承最广”的春节文化盛宴将在春节文化之源阆中上演。

      落下闳,一位阆中老人,灿烂了一片星空。(记者 苏定伟 摄影 邓斌)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春节放大假你该感谢他 落下闳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

  • 2018年02月15日 08时55分
  • 来源: 华西都市报
  •  
    阆中观星楼前的落下闳塑像 

      日前,“春节老人原来是他”这一话题迅速在网上蹿红,受到各大媒体平台聚焦和网络热议。如果告诉你,“中国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是春节老人送给全世界的礼物,你们会不会更加疯狂地为春节老人打call呢?

      “春节老人”落下闳,这位和汉武帝同年生、同年死的草根天文学家,到底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岁岁年年人不同,你知道吗?春节已经有2124年历史了!

      2月10日,阆中古城街头年味越来越浓了,“春节老人”在哪里?

      壹

      制定《太初历》

      “春节”已有2124年历史

      汉武帝,中国帝王的杰出代表;落下闳,一个民间天文爱好者。据落下闳研究第一人、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社科院研究员查有梁推断,落下闳和汉武帝同年生,同年死,是《太初历》将两人联系在一起。

      每年的第一个月,即“元月”到底从哪开始?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元月与春节,并不完全一致,迎接新年与迎接春天,两者不在一起。

      汉武帝发现历纪太乱,不合天象,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组织编造“新历”。司马迁先后从全国各地招来20多人,落下闳是其中之一。落下闳从故乡巴郡阆中到京城长安。他与邓平、唐都合作,组成“三人小组”,编制《太初历》。唐都是司马谈的天文学老师,司马谈是汉武帝的太史,掌管天文。司马谈死后,其子司马迁,续任太史。邓平是天文官员,善于协调和辩论,在《太初历》颁发之后,任命邓平为“太史丞”。

      三人当中,另两人都是官员,只有落下闳是个技术人员,他负责各种计算“运算转历”,造浑天仪,测定星度,进行推算等。落下闳一心一意制作浑天仪,观测日月五星,运算转历。《太初历》中各种天文观测的数字以及各种推算的数字,至今仍完整保存在《汉书》中。在世界科学史和中国科学史中,都以落下闳为制定《太初历》的代表人物。

      《太初历》优越于同时提出的其他17种历法,经实际的天象观测鉴定后,为汉武帝采纳,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五月正式施行,并定此年为太初元年。《太初历》为中国以后的100多种汉历,提供了“样板”。确定了“以孟春正月为岁首”的历法制度,使国家历史、政治上的年度与人民生产、生活的年度,协调统一起来,改变秦和汉初“以冬十月到次年九月作为一个政治年度”的历法制度。

      真正从历法上规定“元月即春节”,将“迎接新年”与“迎接春天”直接联系、法定统一起来的人,是汉武帝刘彻和天文学家落下闳。从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刘彻正式颁布《太初历》起,全国人民每年过法定“春节”已有2124年了。

      一名国宝级的天文学家,为何史书上记载这么简略,以至于生卒年代都要推断。专家认为,史马迁心胸狭窄,因为落下闳的天文成就远远盖过司马父子,《史记》上只有片言只语。再者天文历法,在汉唐都是“术数”,上不了正统台面,文字记载惜墨如金可以理解。更重要的是,落下闳,只在京都长安呆了7年,一生大部分时间都隐于阆中山水,史官们也不会关注他到底在做什么。

      贰

      大隐隐于市

      辞官回到“落亭”观天象

      桥楼乡,阆中市西北角,北与苍溪接壤,西与南部为邻,为阆中的偏远乡镇之一。《华阳国志》、《保宁府志》记载,桥楼,落下闳的故里,落下闳早年和晚年都曾隐居在桥楼乡的高阳山麓观天测地,研习天文。桥楼乡独特的地貌,丰富的古天文资源,不断引起国内外天文学专家、学者们的重视,他们络绎不绝来到桥楼进行天文考古研究;民歌、灯戏、舞草龙、说春、鞭春牛等春节文艺活动传承久远。

      桥楼乡党委书记赵勇刚介绍,落下闳成功完成了《太初历》的研创工作后,毅然辞官回到故里“落亭”(桥楼乡落阳村),潜心研究天文地理。当地的初阳山、双阳山、赶阳山、落阳垭等地,都有众多古庙、古碑等古天文遗存,一一见证着当年落下闳在这里从事天文研究的活动轨迹。

