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古老产业再变朝阳产业 5000年蚕桑产业蓄势“破茧”

  • 2018年04月24日 08时2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深度调查

      “以前想尽办法不让桑树长桑葚,现在一斤桑葚要卖10元!”4月19日,内江市东兴区双桥镇元觉村,元先桥农业公司负责人刘洪指着山坡上的桑园盘算,靠一周前的首届桑葚采摘节带动,自己的700亩果桑今年仅靠卖桑果,收入就能超过70万元。

      200公里外,绵阳市涪城区蚕桑产业园。一辆集装箱货车驶出天虹丝绸公司,10吨超6A级雄蚕生丝即将漂洋过海,进入意大利等欧洲市场,成为爱马仕、香奈儿、LV等奢侈品牌的指定原材料。

      “2017年春,5A级生丝每吨已上涨7万元,达到45万元,今年广西等地新丝又涨至60万元。”“过去两年间,茧丝平均每月每吨涨1万元。”“生丝涨了价还缺货,必须提前预订。”“今年四川蚕种发放偏紧,桑园面积至少再增5万亩。”今年上半年,国内蚕桑市场“涨声”不断传来。

      古老的蚕桑产业,在沉寂了许久后,似乎又一次站上了“风口”。

      国内蚕桑版图西移 四川始终位居前三

      四川是世界蚕丝业发祥地之一,有5000多年栽桑养蚕历史,素有“蚕丛古国”之称,也是蚕神嫘祖的故乡。作为“南方丝绸之路”起点、蜀锦的发源地,丝绸成为最具传统历史、最具文化内涵的名片。四川,也一直是全国主要的传统蚕桑产区和优质茧丝生产基地。

      计划经济时代,江苏、浙江、四川曾是全国蚕桑产业三甲。“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最辉煌时,四川丝绸出口曾占全省出口创汇总额的三分之一。”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丝绸协会会长陈祥平记忆犹新。

      由于比较效益不断降低,东部发达地区蚕桑产业规模萎缩现象严重。“养蚕、缫丝属劳动密集型产业。”省蚕业总站站长杨彪介绍,前些年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蚕农积极性遭到重创,多地出现大面积砍伐桑树的现象。

      2006年,商务部启动“东桑西移”战略,蚕桑业主产区逐步向西转移,西部多省借此东风迅速壮大,广西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在此期间跃居全国第一,我省也稳中有增。“不管产业版图如何变迁,四川蚕桑规模从未从全国前三中掉过队。”陈祥平说。

      省内蚕桑版图也悄然发生变化:川东、川北山区及平原、盆地等传统优势产业区大幅紧缩,仅存零星产业带;川南、攀西等气候温暖地区逐步密集壮大,形成了攀西、川南、川中北三大优势蚕桑产业带,面积已占全省桑园面积90%以上,宁南、高县等20个重点县蚕茧产量占全省总产量70%以上。

      省农业厅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桑园面积达195万亩,养蚕210万张,产茧8.1万吨,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蚕茧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2.98%,占全球总产量的9.6%。

      手握国内最优质产品 “四川造”茧丝绸畅销海内外

      据中国纤维检验局发布的2016年全国桑蚕干茧质量公证检验报告,四川蚕茧的洁净、解舒丝长、万米吊糙、解舒率、光泽5项质量指标为全国最好水平。“江浙退出后,优质茧丝就主要由四川提供。”杨彪表示。

      “我们是国内第一家获得‘有机桑园和有机蚕茧’认证的企业;生产的生丝也获得了欧盟有机生丝的认证。”宁南县南丝路集团董事长林平自信满满。

      “我们生产的超6A级生丝90%出口国外高端奢饰品企业。”绵阳天虹丝绸公司办公室主任曾红也十分自豪,2014年APEC领导人“新唐装”和2016年G20峰会丝绸用(礼)品采用的生丝主要原料,就来自该公司。作为全国唯一一家春季只养雄蚕的企业,他们的雄蚕茧丝长近1200米,而普通茧丝只有800米。

