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6

一边增收 一边增绿 
脱贫攻坚造林合作社的生态扶贫双赢之路

  • 2020年10月16日 07时3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壤塘县南木达村造林成效。(省林草局供图)


    参加造林合作社,植树有劲头,致富有奔头。(省林草局供图)

       

    生态脆弱,贫困高发,两者交织且相互作用,壤塘县就是一个缩影。作为典型的高寒生态脆弱区,壤塘县虽然连续多年开展治理工作,但水土流失和土地、湿地、草原退化问题依然严重,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

    要同时打赢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这两场“战役”,出路在哪里?2017年,壤塘县借着省上启动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项目的东风,在项目实施中引入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亚贫困人员参与项目建设,从生态治理扶贫入手,串联起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两个战场。

    通过3年实践,壤塘县的绿色面积在扩展,贫困范围在收缩。全县新增绿化和造林面积3.4264万亩、封山育林面积4万亩,农牧民从实施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项目中获得劳务收入3679.68万元,参与施工的农牧民人均增收8000余元。壤塘县已于2019年全面脱贫“摘帽”,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双赢”。

    难题何在?

    造林项目贫困户难参与,外来企业造林成活率偏低

    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项目涉及阿坝州若尔盖、红原、阿坝、壤塘四个县和甘孜州色达、炉霍两个县。其中,壤塘县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面积2.99万亩,总投资10867万元,项目建设期为3年。

    前不久,壤塘县对今年实施的项目进行了初验,树木平均成活率达90%以上。“要是在以前,80%的成活率都很不错了。”壤塘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梁万德所说的“以前”,是没有组建造林合作社之前。

    长期以来,全省各地在实施造林项目时,大都采取招标方式组织项目实施,外来企业以经济效益为第一位,后期管护往往不到位,树种下去了,但是成活率偏低。

    此外,中标单位一般很少聘用当地群众尤其是贫困户从事造林工作。“换句话说,倾斜的项目和资金很少直接和贫困户发生关联。”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他们在调研时发现,全川范围内仅少数地区在沙化土地治理、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中,采取村民自建方式让贫困户获得了劳务收入。这部分资金,总额还不到3000万元。

    为了最大限度发挥生态项目助农增收效益,让老百姓在生态建设中得到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实惠,2018年,我省借鉴山西省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的经验,出台《扶持发展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的意见》,积极探索脱贫攻坚造林合作社机制,明确要求从当年秋季造林开始,全省88个贫困县各类政府投资造林绿化项目原则上全部由造林合作社承接。希望通过合作社带动,既改善各贫困县的生态环境,又能在建设过程中增加农户的劳务收入。

    如何运作?

    两条红线,确保贫困户既能造林也能分红

    “种一天树能挣100多元。”在阿坝州壤塘县上杜柯乡鱼托村胜利脱贫生态管护专合社贫困户俄洛心里,种树和脱贫致富画上了等号。今年3月,他一心扑在种树上,都没顾得上挖虫草。为提高造林整地效率,求基、俄洛等3名合作社牧民自掏腰包2340元购买3台钻坑机。“10秒能打一个标准树坑,比锄头挖坑快多了。”

    从“事不关己”到“主动参与”,在合作社的带动下,贫困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热情高涨。“植树集中作业的时段,合作社短时间可以组织3000-4000个劳动力,是任何施工队都无法比拟的。”梁万德说。每年4-6月壤塘县随处可见“赶集式”植树、种草的场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高原牧场出现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调动村民积极性的关键在于科学的制度设计。我省规定,造林合作社必须满足两个“硬杠杠”:一是成员数量超过2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占社员总数六成以上;二是项目劳务费用要占到其承揽项目政府投资的45%以上。此外,总劳务费用60%以上由贫困社员获取。

