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脱贫奔康兴产业 彝乡旧貌换新颜

  • 2019年05月13日 07时3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环境优美的邛海康旅小镇

    第四届全国自治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验交流现场会近日在凉山举行——

    “小宝宝,爱洗手,大家一起卷袖口……”在冕宁县彝海结盟新寨幼儿园的小班教室里,小朋友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学习儿歌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4月18日下午,参加第四届全国自治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验交流现场会的与会代表,到冕宁县彝海结盟纪念馆、结盟新寨参观考察,看到了这样的场景。

    走进彝海结盟新寨,黄墙红瓦的房屋错落有致,宽敞的通村道路、完善的配套设施,民俗广场上的红军树、结盟泉又时刻提醒着人们牢记历史。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似乎在诉说着对党和国家的感激之情。

    “到彝海结盟纪念馆参观考察,可以进一步了解长征历史,感受红色文化,接受历史教育。”一与会代表说,通过参观,感受到这里的彝族群众有着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

    4月18日至19日,第四届全国自治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验交流现场会在凉山州举行。会议总结交流自治州脱贫奔小康的成绩和经验,研究下一步工作思路和举措。

    此间,记者走进凉山州喜德县、盐源县、冕宁县、西昌市等地,感受彝乡变化。

    住新房学技能

    搬迁群众有事做能致富

    “房子政府盖,住上大楼房,拎包就入住,孩子出门打工,我在家带孙子,这比以前种地挣的钱多多了。”4月16日,在盐源县梅雨镇娃儿嘴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龙家湾新村),已经脱贫的谢荣这样说。63岁的他这辈子都没想过,能住进楼房,有了冰箱、电视、沙发,生活过得和城里人一样。

    谢荣告诉记者,他们搬来安置点之前住在盐源县洼里乡,距离梅雨镇龙家湾新村80多公里。从镇上回到村里先要坐3个小时的汽车,再步行一个多小时,最后还要乘船一个半小时。

    “以前老家交通不方便,粮食产量低,逢年过节才能吃上肉,现在顿顿有肉。”谢荣自豪地打开冰箱,只见冰箱里堆满了彝家坨坨肉。他说,去年儿子儿媳经过就业技能培训,去了上海打工,现在全家年收入七八万元,他和老伴除了偶尔回洼里乡老家照料下自家的核桃和花椒外,其余时间就在新家带孙孙。

    龙家湾新村共建有17栋单元楼,移民集中入住后,立即成立了村两委和17个村民小组,还由村委牵头成立了合作社,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又能带动贫困户就业的扶贫产业,加强对搬迁对象的就业和产业技能培训,使搬迁群众真正做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从凉山全州来看,变化更明显:2018年,凉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3.19亿元,累计退出贫困村1454个、减贫65.9万人,脱贫攻坚总体任务完成70%。

    利用资源建新村

    小渔村转型发展康旅业

    “我们是重庆人,听说西昌邛海很漂亮,专门来这里旅游。”5月3日傍晚,在西昌邛海康旅小镇,60多岁的游客张阿姨和老伴在邛海边散步。小镇上,81岁的杨荣梅老人和丈夫也在这里疗养,由于腿脚不便,酒店员工每天把三餐送到房间。老人外出时,还安排专人陪同。

    邛海康旅小镇位于西昌市海南乡核桃村。“五一”小长假期间,这里的民俗客栈爆满。

    4月17日,记者走进海南乡,从种田打鱼的传统农业村,转变为现在以乡村旅游及民宿客栈产业为主的新农村,海南乡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几年间由8656元提高到15657元,增长80.9%。

    从2013年开始,海南乡实施湿地六期恢复工程和环境整治工程。搬迁涉及4个村、24个村民小组、农户1154户、3600余人,5个安置点共建设统规联建安置房1148套。

    搬迁过后,不少村民家里都有多余的空房,这些房屋一时无法变现,单靠自己小打小闹经营不起来。海南乡就依托地处邛海泸山景区核心区域的优势,引导发展以健康养老、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等为主的第三产业。

    刘永梅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开始经营邛海康旅小镇项目的。从刚开始的4套民房,到自营12套民房160个床位,以“公司+农户”的方式经营38套民房453个床位,以“公司+个体经营户”的方式经营3套民房38个床位。现在,核桃村空闲房屋,基本都用作民宿客栈。

    截至目前,海南乡已有高、中、低档民宿客栈350余家,床位3500余张。据保守测算,每个床位按照50元/天,每月营业10天计,仅客栈住宿收入每年可达2100余万元。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脱贫奔康兴产业 彝乡旧貌换新颜

