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文旅融合新路:有诗也有远方

  • 2019年09月06日 08时2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我省文旅发展成就亮点多——

    9月5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在成都举行。发布会上,相关领域发言人用老百姓看得见、感知得到的案例和数据,聚焦我省文旅融合发展、健康服务、养老服务、住房改善等成就亮点。

    文化服务

    覆盖城乡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文化网络基本建成,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518.14平方米

    健康服务

    诊疗方式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老三样”,发展到如今的B超、CT、核磁共振“新三样”

    养老服务

    全省已建成养老机构3512个,建成城乡日间照料中心9805个、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405个

    住有所居

    70年间,四川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3.6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41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文旅

    “公共文化保障的有力,提升了百姓的文化获得感。”“丰厚的文化资源,增加了四川旅游的魅力。”9月5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在成都举行第三场。发布会上,省文旅厅副厅长赵红川从两个角度,圈出了70年来四川文旅发展成就的重点。

    公共文化服务,从全国来看我省也多有亮点。文旅融合发展,助推我省旅游业蓬勃兴旺,旅游收入持续领跑全国。如何进一步理解?赵红川用一句话概括:“这些成就百姓看得见、感知得到,用流行的说法就是‘既有诗歌也有远方’,这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文化获得感 公共文化服务更加高效

    提升百姓文化获得感,首先要有产品供给。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文艺创作欣欣向荣,新创大型剧目50余台、节目300余个。舞剧《红军花》《家》等频频获得国家级大奖,观众口碑不俗。仅2018年,全省文化系统的演出就多达21529场。

    公共文化保障有力。覆盖城乡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文化网络基本建成,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518.14平方米。70年来,文化阵地从城市到乡村,从无到有,实现了全覆盖,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全省有公共图书馆204个、文化馆20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578个。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特别是省级文化设施建设跃上一个新台阶。大批文化省级设施开工或投入使用,以省图书馆、四川博物院、四川大剧院、成都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等为代表的公共文化设施,成为城市文化的美丽风景。9月5日发布会当天,成都市政府又宣布:两年之后,张大千艺术博物馆将在成都城南落成。

    “全国很少有省会城市像成都这样,将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集中修建在城市的中心。”“四川率先把博物馆等文化场馆的错时、延时开放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延时开放成为全国公共文化精准化服务的标志性项目,满足了上班族和外地游客的需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让人们用一部手机就可以看展览、听讲座,服务更加高效和人性化。”赵红川介绍,四川的公共文化服务,即使在全国比也亮点突出。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精准化、差异化的服务,为城乡群众送上丰富的精神文化大餐,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赵红川以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创的流动博物馆为例,“四川大部分山区和高原地区都没有博物馆,有80%的人口无法享受到免费参观博物馆的文化惠民政策。四川博物院打造的流动博物馆,直接用大篷车把文物拉到三区一基层,满足了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

    诗和远方 文化资源让旅游更有魅力

    在文旅融合的新形势下,四川丰厚的文化资源,让旅游更加富有魅力。赵红川介绍,我省旅游总收入在2018年突破万亿元大关,实现总收入10112亿元,居全国第4位。今年1月至7月,全省旅游总收入6906.51亿元,同比增长14.2%,发展势头喜人。

    旅游业的蓬勃兴旺,与四川持续把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密不可分。赵红川在发布会上介绍,四川作为大熊猫故乡,深受世界游客追捧,古蜀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等文旅资源也相当丰富。峨眉山-乐山大佛既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也是国家5A景区。包括三星堆、金沙遗址等在内的很多文化遗产,同样是热门景点。

    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面,我省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通过对三国文化的深入挖掘,结合大庙会等多元呈现方式,仅今年春节7天就接待观众83.25万人次,博物馆三国文化圣地的旗号也越来越响。”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在打造“诗圣文化节”等品牌之外,在去年底落成开放了杜甫千诗碑,诗歌、书法、篆刻、园林、古建、雕塑“六艺合一”,让千诗碑成为游客新的打卡处。旅游火起来的同时,文物也在活起来。

    非遗资源、文创产品的开发等,正在成为旅游的吸引点。赵红川介绍,包括茂县新羌城、绵竹年画村、凉山火把节、道明竹艺村等依托非遗资源打造的景点和项目,成为很多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今年7月底举行的凉山火把节,接待游客达到了390.69万人次。今年5月,我省推出10条非遗旅游线路,将非遗元素与旅游线路和景区融合,让观众在旅游的同时,感受四川灿烂的非遗文化,非遗元素也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品位和价值。 (记者 吴晓铃)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旅融合新路:有诗也有远方

