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文化为魂 
绸都掘金工业旅游

  • 2019年08月22日 07时4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8月8日拍摄的南充市六合丝博园缫丝设备体验馆。

    昔日满城机杼声,如今“网红”打卡地

    8月19日,位于南充市嘉陵区的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又迎来了一批重庆游客。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是民营企业依格尔丝纺服装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每年接待游客13万人次左右。“每年仅门票及购物收入近3000万元,工业旅游已成为公司新的增长点。”公司董事长张和才说。

    距依格尔公司20公里外的高坪区都京镇的六合丝博园内,坐小火车游览百年厂区,也成了游客的必选项目。“小火车、铁路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建成留下的,2016年又重新运行,运行线路从最初的800米扩展到现在的两公里。仅今年六一儿童节一天就接待游客1000多人次,成为南充的‘网红’打卡地。”四川南充六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文化产业部部长李永春介绍。

    南充是中国西部唯一获得“中国绸都”称号的地区,目前已形成了栽桑、养蚕、缫丝、制绸、印染、服装设计制造、终端销售等全产业链条。去年,南充市丝绸服装产业销售收入450亿元,丝绸服装出口1.497亿元,占该市出口值的41.6%。

    深挖丝绸文化资源,南充丝纺服装以文化为魂,为丝纺服装业注入新活力。

    现状 产值下滑订单缩减

    放眼丝纺服装业外部环境,四川南充六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任立荣倍感压力。“成本高,风险大。”任立荣说,尤其今年国际贸易形势严峻,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贴牌销往欧美的订单缩减得厉害,去年六合的产值是3个多亿,今年预估只有1.8亿元。”

    但当他望向公司园区内的百年银杏、老工业建筑时,眼中充满希望。2014年六合丝绸公司组建文化产业部,“最新的部门做最老的事”,给了任立荣信心。

    六合丝绸公司始建于1912年,1915年六合牌生丝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曾是亚洲最大的缫丝厂,目前是中国存续时间最长的丝绸企业,被誉为“中国四川工业活化石”。如今公司所在的厂区占地178亩,保留了从清末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各种建筑,以及不同年代制丝制绸机器1000余台,且90%以上的建筑和机器设备还在正常使用。目前,六合丝绸公司计划将现有的生产车间迁出入驻都京丝纺工业园,将历史建筑作为丝绸工业旅游的载体。

    据了解,目前南充市有90多家丝纺服装企业,其中规上企业就有70多家。近年来,为了寻求新的增长点,有10多家丝纺服装企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一条路:挖掘丝绸文化,发展丝绸主题的工业旅游。依格尔丝纺服装公司除了建立了丝绸文化博览园外,还在广东、上海等珠三角、长三角地区设立了7个丝绸文化体验馆,从“卖产品”变成了“卖文化”。“我们还与成都、重庆、贵阳等旅行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丝绸文化博览园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产品,也可能是公司腾飞的下一个‘风口’。”张和才自信地认为。

    对策 融入文化丰富产品

    “每年秋天,银杏叶金黄的时候,厂区里拍照的人特别多。”李永春说,厂区内有46株百年古银杏,两株张澜手植古桑树,90余株60年树龄桑树。从2016年开始,公司全面启动六合丝博园建设,恢复了民国时期老厂门,打造了桑田神木、蒸汽观光小火车等景点景观。

    “2018年丝博园接待游客30万人次,其中包括1900多个30-40人的旅行团。”游客来到园区,不仅是单纯的参观,而是既可观(景观),也可玩(参与)、可学(知识)、可购(购物)、可闲(休闲)。“在老建筑中,消费者了解了六合丝绸的历史故事,对品牌有了更深的认同,购买产品时也会更放心。”2018年园区内丝绸产品销售收入达1000万元。

    未来在高坪区,六合还计划开辟一片100-150亩的丝绸文化休闲区,融入与丝绸文化相关的餐饮、民宿、游乐项目,进一步丰富六合丝博园的旅游资源。

    同样,依格尔丝绸博览园规划建设之初,就注重提升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在这里,游客不但可以“上手”体验缫丝、制绸等生产环节,还可以量身定制手帕、丝巾等个性化产品。