  • 2019年05月13日 07时3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环境优美的邛海康旅小镇

    第四届全国自治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验交流现场会近日在凉山举行——

    “小宝宝,爱洗手,大家一起卷袖口……”在冕宁县彝海结盟新寨幼儿园的小班教室里,小朋友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学习儿歌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4月18日下午,参加第四届全国自治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验交流现场会的与会代表,到冕宁县彝海结盟纪念馆、结盟新寨参观考察,看到了这样的场景。

    走进彝海结盟新寨,黄墙红瓦的房屋错落有致,宽敞的通村道路、完善的配套设施,民俗广场上的红军树、结盟泉又时刻提醒着人们牢记历史。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似乎在诉说着对党和国家的感激之情。

    “到彝海结盟纪念馆参观考察,可以进一步了解长征历史,感受红色文化,接受历史教育。”一与会代表说,通过参观,感受到这里的彝族群众有着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

    4月18日至19日,第四届全国自治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验交流现场会在凉山州举行。会议总结交流自治州脱贫奔小康的成绩和经验,研究下一步工作思路和举措。

    此间,记者走进凉山州喜德县、盐源县、冕宁县、西昌市等地,感受彝乡变化。

    住新房学技能

    搬迁群众有事做能致富

    “房子政府盖,住上大楼房,拎包就入住,孩子出门打工,我在家带孙子,这比以前种地挣的钱多多了。”4月16日,在盐源县梅雨镇娃儿嘴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龙家湾新村),已经脱贫的谢荣这样说。63岁的他这辈子都没想过,能住进楼房,有了冰箱、电视、沙发,生活过得和城里人一样。

    谢荣告诉记者,他们搬来安置点之前住在盐源县洼里乡,距离梅雨镇龙家湾新村80多公里。从镇上回到村里先要坐3个小时的汽车,再步行一个多小时,最后还要乘船一个半小时。

    “以前老家交通不方便,粮食产量低,逢年过节才能吃上肉,现在顿顿有肉。”谢荣自豪地打开冰箱,只见冰箱里堆满了彝家坨坨肉。他说,去年儿子儿媳经过就业技能培训,去了上海打工,现在全家年收入七八万元,他和老伴除了偶尔回洼里乡老家照料下自家的核桃和花椒外,其余时间就在新家带孙孙。

    龙家湾新村共建有17栋单元楼,移民集中入住后,立即成立了村两委和17个村民小组,还由村委牵头成立了合作社,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又能带动贫困户就业的扶贫产业,加强对搬迁对象的就业和产业技能培训,使搬迁群众真正做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从凉山全州来看,变化更明显:2018年,凉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3.19亿元,累计退出贫困村1454个、减贫65.9万人,脱贫攻坚总体任务完成70%。

    利用资源建新村

    小渔村转型发展康旅业

    “我们是重庆人,听说西昌邛海很漂亮,专门来这里旅游。”5月3日傍晚,在西昌邛海康旅小镇,60多岁的游客张阿姨和老伴在邛海边散步。小镇上,81岁的杨荣梅老人和丈夫也在这里疗养,由于腿脚不便,酒店员工每天把三餐送到房间。老人外出时,还安排专人陪同。

    邛海康旅小镇位于西昌市海南乡核桃村。“五一”小长假期间,这里的民俗客栈爆满。

    4月17日,记者走进海南乡,从种田打鱼的传统农业村,转变为现在以乡村旅游及民宿客栈产业为主的新农村,海南乡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几年间由8656元提高到15657元,增长80.9%。

    从2013年开始,海南乡实施湿地六期恢复工程和环境整治工程。搬迁涉及4个村、24个村民小组、农户1154户、3600余人,5个安置点共建设统规联建安置房1148套。

    搬迁过后,不少村民家里都有多余的空房,这些房屋一时无法变现,单靠自己小打小闹经营不起来。海南乡就依托地处邛海泸山景区核心区域的优势,引导发展以健康养老、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等为主的第三产业。

    刘永梅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开始经营邛海康旅小镇项目的。从刚开始的4套民房,到自营12套民房160个床位,以“公司+农户”的方式经营38套民房453个床位,以“公司+个体经营户”的方式经营3套民房38个床位。现在,核桃村空闲房屋,基本都用作民宿客栈。

    截至目前,海南乡已有高、中、低档民宿客栈350余家,床位3500余张。据保守测算,每个床位按照50元/天,每月营业10天计,仅客栈住宿收入每年可达2100余万元。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