  • 2019年09月06日 08时2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我省文旅发展成就亮点多——

    9月5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在成都举行。发布会上,相关领域发言人用老百姓看得见、感知得到的案例和数据,聚焦我省文旅融合发展、健康服务、养老服务、住房改善等成就亮点。

    文化服务

    覆盖城乡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文化网络基本建成,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518.14平方米

    健康服务

    诊疗方式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老三样”,发展到如今的B超、CT、核磁共振“新三样”

    养老服务

    全省已建成养老机构3512个,建成城乡日间照料中心9805个、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405个

    住有所居

    70年间,四川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3.6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41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文旅

    “公共文化保障的有力,提升了百姓的文化获得感。”“丰厚的文化资源,增加了四川旅游的魅力。”9月5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在成都举行第三场。发布会上,省文旅厅副厅长赵红川从两个角度,圈出了70年来四川文旅发展成就的重点。

    公共文化服务,从全国来看我省也多有亮点。文旅融合发展,助推我省旅游业蓬勃兴旺,旅游收入持续领跑全国。如何进一步理解?赵红川用一句话概括:“这些成就百姓看得见、感知得到,用流行的说法就是‘既有诗歌也有远方’,这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文化获得感 公共文化服务更加高效

    提升百姓文化获得感,首先要有产品供给。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文艺创作欣欣向荣,新创大型剧目50余台、节目300余个。舞剧《红军花》《家》等频频获得国家级大奖,观众口碑不俗。仅2018年,全省文化系统的演出就多达21529场。

    公共文化保障有力。覆盖城乡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文化网络基本建成,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518.14平方米。70年来,文化阵地从城市到乡村,从无到有,实现了全覆盖,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全省有公共图书馆204个、文化馆20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578个。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特别是省级文化设施建设跃上一个新台阶。大批文化省级设施开工或投入使用,以省图书馆、四川博物院、四川大剧院、成都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等为代表的公共文化设施,成为城市文化的美丽风景。9月5日发布会当天,成都市政府又宣布:两年之后,张大千艺术博物馆将在成都城南落成。

    “全国很少有省会城市像成都这样,将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集中修建在城市的中心。”“四川率先把博物馆等文化场馆的错时、延时开放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延时开放成为全国公共文化精准化服务的标志性项目,满足了上班族和外地游客的需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让人们用一部手机就可以看展览、听讲座,服务更加高效和人性化。”赵红川介绍,四川的公共文化服务,即使在全国比也亮点突出。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精准化、差异化的服务,为城乡群众送上丰富的精神文化大餐,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赵红川以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创的流动博物馆为例,“四川大部分山区和高原地区都没有博物馆,有80%的人口无法享受到免费参观博物馆的文化惠民政策。四川博物院打造的流动博物馆,直接用大篷车把文物拉到三区一基层,满足了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

    诗和远方 文化资源让旅游更有魅力

    在文旅融合的新形势下,四川丰厚的文化资源,让旅游更加富有魅力。赵红川介绍,我省旅游总收入在2018年突破万亿元大关,实现总收入10112亿元,居全国第4位。今年1月至7月,全省旅游总收入6906.51亿元,同比增长14.2%,发展势头喜人。

    旅游业的蓬勃兴旺,与四川持续把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密不可分。赵红川在发布会上介绍,四川作为大熊猫故乡,深受世界游客追捧,古蜀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等文旅资源也相当丰富。峨眉山-乐山大佛既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也是国家5A景区。包括三星堆、金沙遗址等在内的很多文化遗产,同样是热门景点。

    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面,我省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通过对三国文化的深入挖掘,结合大庙会等多元呈现方式,仅今年春节7天就接待观众83.25万人次,博物馆三国文化圣地的旗号也越来越响。”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在打造“诗圣文化节”等品牌之外,在去年底落成开放了杜甫千诗碑,诗歌、书法、篆刻、园林、古建、雕塑“六艺合一”,让千诗碑成为游客新的打卡处。旅游火起来的同时,文物也在活起来。

    非遗资源、文创产品的开发等,正在成为旅游的吸引点。赵红川介绍,包括茂县新羌城、绵竹年画村、凉山火把节、道明竹艺村等依托非遗资源打造的景点和项目,成为很多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今年7月底举行的凉山火把节,接待游客达到了390.69万人次。今年5月,我省推出10条非遗旅游线路,将非遗元素与旅游线路和景区融合,让观众在旅游的同时,感受四川灿烂的非遗文化,非遗元素也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品位和价值。 (记者 吴晓铃)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