      “国内第一质量”背后,是四川蚕桑主产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日照强,昼夜温差大,通风干燥,利于桑树营养物质积累;养蚕所需的光线、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分布均匀。

      技术支撑强。5家省属蚕种场从事蚕种选种、原种繁育,24家蚕种场从事一代杂交种的繁育,年制种200多万张……确保了蚕桑质量的稳定可靠。

      成本有竞争力。“土地、劳动力等成本综合算下来,东部地区养蚕成本要比我们高两成。”刘洪说。

      再看加工领域。“我们成功研发出在国内领先的特宽幅高经密大提花真丝家纺家居面料,填补了四川生产宽幅高档丝绸的空白。”依格尔纺织品公司副总经理屈燕告诉记者,依格尔与多家国内知名家纺品牌建立合作,产品售往美国等数十个国家。

      目前,我省从桑到蚕到丝绸、服装生产加工产业链完整。全省有缫丝企业70户,2017年蚕丝产量占全国总产量23.36%;蚕丝及交织物占全国的27.63%,位居全国第二。全省规模以上桑果酒、桑果饮料及桑叶茶加工企业30余家,南充等地建立工业产业园,全省蚕桑农业产值突破70亿元,蚕桑丝绸加工环节综合产值达330亿元。

      国内需求迅速崛起 从“一根丝”向全产业链发力

      从业30多年,陈祥平注意到了悄然发生的变化:计划经济时代,四川蚕桑产业出口曾占七成以上。近几年,出口已降至不到五成。不仅如此,出口大头从蚕茧变为生丝,近5年,丝绸和制成品又拔得头筹。“去年茧丝涨价超30%,今年前几个月数据看,出口利润已经没有内销高了。”他分析,背后只有一个原因:国内需求崛起。

      屈燕深有感触:“中国人自古就有丝绸情结,现在生活水平高了,出去旅游的孃孃哪个不戴丝巾?这就是市场!”

      四川蚕桑产业正重新变为朝阳产业。怎样拥抱新春天?在杨彪看来,新一轮发展必须改变仅为“一粒茧”“一根丝”攒劲的传统思路。

      他进一步解释:以前桑树的根、茎、叶、花、果及蚕蛹、蚕蛾、蚕沙等资源大量闲置,蚕桑资源利用率不足3%,下一步方向清晰:用一片桑叶撑起整个茧丝产业,用一根枝条培育优质食用菌产业,用一粒桑果打造特色浆果产业,用一块桑园发展林下综合养殖。

      绵阳市涪城区杨家镇的蚕农田华不仅种桑养蚕,还尝试利用桑树枝叶、谷壳为基质种蘑菇,每亩桑园起码增收2000元。“桑枝作为食用菌基料,蛋白质含量是普通基料的七八倍,一亩桑园可年产一吨桑枝。”杨彪介绍。

      “我种桑但不养蚕,而是酿酒。”四川缔铂酒业公司董事长王国友介绍,公司酿造高品质桑葚系列红酒,大大提升果桑附加值。桑叶茶、食用蚕蛹、蛹蛋白、叶绿素铜钠盐等也是开发新方向。依格尔公司投入数百万元建了一座丝绸博物馆,门票免费,每年能吸引20多万名游客,旅游综合收入达3000多万元。

      珙县蚕农们在桑园里套种紫薯、蔬菜等,并在桑园推行养殖土鸡、黑猪等,形成套种循环经济模式。全县60个贫困村33个栽桑养蚕,32.2%的贫困户参与。“人均两亩桑,脱贫奔小康”,蚕业综合利用成为我省多个贫困县的脱贫支柱产业。

      兴文县是全省5个重度石漠化县之一,而“桑树根系发达,抗旱性强,固土效果明显。”宜宾蚕业管理站站长何建梅说,这就使得蚕桑产业在石漠化地区还有着非常重要的生态功能。

      打造全球知名优势产业 朝阳照进现实还需补齐短板

      “‘十三五’期间,要把四川蚕桑产业打造成为优质高效、多元发展、全国领先、世界知名的优势产业。”省农业厅产业处处长胡强表示,省农业厅已将蚕桑产业确定为优势产业发展。

