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战龙潭——96名受困群众脱险纪实
8月24日12时49分,随着最后一辆运送受困村民的皮卡车驶入耿达镇政府,窑子沟剩余9名受困村民已全部转移至耿达集镇安全区域。至此,受困于耿达镇龙潭电站库区窑子沟的96名游客和村民全部安全撤出。
——当天,这则消息从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传出,网络沸腾了。
100多个小时,96个生命,一场跨越生死的救援,再次因携手共援划下胜利句点。
突发险情
道路阻断、电站漫坝,窑子沟成“孤岛”
快速反应
救援队伍快速集结,驰援现场紧急处置
卧龙特别行政区,国宝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8月19日,入汛后最强一次强降雨过程突袭其境内的卧龙、耿达两个镇。
受强降雨影响,从巴朗山发源的渔子溪(又名卧龙河)洪水暴发,洪峰经过耿达镇龙潭村窑子沟龙潭电站时,快速冲毁电站闸门启动线路和备用电源。洪水漫过大坝,左岸公路路基被冲空。大坝往卧龙镇方向,12个塌方点让公路全线中断。
那一夜,96名游客和村民从睡梦中惊醒。他们所在的窑子沟,已经变成“孤岛”。
“不行就组织转移!”8月20日2时2分,耿达镇龙潭村村主任朱祥发在全镇地灾监测群里回复了一句话。在5分钟前,窑子沟地灾监测员也在群里发出消息:“雨很大。”但是,朱祥发一直没有等到回应。
几乎同一时间,耿达镇镇长王超摸了一件雨衣钻进镇政府值班室,可惜,当地通讯信号全部中断了。
“一大早,各村就开始派人上报灾情,龙潭村却没有任何消息。”王超有些不踏实。为了勘察情况,镇纪委书记金群明带着13人的小分队往龙潭村进发。当日18时,小分队报告:窑子沟90余名群众和游客被困。
灾情迅速上报。8月20日,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决定,当日9时起,启动IV级防汛应急响应,并向汶川县、卧龙特别行政区派出工作组。随即,省应急管理厅启动Ⅲ级应急响应,第一时间调动省消防救援总队、省通信管理局,共派出9艘救援舟(艇)、29台救援(通讯)车辆及115名救援和技术人员赶往耿达镇。
雨还在下!根据勘测,如要打通卧龙镇场镇至窑子沟的公路,至少需要3天时间。从窑子沟往耿达镇方向,漫坝的河水,已经冲毁了百余米路基。省水利厅专家组研判,龙潭电站大坝可能出现溃决险情。
情况严峻!省委书记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省委副书记、省长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迅速作出批示指示。副省长尧斯丹率队赶赴一线指挥抢险救灾和应急处置工作。
8月21日上午,前线指挥部成立并召开全体会议,会上决定两件事:第一,监测和处置龙潭电站险情,尽量确保大坝安全,再次转移疏散大坝下游受威胁群众;第二,尽快通过空中和陆上方式,增援并救出被困人员。
下游的疏散转移一刻不停,可是,上游窑子沟的被困群众怎么办?
在3名当地干部群众带领下,8名消防人员背着大米、蔬菜和猪肉,手持砍刀和木棍,沿着窑子沟与仓旺沟之间的密林穿行。
这是一条已经废弃10多年的山间小道,树木茂密,杂草丛生。即便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也很难说清“路”的走向。小分队只能依靠手中的木棍竹竿,一点点地摸索前进。由于穿行艰难,大家体力消耗很大,中途休息时有队员吃着干粮就打起了盹。
“千万不能睡,96个兄弟姐妹等着我们呢!”大伙相互鼓劲,21日晚间,小分队成功抵达窑子沟。他们不仅带来了急需的补给,也传递了指挥部坚决救援的决心与信念,受困人员情绪逐渐稳定。
当务之急
搭建空中通道,优先抢救伤员老人小孩
处置之路
强化监测预警,研判雨情水情
“受困者中,有孕妇和两名重伤员”“受困的游客,以老人为主,部分患有哮喘、高血压等疾病”……接应队员传回来的消息,让前线指挥部里的人忧心忡忡。
不能再等了!8月21日,前线指挥部决定:在陆路无法转运的情况下,通过空运方式转移孕妇、伤员等特殊人员。由于地处山谷,地形特殊且气流多变,只有小型直升机能够展开作业。经过省应急管理厅等部门协调,开辟“空中生命通道”的任务,落在了金汇通航四川分公司身上。