    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本质上,脱贫攻坚造林合作社是一项具有以工代赈性质的项目化扶贫措施,必须优先保障社员的劳务收入。另一方面,要达到造林目标又不能只靠贫困户,四成非贫困户社员主要选择有技能、有经验、有工具的能人大户补充。“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一般都比较弱,有了这四成能人大户带动,才能更好地发展。”

    种树只是第一步,见绿还要下功夫。壤塘县总结出两条较为成功的运作模式:一是“种树验坑”,县林草局负责技术指导,乡政府协调跟踪,村民先挖坑,验坑合格后才发放树苗。高原种树,坑够深才能保证成活率。二是“包树到人”,合作社栽植苗木责任到户,按照属地养护,成活率由社员向合作社保证,合作社向林草局保证,自下而上层层负责。

    此外,项目实施后,壤塘县还提供了绿化造林管护岗位600余人,负责日常护林工作,确保每一棵树都有人管。

    成效几何?

    绿色面积扩展,贫困范围收缩

    在壤塘县海拔3600米的求塘村,曾经光秃秃的村寨插上了一面面绿色的“旗子”。求塘村村民门各发现,随着树木一点点长大,今年夏天,泥石流、洪水比以前小多了。“种树不仅能赚钱,还美化了我们的环境。”

    求塘村的改变只是壤塘的一个缩影。目前,壤塘县已组建48个造林专业合作社,为该县新增绿化和造林面积3.4264万亩、封山育林面积4万亩,农牧民获得劳务收入3679.68万元,参与施工的农牧民人均增收8000余元。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项目成为该县绿化造林工程建设有史以来,参加施工人数最多、完成任务用时最短、造林成活率最高、综合效益最优的生态修复项目。

    放眼全省,经过3年探索,截至目前,全省88个贫困县组建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1317个,吸纳社员4.42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社员3.33万人,占比75.33%。近3年间,有646个合作社承接各类造林绿化、生态修复治理、产业发展等任务1176万亩,贫困社员人均劳务收入达5000余元,直接带动了1.5万人实现脱贫。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一边增收 一边增绿 
    脱贫攻坚造林合作社的生态扶贫双赢之路

  • 2020年10月16日 07时3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壤塘县南木达村造林成效。(省林草局供图)


    参加造林合作社,植树有劲头,致富有奔头。(省林草局供图)

       

    生态脆弱,贫困高发,两者交织且相互作用,壤塘县就是一个缩影。作为典型的高寒生态脆弱区,壤塘县虽然连续多年开展治理工作,但水土流失和土地、湿地、草原退化问题依然严重,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

    要同时打赢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这两场“战役”,出路在哪里?2017年,壤塘县借着省上启动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项目的东风,在项目实施中引入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亚贫困人员参与项目建设,从生态治理扶贫入手,串联起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两个战场。

    通过3年实践,壤塘县的绿色面积在扩展,贫困范围在收缩。全县新增绿化和造林面积3.4264万亩、封山育林面积4万亩,农牧民从实施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项目中获得劳务收入3679.68万元,参与施工的农牧民人均增收8000余元。壤塘县已于2019年全面脱贫“摘帽”,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双赢”。

    难题何在?

    造林项目贫困户难参与,外来企业造林成活率偏低

    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项目涉及阿坝州若尔盖、红原、阿坝、壤塘四个县和甘孜州色达、炉霍两个县。其中,壤塘县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面积2.99万亩,总投资10867万元,项目建设期为3年。

    前不久,壤塘县对今年实施的项目进行了初验,树木平均成活率达90%以上。“要是在以前,80%的成活率都很不错了。”壤塘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梁万德所说的“以前”,是没有组建造林合作社之前。

    长期以来,全省各地在实施造林项目时,大都采取招标方式组织项目实施,外来企业以经济效益为第一位,后期管护往往不到位,树种下去了,但是成活率偏低。

    此外,中标单位一般很少聘用当地群众尤其是贫困户从事造林工作。“换句话说,倾斜的项目和资金很少直接和贫困户发生关联。”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他们在调研时发现,全川范围内仅少数地区在沙化土地治理、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中,采取村民自建方式让贫困户获得了劳务收入。这部分资金,总额还不到3000万元。