      朝阳照进现实,还有很多软肋。业内人士认为,在产业链上,四川主要以原材料和初加工产品供应为主,为他人作嫁衣,精深加工和品牌上竞争力薄弱。“我们的绸缎不输于江浙,但大部分印染却只能拿到江浙做。”陈祥平说,缺乏像当年阆中丝绸厂等响当当的大型龙头企业牵引。

      “利润的大头都被知名丝绸品牌和终端零售拿走了。”屈燕坦言,虽然依格尔等众多省内企业大力打造自有品牌,但看到成效仍需时日。

      另一方面,养蚕人越来越少。“主要是劳动力投入比较效益反差大造成的。”内江市东兴区蚕桑茧管理局副局长高立平分析,传统模式养蚕大多数地方一年只能养三到四季,每家每季最多养3张蚕种,需要两个以上劳动力,收入最多1.2万多元。而两个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年收入5万元并不难。

      令人欣喜的是,蚕桑业在我省多地正越来越有吸引力。天虹丝绸公司进行了有益探索:农户分散经营,由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和采购,为增强蚕农的产业黏性,公司与蚕农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目前公司近9000亩标准桑园中,除7个自营示范农场外,全部被返包,其中返包2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达300余户,多为返乡创业人员。”曾红表示。

      科技手段也在发力。天虹丝绸公司成功研发空中滑轨式多层可变蚕台、移动蚕盒车、自动上蔟旋转架等多项专利产品,养蚕的生产效率提升10倍以上。

      “近年来‘川货全国行’和‘万企出国门’等活动已推动四川企业不断拓内销、走出去。”陈祥平表示,还要持续打造产品、企业和区域品牌,实现数量型发展向品牌经营转变,只有工业加工真正强起来,才能持续带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颜斯睿 记者 庞峰伟 李淼)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古老产业再变朝阳产业 5000年蚕桑产业蓄势“破茧”

  • 2018年04月24日 08时2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深度调查

      “以前想尽办法不让桑树长桑葚,现在一斤桑葚要卖10元!”4月19日,内江市东兴区双桥镇元觉村,元先桥农业公司负责人刘洪指着山坡上的桑园盘算,靠一周前的首届桑葚采摘节带动,自己的700亩果桑今年仅靠卖桑果,收入就能超过70万元。

      200公里外,绵阳市涪城区蚕桑产业园。一辆集装箱货车驶出天虹丝绸公司,10吨超6A级雄蚕生丝即将漂洋过海,进入意大利等欧洲市场,成为爱马仕、香奈儿、LV等奢侈品牌的指定原材料。

      “2017年春,5A级生丝每吨已上涨7万元,达到45万元,今年广西等地新丝又涨至60万元。”“过去两年间,茧丝平均每月每吨涨1万元。”“生丝涨了价还缺货,必须提前预订。”“今年四川蚕种发放偏紧,桑园面积至少再增5万亩。”今年上半年,国内蚕桑市场“涨声”不断传来。

      古老的蚕桑产业,在沉寂了许久后,似乎又一次站上了“风口”。

      国内蚕桑版图西移 四川始终位居前三

      四川是世界蚕丝业发祥地之一,有5000多年栽桑养蚕历史,素有“蚕丛古国”之称,也是蚕神嫘祖的故乡。作为“南方丝绸之路”起点、蜀锦的发源地,丝绸成为最具传统历史、最具文化内涵的名片。四川,也一直是全国主要的传统蚕桑产区和优质茧丝生产基地。

      计划经济时代,江苏、浙江、四川曾是全国蚕桑产业三甲。“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最辉煌时,四川丝绸出口曾占全省出口创汇总额的三分之一。”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丝绸协会会长陈祥平记忆犹新。