接到任务,机长孙会年和副机长樊伟立即赶往都江堰起飞点。
这是一次冒险之旅。当时,耿达镇一带仍在降雨,最宽不过3公里的渔子溪河谷内,气流多变、地形复杂,容不得半点闪失。等到直升机降落,孙会年和樊伟都已汗流浃背。
21日上午,小雨渐渐停息。11时前后,孙会年和樊伟搭载着两名重伤员直奔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一个小时后,重伤员被推进手术室。21日这天,两名飞行员累计飞行18架次,共计从受困点转运出20人。除救出受困者,还为窑子沟送去方便面、米、油、火腿肠、灯具等物资。“大伙儿都说,直升机发出的轰鸣声,是自己有生以来听过的最动听的声音。”受困游客刘明佳事后回忆说。
空中的救援在继续,地面的处置一刻也没停下。21日一大早,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岷江水文局、四川大学等专业技术力量陆续抵达耿达镇,开始勘测龙潭电站以上河段及大坝情况。从那时起,每隔一个小时上报电站附近河段流量和两岸山体位移情况,成为应急救援期间的“死命令”。
21日下午,5名水文和地质技术人员徒步进入距离大坝仅300米处的高山上,建立起通往后方的观测通道。直至24日,“高山上的电波”仍在继续。几乎是同一时间,省气象局开始针对卧龙特别行政区一带的气象展开专题会商,并逐个小时预报降雨情况。这样的频率,在四川气象史上并不多见。
“回首整个救援期间,这些技术为科学研判、科学决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前线指挥部相关负责人感慨,这些与风险近距离接触的人,是本次成功救援的“幕后功臣”。
险情升级
强降雨再袭,河水上涨威胁受困点安全
应对之道
三班倒作业,抢通12处塌方的公路
8月21日晚至22日晨,一场强降雨再次袭击卧龙特别行政区,渔子溪的上游来水量再次增加。设计库容仅为37.96万立方米的龙潭电站,实际拦蓄水量已近50万立方米。
根据技术人员观察,随着回水区域增加,窑子沟的部分受困人员,距离水面仅有三四百米距离。如果水位继续上涨,后果不堪设想。22日下午获救的蔡宇航记得,那一夜,受困者几乎无人入眠。
前线指挥部决定,着眼最不利的情况,再次疏散转移下游群众,挨家挨户搜寻,确保无一人落下。
救援也不能再等了!22日15时前后,瞅着天空放晴,孙会年和樊伟再次驾机起飞。但是,狭窄河谷中,只能容得下一架轻型直升机开展救援作业。而每次往返,也只能带回4名受困者。
根据预测,强降雨可能在三四天后再次来袭。如果不能趁着有利时机将人员全部转移,后果不堪设想。鉴于此,22日晚,指挥部决定:停止直升机救援,改为陆路抢险,即从卧龙镇方向抢出一条通往窑子沟的生命通道。
武警阿坝州支队近百名官兵从马尔康驰援。而早在8月20日中午,卧龙镇的工作人员就已着手抢通该镇至耿达镇的道路。
卧龙镇森林公安派出所所长王勇说,为了打通道路,特区协调邻近的小金县救援力量,最后集结出一支近70人的队伍。队伍分成3个班组,24小时不停地向前掘进。夜晚暴雨来临时,大伙儿撤到附近的隧道里,点燃一堆篝火,和衣而眠。
8月24日下午,救援人员打通第12处塌方点的便道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懵了”,“不敢相信真的做到了。”
路通了,受困群众和亲人紧紧相拥。“谢谢!谢谢你们!”8月24日一早,蔡清良带着二女儿蔡宇航来到耿达镇政府表达感激之情。与此同时,他们等来了另外3名受困亲人。
感人的场景,还出现在多处。“要不要水?吃饭了没有?”从8月20日中午开始,耿达镇幸福村的李明节就拉着人力三轮车,摆上熟食,见到救援人员,就拉过来吃几口。他说,自己老了,不能为救援队开路,但还能为大伙“搞好后勤”。
8月23日14时许,王勇带领4人组成的接应小组抵达窑子沟山下的尾水区边缘。由于没有渡河工具,王勇决定,用镰刀和双手开辟出一条简易通道。短短三四百米的路,王勇和同事们走了两个小时。等到了窑子沟时,他们的身上,要么被划出一道道血痕,要么被蚊虫叮出一个个大包。此时,受困了80多个小时的游客与村民,纷纷跑向救援者。“就晓得你们没放弃。”受困的人群里,有了哭腔。
8月24日12时49分,96名受困群众和游客全部转移脱险。(记者 王成栋 徐中成 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