    丝绸产品本身也需要文化元素的加入和不断更新。“小妹小妹快快长,长大好进丝二厂”,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南充流传的顺口溜,李永春注意到“丝妹”这个代表勤劳善良的女性“IP”,特地找来南充当地音乐人士以之为原型创作歌曲,把顺口溜也作为素材设计相应的文创产品。

    与之类似,始建于1966年的阆中丝绸厂,如今已经倒闭不再生产,但其旧址仍保存初建时的整体格局和建筑物,如锯齿状单坡屋顶的苏式建筑。2017年,阆中市政府与广东坤银投资管理集团签署协议,投资40亿元建设阆中古城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

    “我们和成都的‘东郊记忆’有区别,相对来说更重商业。”坤银集团招商经理陈美希说,此次重点开发占地60多亩的绸厂,看中的是留存下来的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老厂房、老厂区,这也是目前阆中古城区唯一的空地。

    编后

    从“卖产品”到“卖文化”,有“中国绸都”之称的南充已开始探索,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其实,类似案例并不罕见。比如,山东省烟台市依托当地葡萄酒产业,开发了集葡萄酒酿造、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酒庄,吸引不少游客前往观光游玩。这种做法一来延长了产业链,为企业乃至地方形成了新的产业增长点,二来通过实地体验等形式,增加了顾客对产品的黏性,进一步带动产品销量。

    但对于南充来说,这样的转型更具挑战。

    南充丝纺服装产业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但当下丝纺服装产品多为贴牌生产,本地品牌相对较弱。没有响亮的品牌,当地工业旅游的影响力也很有限。因此,要充分意识到品牌的作用,提高原创品牌的知名度。再以此为核心,带动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同时也要注意,在发展工业旅游中,要把握好企业和旅游产品间的界限,不要只将着眼点放在宣传企业形象上,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打造出富有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的工业旅游产品,才能助推相关产业进一步发展。 (记者 蒲南溪 文/图)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化为魂 
    绸都掘金工业旅游

  • 2019年08月22日 07时4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8月8日拍摄的南充市六合丝博园缫丝设备体验馆。

    昔日满城机杼声,如今“网红”打卡地

    8月19日,位于南充市嘉陵区的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又迎来了一批重庆游客。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是民营企业依格尔丝纺服装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每年接待游客13万人次左右。“每年仅门票及购物收入近3000万元,工业旅游已成为公司新的增长点。”公司董事长张和才说。

    距依格尔公司20公里外的高坪区都京镇的六合丝博园内,坐小火车游览百年厂区,也成了游客的必选项目。“小火车、铁路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建成留下的,2016年又重新运行,运行线路从最初的800米扩展到现在的两公里。仅今年六一儿童节一天就接待游客1000多人次,成为南充的‘网红’打卡地。”四川南充六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文化产业部部长李永春介绍。

    南充是中国西部唯一获得“中国绸都”称号的地区,目前已形成了栽桑、养蚕、缫丝、制绸、印染、服装设计制造、终端销售等全产业链条。去年,南充市丝绸服装产业销售收入450亿元,丝绸服装出口1.497亿元,占该市出口值的41.6%。

    深挖丝绸文化资源,南充丝纺服装以文化为魂,为丝纺服装业注入新活力。

    现状 产值下滑订单缩减

    放眼丝纺服装业外部环境,四川南充六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任立荣倍感压力。“成本高,风险大。”任立荣说,尤其今年国际贸易形势严峻,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贴牌销往欧美的订单缩减得厉害,去年六合的产值是3个多亿,今年预估只有1.8亿元。”

    但当他望向公司园区内的百年银杏、老工业建筑时,眼中充满希望。2014年六合丝绸公司组建文化产业部,“最新的部门做最老的事”,给了任立荣信心。

    六合丝绸公司始建于1912年,1915年六合牌生丝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曾是亚洲最大的缫丝厂,目前是中国存续时间最长的丝绸企业,被誉为“中国四川工业活化石”。如今公司所在的厂区占地178亩,保留了从清末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各种建筑,以及不同年代制丝制绸机器1000余台,且90%以上的建筑和机器设备还在正常使用。目前,六合丝绸公司计划将现有的生产车间迁出入驻都京丝纺工业园,将历史建筑作为丝绸工业旅游的载体。