      由于比较效益不断降低,东部发达地区蚕桑产业规模萎缩现象严重。“养蚕、缫丝属劳动密集型产业。”省蚕业总站站长杨彪介绍,前些年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蚕农积极性遭到重创,多地出现大面积砍伐桑树的现象。

      2006年,商务部启动“东桑西移”战略,蚕桑业主产区逐步向西转移,西部多省借此东风迅速壮大,广西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在此期间跃居全国第一,我省也稳中有增。“不管产业版图如何变迁,四川蚕桑规模从未从全国前三中掉过队。”陈祥平说。

      省内蚕桑版图也悄然发生变化:川东、川北山区及平原、盆地等传统优势产业区大幅紧缩,仅存零星产业带;川南、攀西等气候温暖地区逐步密集壮大,形成了攀西、川南、川中北三大优势蚕桑产业带,面积已占全省桑园面积90%以上,宁南、高县等20个重点县蚕茧产量占全省总产量70%以上。

      省农业厅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桑园面积达195万亩,养蚕210万张,产茧8.1万吨,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蚕茧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2.98%,占全球总产量的9.6%。

      手握国内最优质产品 “四川造”茧丝绸畅销海内外

      据中国纤维检验局发布的2016年全国桑蚕干茧质量公证检验报告,四川蚕茧的洁净、解舒丝长、万米吊糙、解舒率、光泽5项质量指标为全国最好水平。“江浙退出后,优质茧丝就主要由四川提供。”杨彪表示。

      “我们是国内第一家获得‘有机桑园和有机蚕茧’认证的企业;生产的生丝也获得了欧盟有机生丝的认证。”宁南县南丝路集团董事长林平自信满满。

      “我们生产的超6A级生丝90%出口国外高端奢饰品企业。”绵阳天虹丝绸公司办公室主任曾红也十分自豪,2014年APEC领导人“新唐装”和2016年G20峰会丝绸用(礼)品采用的生丝主要原料,就来自该公司。作为全国唯一一家春季只养雄蚕的企业,他们的雄蚕茧丝长近1200米,而普通茧丝只有800米。

      “国内第一质量”背后,是四川蚕桑主产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日照强,昼夜温差大,通风干燥,利于桑树营养物质积累;养蚕所需的光线、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分布均匀。

      技术支撑强。5家省属蚕种场从事蚕种选种、原种繁育,24家蚕种场从事一代杂交种的繁育,年制种200多万张……确保了蚕桑质量的稳定可靠。

      成本有竞争力。“土地、劳动力等成本综合算下来,东部地区养蚕成本要比我们高两成。”刘洪说。

      再看加工领域。“我们成功研发出在国内领先的特宽幅高经密大提花真丝家纺家居面料,填补了四川生产宽幅高档丝绸的空白。”依格尔纺织品公司副总经理屈燕告诉记者,依格尔与多家国内知名家纺品牌建立合作,产品售往美国等数十个国家。

      目前,我省从桑到蚕到丝绸、服装生产加工产业链完整。全省有缫丝企业70户,2017年蚕丝产量占全国总产量23.36%;蚕丝及交织物占全国的27.63%,位居全国第二。全省规模以上桑果酒、桑果饮料及桑叶茶加工企业30余家,南充等地建立工业产业园,全省蚕桑农业产值突破70亿元,蚕桑丝绸加工环节综合产值达330亿元。

      国内需求迅速崛起 从“一根丝”向全产业链发力

      从业30多年,陈祥平注意到了悄然发生的变化:计划经济时代,四川蚕桑产业出口曾占七成以上。近几年,出口已降至不到五成。不仅如此,出口大头从蚕茧变为生丝,近5年,丝绸和制成品又拔得头筹。“去年茧丝涨价超30%,今年前几个月数据看,出口利润已经没有内销高了。”他分析,背后只有一个原因:国内需求崛起。

      屈燕深有感触:“中国人自古就有丝绸情结,现在生活水平高了,出去旅游的孃孃哪个不戴丝巾?这就是市场!”

