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6

南充:河长制激活“水文章”筑牢嘉陵江中游生态屏障

  • 2020年12月16日 07时3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从烂泥滩到水鸟的乐园,南充市建起了一条嘉陵江生态岸线。黎涛 摄

       

    南充市境内河流众多,主要为嘉陵江水系,其次为渠江和涪江水系,全市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9条,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58条。近年来,南充市以河长制为“笔”,绘制出“天青风卷幔,草碧水通池”的美景。俯瞰构溪河,一湾清水,宛如一条碧绿的丝带;漫步嘉陵江畔,苍翠拥抱碧波,各类水鸟在江上翩翩起舞;驻足南门坝生态公园,清流缓缓,韵味盎然……

    随着河长制工作深入推进,南充市目前已实现河长全覆盖、工作推进全覆盖、责任落实全覆盖。“记者河长”“民间河长”等社会力量合力治水,“联合河长办”协同治理跨界河流等新模式不断涌现,一条条河流水清岸美,一座座水库碧波荡漾,一股股碧水进村入户,一幅新画卷正在南充徐徐展开。□南河萱蒲蛟

    “金钥匙” 打开水环境治理困局

    南充市顺庆区辖内有“一江四河三十库”,河流水域总长度约201.7千米,境内流域总面积约555.5平方千米,水库总库容约1143.47万立方米。近年来,该区全面推进三级河长体系,推动“河长制”变成“河长治”。

    “巡河,并不是简单走一走,要时刻关注河道有没有漂浮物,有没有排污口,有没有非法破坏河堤等现象。”两年前,岳玉平开始负责辖区西充河道巡管和日常保洁等工作,她每天都拿着手机沿河巡逻,发现污水溢流、乱倒乱排,就第一时间拍照上报,确保河道干净整洁。

    除了用脚步去巡河,巡河员苏云顺还常常拿着无人机采集河道视频数据。“无人机能够迅速到达人、车难以到达的区域,解决巡查地点偏远、交通不便、人手不足等问题,可有效发现部分河段盲区,大幅提高巡查效率。”苏云顺说,他每周会对顺庆区“一江四河三十库”进行无人机巡查,每半个月将巡查问题反馈给区河长办,让相关部门及时全面了解河流、水库情况。

    建立河长制,找到了打开水环境治理困局的一把“金钥匙”。河长领治、条块联治、社会共治,良好的河湖治理格局已在顺庆区形成,各级河长巡河常态化、规范化,日常河湖管理保洁形成长效机制。

    “我们坚持‘陆水空’结合联动治理,让河长制‘有实’更‘有能’,助推嘉陵江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南充市顺庆区舞凤街道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陆”,即联合联动力保“水清”;“水”,即多措并举确保“河畅”;“空”,即科技发力实现“景美”。通过“陆、水、空”相结合联动治理,有力推动基层河长制工作不断向常态化、规范化、信息化迈进,进一步推进嘉陵江呈现优美生态画卷,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新模式” 续写河畅水清新篇章

    河长制不是“挂名制”,而是“责任田”。每一条河道都寄托着广大群众的殷切希望,每一条河道的改变都需要全面的治理与保护。

    2017年7月25日,南充市在建立党政河长、河道警长和“民间河长”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国探索建立“记者河长”机制。此后,南充各县(市、区)也相继聘任了“记者河长”。

    汪仁洪自2017年7月担任南充市“记者河长”以来,与同事们一起来构溪河巡河不下10次。每当看到清澈的构溪河,一种成就感便会在他的心里油然而生。

    构溪河是嘉陵江流域的17条重要支流之一,过去曾遭受过严重的污染,网箱养鱼、机动船采砂、污水直排、岸边垃圾、水面漂浮物随处可见。汪仁洪依然清楚地记得,2017年12月中下旬,天气寒冷,他和另一位“记者河长”邓成满第一次到构溪河沿岸的几个乡镇进行暗访,就发现一处污水处理厂没有运行。暗访回来后,汪仁洪和邓成满把发现的问题写成内参交南充市总河长办。10多天后,等他们再回访时,问题已经得到及时整改。

    “记者河长们发现、看待和表述问题的方式敏锐而独到。去年,南充市成立记者河长协会,吸纳了53名媒体从业人员入会,记者河长的队伍在南充更加壮大了。”南充市水务局局长王体刚表示,作为党政河长、河道警长、“民间河长”之外的力量,“记者河长”通过讲述河湖故事、记录各级河长履职尽责情况、明察暗访河长制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河长制在当地的落地落实发挥了积极作用。

    “顺民心” 推进嘉陵江中游生态屏障建设

    嘉陵江浩浩荡荡穿南充城而过,以嘉陵江为纽带的城市绿色画卷在南充主城区铺开。靠近跨江大桥的附近,有一座江心岛与河岸相连,这是当地打造的上中坝生态湿地公园,22间供候鸟休憩的“房子”十分醒目。

    不大的江心岛,没走几步就有一座水塘,当地人称之为塘泡,大大小小共22个。每一个塘泡底部都铺设了防水毯,并将原来岛上的卵石清理出去,改抹黏度更好的黄泥,这样做能确保所有塘泡留住水,水生植物更好存活,迁徙而来的水鸟才能在此安家过冬。

    从一片烂泥滩到水鸟的乐园,改变发生于2017年底。彼时,南充开始打造城市沿江生态带,先后在江心岛建起浮桥、码头、游步道、亲水平台等配套设施。如今,江心岛已成为“城市会客厅”,市民休闲散步首选之地。南充市园林管理处主任陈果记得,2019年正月初一,岛上举办惠民演出,当天有13万人先后登岛。