    据了解,目前南充市有90多家丝纺服装企业,其中规上企业就有70多家。近年来,为了寻求新的增长点,有10多家丝纺服装企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一条路:挖掘丝绸文化,发展丝绸主题的工业旅游。依格尔丝纺服装公司除了建立了丝绸文化博览园外,还在广东、上海等珠三角、长三角地区设立了7个丝绸文化体验馆,从“卖产品”变成了“卖文化”。“我们还与成都、重庆、贵阳等旅行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丝绸文化博览园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产品,也可能是公司腾飞的下一个‘风口’。”张和才自信地认为。

    对策 融入文化丰富产品

    “每年秋天,银杏叶金黄的时候,厂区里拍照的人特别多。”李永春说,厂区内有46株百年古银杏,两株张澜手植古桑树,90余株60年树龄桑树。从2016年开始,公司全面启动六合丝博园建设,恢复了民国时期老厂门,打造了桑田神木、蒸汽观光小火车等景点景观。

    “2018年丝博园接待游客30万人次,其中包括1900多个30-40人的旅行团。”游客来到园区,不仅是单纯的参观,而是既可观(景观),也可玩(参与)、可学(知识)、可购(购物)、可闲(休闲)。“在老建筑中,消费者了解了六合丝绸的历史故事,对品牌有了更深的认同,购买产品时也会更放心。”2018年园区内丝绸产品销售收入达1000万元。

    未来在高坪区,六合还计划开辟一片100-150亩的丝绸文化休闲区,融入与丝绸文化相关的餐饮、民宿、游乐项目,进一步丰富六合丝博园的旅游资源。

    同样,依格尔丝绸博览园规划建设之初,就注重提升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在这里,游客不但可以“上手”体验缫丝、制绸等生产环节,还可以量身定制手帕、丝巾等个性化产品。

    丝绸产品本身也需要文化元素的加入和不断更新。“小妹小妹快快长,长大好进丝二厂”,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南充流传的顺口溜,李永春注意到“丝妹”这个代表勤劳善良的女性“IP”,特地找来南充当地音乐人士以之为原型创作歌曲,把顺口溜也作为素材设计相应的文创产品。

    与之类似,始建于1966年的阆中丝绸厂,如今已经倒闭不再生产,但其旧址仍保存初建时的整体格局和建筑物,如锯齿状单坡屋顶的苏式建筑。2017年,阆中市政府与广东坤银投资管理集团签署协议,投资40亿元建设阆中古城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

    “我们和成都的‘东郊记忆’有区别,相对来说更重商业。”坤银集团招商经理陈美希说,此次重点开发占地60多亩的绸厂,看中的是留存下来的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老厂房、老厂区,这也是目前阆中古城区唯一的空地。

    编后

    从“卖产品”到“卖文化”,有“中国绸都”之称的南充已开始探索,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其实,类似案例并不罕见。比如,山东省烟台市依托当地葡萄酒产业,开发了集葡萄酒酿造、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酒庄,吸引不少游客前往观光游玩。这种做法一来延长了产业链,为企业乃至地方形成了新的产业增长点,二来通过实地体验等形式,增加了顾客对产品的黏性,进一步带动产品销量。

    但对于南充来说,这样的转型更具挑战。

    南充丝纺服装产业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但当下丝纺服装产品多为贴牌生产,本地品牌相对较弱。没有响亮的品牌,当地工业旅游的影响力也很有限。因此,要充分意识到品牌的作用,提高原创品牌的知名度。再以此为核心,带动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同时也要注意,在发展工业旅游中,要把握好企业和旅游产品间的界限,不要只将着眼点放在宣传企业形象上,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打造出富有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的工业旅游产品,才能助推相关产业进一步发展。 (记者 蒲南溪 文/图)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