      四川蚕桑产业正重新变为朝阳产业。怎样拥抱新春天?在杨彪看来,新一轮发展必须改变仅为“一粒茧”“一根丝”攒劲的传统思路。

      他进一步解释:以前桑树的根、茎、叶、花、果及蚕蛹、蚕蛾、蚕沙等资源大量闲置,蚕桑资源利用率不足3%,下一步方向清晰:用一片桑叶撑起整个茧丝产业,用一根枝条培育优质食用菌产业,用一粒桑果打造特色浆果产业,用一块桑园发展林下综合养殖。

      绵阳市涪城区杨家镇的蚕农田华不仅种桑养蚕,还尝试利用桑树枝叶、谷壳为基质种蘑菇,每亩桑园起码增收2000元。“桑枝作为食用菌基料,蛋白质含量是普通基料的七八倍,一亩桑园可年产一吨桑枝。”杨彪介绍。

      “我种桑但不养蚕,而是酿酒。”四川缔铂酒业公司董事长王国友介绍,公司酿造高品质桑葚系列红酒,大大提升果桑附加值。桑叶茶、食用蚕蛹、蛹蛋白、叶绿素铜钠盐等也是开发新方向。依格尔公司投入数百万元建了一座丝绸博物馆,门票免费,每年能吸引20多万名游客,旅游综合收入达3000多万元。

      珙县蚕农们在桑园里套种紫薯、蔬菜等,并在桑园推行养殖土鸡、黑猪等,形成套种循环经济模式。全县60个贫困村33个栽桑养蚕,32.2%的贫困户参与。“人均两亩桑,脱贫奔小康”,蚕业综合利用成为我省多个贫困县的脱贫支柱产业。

      兴文县是全省5个重度石漠化县之一,而“桑树根系发达,抗旱性强,固土效果明显。”宜宾蚕业管理站站长何建梅说,这就使得蚕桑产业在石漠化地区还有着非常重要的生态功能。

      打造全球知名优势产业 朝阳照进现实还需补齐短板

      “‘十三五’期间,要把四川蚕桑产业打造成为优质高效、多元发展、全国领先、世界知名的优势产业。”省农业厅产业处处长胡强表示,省农业厅已将蚕桑产业确定为优势产业发展。

      朝阳照进现实,还有很多软肋。业内人士认为,在产业链上,四川主要以原材料和初加工产品供应为主,为他人作嫁衣,精深加工和品牌上竞争力薄弱。“我们的绸缎不输于江浙,但大部分印染却只能拿到江浙做。”陈祥平说,缺乏像当年阆中丝绸厂等响当当的大型龙头企业牵引。

      “利润的大头都被知名丝绸品牌和终端零售拿走了。”屈燕坦言,虽然依格尔等众多省内企业大力打造自有品牌,但看到成效仍需时日。

      另一方面,养蚕人越来越少。“主要是劳动力投入比较效益反差大造成的。”内江市东兴区蚕桑茧管理局副局长高立平分析,传统模式养蚕大多数地方一年只能养三到四季,每家每季最多养3张蚕种,需要两个以上劳动力,收入最多1.2万多元。而两个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年收入5万元并不难。

      令人欣喜的是,蚕桑业在我省多地正越来越有吸引力。天虹丝绸公司进行了有益探索:农户分散经营,由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和采购,为增强蚕农的产业黏性,公司与蚕农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目前公司近9000亩标准桑园中,除7个自营示范农场外,全部被返包,其中返包2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达300余户,多为返乡创业人员。”曾红表示。

      科技手段也在发力。天虹丝绸公司成功研发空中滑轨式多层可变蚕台、移动蚕盒车、自动上蔟旋转架等多项专利产品,养蚕的生产效率提升10倍以上。

      “近年来‘川货全国行’和‘万企出国门’等活动已推动四川企业不断拓内销、走出去。”陈祥平表示,还要持续打造产品、企业和区域品牌,实现数量型发展向品牌经营转变,只有工业加工真正强起来,才能持续带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颜斯睿 记者 庞峰伟 李淼)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