    为了最大限度发挥生态项目助农增收效益,让老百姓在生态建设中得到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实惠,2018年,我省借鉴山西省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的经验,出台《扶持发展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的意见》,积极探索脱贫攻坚造林合作社机制,明确要求从当年秋季造林开始,全省88个贫困县各类政府投资造林绿化项目原则上全部由造林合作社承接。希望通过合作社带动,既改善各贫困县的生态环境,又能在建设过程中增加农户的劳务收入。

    如何运作?

    两条红线,确保贫困户既能造林也能分红

    “种一天树能挣100多元。”在阿坝州壤塘县上杜柯乡鱼托村胜利脱贫生态管护专合社贫困户俄洛心里,种树和脱贫致富画上了等号。今年3月,他一心扑在种树上,都没顾得上挖虫草。为提高造林整地效率,求基、俄洛等3名合作社牧民自掏腰包2340元购买3台钻坑机。“10秒能打一个标准树坑,比锄头挖坑快多了。”

    从“事不关己”到“主动参与”,在合作社的带动下,贫困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热情高涨。“植树集中作业的时段,合作社短时间可以组织3000-4000个劳动力,是任何施工队都无法比拟的。”梁万德说。每年4-6月壤塘县随处可见“赶集式”植树、种草的场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高原牧场出现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调动村民积极性的关键在于科学的制度设计。我省规定,造林合作社必须满足两个“硬杠杠”:一是成员数量超过2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占社员总数六成以上;二是项目劳务费用要占到其承揽项目政府投资的45%以上。此外,总劳务费用60%以上由贫困社员获取。

    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本质上,脱贫攻坚造林合作社是一项具有以工代赈性质的项目化扶贫措施,必须优先保障社员的劳务收入。另一方面,要达到造林目标又不能只靠贫困户,四成非贫困户社员主要选择有技能、有经验、有工具的能人大户补充。“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一般都比较弱,有了这四成能人大户带动,才能更好地发展。”

    种树只是第一步,见绿还要下功夫。壤塘县总结出两条较为成功的运作模式:一是“种树验坑”,县林草局负责技术指导,乡政府协调跟踪,村民先挖坑,验坑合格后才发放树苗。高原种树,坑够深才能保证成活率。二是“包树到人”,合作社栽植苗木责任到户,按照属地养护,成活率由社员向合作社保证,合作社向林草局保证,自下而上层层负责。

    此外,项目实施后,壤塘县还提供了绿化造林管护岗位600余人,负责日常护林工作,确保每一棵树都有人管。

    成效几何?

    绿色面积扩展,贫困范围收缩

    在壤塘县海拔3600米的求塘村,曾经光秃秃的村寨插上了一面面绿色的“旗子”。求塘村村民门各发现,随着树木一点点长大,今年夏天,泥石流、洪水比以前小多了。“种树不仅能赚钱,还美化了我们的环境。”

    求塘村的改变只是壤塘的一个缩影。目前,壤塘县已组建48个造林专业合作社,为该县新增绿化和造林面积3.4264万亩、封山育林面积4万亩,农牧民获得劳务收入3679.68万元,参与施工的农牧民人均增收8000余元。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项目成为该县绿化造林工程建设有史以来,参加施工人数最多、完成任务用时最短、造林成活率最高、综合效益最优的生态修复项目。

    放眼全省,经过3年探索,截至目前,全省88个贫困县组建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1317个,吸纳社员4.42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社员3.33万人,占比75.33%。近3年间,有646个合作社承接各类造林绿化、生态修复治理、产业发展等任务1176万亩,贫困社员人均劳务收入达5000余元,直接带动了1.5万人实现脱贫。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