      《桥楼乡志》载:落下闳是桥楼乡落阳旮人,他从小聪明伶俐,常到屋后的高阳山看日出日落,用竹竿测日影,晚上看星星,用铜壶制漏仪。查有梁认为,落下闳来自民间,回归民间。他分析,落下闳的老师,很可能是一位隐士,落下闳效仿他的老师,也成了一名隐士。

      如今的桥楼乡数千村民中,没有一人姓落下。“百家姓”里根本就没有“落下”这个姓,后裔们又到哪里去了呢?有专家猜测“落下”不是落下闳的姓,而是落下闳所居住之地名,姓氏来源于地名。当地老人口口相传的史料显示,历史上,落下姓为闳阳湾的大姓。明末清初时,明军、清军以及农民起义军张献忠的队伍,在阆中一带展开厮杀。外来军队的涌入,令当地百姓苦不堪言。为了保住族人,当年落下姓的长者出计改姓,部分落下姓改姓王,部分改姓罗。

      阆中有个天象台,又名思依山,相传当年落下闳回归家乡后,住在思依山上的西观平仙洞。平仙洞是思依山腹地一块突起的山峰。落下闳在这里建起了天象台,用以观测天象,研究天文。后来,人们将此山称为棋盘山。落下闳去世后,家乡人为纪念他,在落阳山顶建起一座寺庙,也就是如今的长公寺。

      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称落下闳为世界天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星座”。2004年9月,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一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

      《太初历》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落下闳还是浑天说的创始人之一,建立了我国最早的民间观星台,改制了观测仪器浑天仪。

      叁

      二十四节气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太初历》演化而来的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二十四节气能较好地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小满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汉书·律历志》载:“时所以记启闭也,月所以纪分志也,启闭者,节也。分志者,中也。节不必在其月,故时中必在正数之月。”这是说万物生长叫做启,秋收冬藏叫做闭,启就是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是一年四个季节的开始;闭则指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中气,是秋收冬藏的季节,应该分别安排在四季中的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总之,“二十四节气”中的12个中气,要逐一安排在12个月份内。如遇闰年,有13个月,那就有一个月安排不上中气,这叫做闰月,即“朔不得中是为闰月。”

      《太初历》对“二十四节气”的确定,将节气、天象、农事很好地结合起来,纠正了之前天象与季节不吻合的现象,解决了农耕的大问题。落下闳的“无中气之月置闰”,使每一节气或中气的日期和它的平均日期相差不到半个月。英国李约瑟博士还把落下闳所处时代的东西方天文成就做了一个比较,共列出了十大成就,落下闳的成就有三个:编制《太初历》、提出浑天学说、发明通其率。

      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省社科院研究员查有梁认为,《太初历》将“二十四节气”这一有关农业气象的周期系统与日月星辰的天文周期系统较好地协调起来。从历法中可较准确地预先告知季节,以便安排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系统的科学设置,有极重要的经济意义。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肆

      省人大代表建议

      落下闳春节文化纳入教材

      处于北纬30度附近的阆中适合观测天象,落下闳长期以来坚持在阆中进行天象实测,考订历代重大天文数据,使《太初历》的制定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远在西南一隅的阆中古天文研究的发达。

      落下闳的故里,阆中桥楼乡如今还保存着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大量遗存。很多村民还记得流传于桥楼一带的节气歌。桥楼乡至今存有大量与落下闳相关的寺庙或地名。在纪念落下闳的长公殿附近,一座5米高的落下闳雕像已经矗立在高阳山上。雕像手拿窥管,仰望天空,神态庄严,高大伟岸,似穷尽宇宙的无穷奥秘,探究天地人一体的精髓。

      省人大代表杨雨龙曾建议,将“落下闳·春节文化”纳入中小学教材,依靠专家队伍根据文献史料撰写《落下闳传》。实事求是地记载和评价落下闳,客观真实地反映落下闳的杰出贡献,深入挖掘落下闳“春节老人”文化资源及其当代价值,让落下闳及“春节文化”“活”起来。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国家天文台专家一行曾专程考察桥楼乡落阳山,认为落阳山的得名与古天文活动相关,而落下闳的活动应该与落阳村相关,建议阆中将桥楼打造成“世界古天文朝圣地”。

      2018年春节,一场“年味最浓、舞台最大、时间最长、传承最广”的春节文化盛宴将在春节文化之源阆中上演。

      落下闳,一位阆中老人,灿烂了一片星空。(记者 苏定伟 摄影 邓斌)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