    不只是江边,漫步南充的城市乡村,向往绿色、亲近森林、回归自然、享受生态成为人们崇尚的生活方式,生态文明理念已深入人心。如今,南充市辖三区以“印象嘉陵江、山水南充城”为整体品牌,统筹推进主题公园、景观长廊、湿地公园建设,进一步提升完善滨河景观带。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本。自2017年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南充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河道水域“旧貌”换“新颜”。

    南充市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20年11月,全市27条市级河长河流58个考核断面和27个出口断面水质达标率分别为89.7%、96.3%,较2017年同期分别提升14.3个百分点和16.3个百分点,嘉陵江南充段、升钟湖水质长期稳定保持在Ⅱ类。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南充:河长制激活“水文章”筑牢嘉陵江中游生态屏障

  • 2020年12月16日 07时3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从烂泥滩到水鸟的乐园,南充市建起了一条嘉陵江生态岸线。黎涛 摄

       

    南充市境内河流众多,主要为嘉陵江水系,其次为渠江和涪江水系,全市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9条,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58条。近年来,南充市以河长制为“笔”,绘制出“天青风卷幔,草碧水通池”的美景。俯瞰构溪河,一湾清水,宛如一条碧绿的丝带;漫步嘉陵江畔,苍翠拥抱碧波,各类水鸟在江上翩翩起舞;驻足南门坝生态公园,清流缓缓,韵味盎然……

    随着河长制工作深入推进,南充市目前已实现河长全覆盖、工作推进全覆盖、责任落实全覆盖。“记者河长”“民间河长”等社会力量合力治水,“联合河长办”协同治理跨界河流等新模式不断涌现,一条条河流水清岸美,一座座水库碧波荡漾,一股股碧水进村入户,一幅新画卷正在南充徐徐展开。□南河萱蒲蛟

    “金钥匙” 打开水环境治理困局

    南充市顺庆区辖内有“一江四河三十库”,河流水域总长度约201.7千米,境内流域总面积约555.5平方千米,水库总库容约1143.47万立方米。近年来,该区全面推进三级河长体系,推动“河长制”变成“河长治”。

    “巡河,并不是简单走一走,要时刻关注河道有没有漂浮物,有没有排污口,有没有非法破坏河堤等现象。”两年前,岳玉平开始负责辖区西充河道巡管和日常保洁等工作,她每天都拿着手机沿河巡逻,发现污水溢流、乱倒乱排,就第一时间拍照上报,确保河道干净整洁。

    除了用脚步去巡河,巡河员苏云顺还常常拿着无人机采集河道视频数据。“无人机能够迅速到达人、车难以到达的区域,解决巡查地点偏远、交通不便、人手不足等问题,可有效发现部分河段盲区,大幅提高巡查效率。”苏云顺说,他每周会对顺庆区“一江四河三十库”进行无人机巡查,每半个月将巡查问题反馈给区河长办,让相关部门及时全面了解河流、水库情况。

    建立河长制,找到了打开水环境治理困局的一把“金钥匙”。河长领治、条块联治、社会共治,良好的河湖治理格局已在顺庆区形成,各级河长巡河常态化、规范化,日常河湖管理保洁形成长效机制。

    “我们坚持‘陆水空’结合联动治理,让河长制‘有实’更‘有能’,助推嘉陵江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南充市顺庆区舞凤街道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陆”,即联合联动力保“水清”;“水”,即多措并举确保“河畅”;“空”,即科技发力实现“景美”。通过“陆、水、空”相结合联动治理,有力推动基层河长制工作不断向常态化、规范化、信息化迈进,进一步推进嘉陵江呈现优美生态画卷,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新模式” 续写河畅水清新篇章

    河长制不是“挂名制”,而是“责任田”。每一条河道都寄托着广大群众的殷切希望,每一条河道的改变都需要全面的治理与保护。

    2017年7月25日,南充市在建立党政河长、河道警长和“民间河长”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国探索建立“记者河长”机制。此后,南充各县(市、区)也相继聘任了“记者河长”。

    汪仁洪自2017年7月担任南充市“记者河长”以来,与同事们一起来构溪河巡河不下10次。每当看到清澈的构溪河,一种成就感便会在他的心里油然而生。

    构溪河是嘉陵江流域的17条重要支流之一,过去曾遭受过严重的污染,网箱养鱼、机动船采砂、污水直排、岸边垃圾、水面漂浮物随处可见。汪仁洪依然清楚地记得,2017年12月中下旬,天气寒冷,他和另一位“记者河长”邓成满第一次到构溪河沿岸的几个乡镇进行暗访,就发现一处污水处理厂没有运行。暗访回来后,汪仁洪和邓成满把发现的问题写成内参交南充市总河长办。10多天后,等他们再回访时,问题已经得到及时整改。

    “记者河长们发现、看待和表述问题的方式敏锐而独到。去年,南充市成立记者河长协会,吸纳了53名媒体从业人员入会,记者河长的队伍在南充更加壮大了。”南充市水务局局长王体刚表示,作为党政河长、河道警长、“民间河长”之外的力量,“记者河长”通过讲述河湖故事、记录各级河长履职尽责情况、明察暗访河长制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河长制在当地的落地落实发挥了积极作用。

    “顺民心” 推进嘉陵江中游生态屏障建设

    嘉陵江浩浩荡荡穿南充城而过,以嘉陵江为纽带的城市绿色画卷在南充主城区铺开。靠近跨江大桥的附近,有一座江心岛与河岸相连,这是当地打造的上中坝生态湿地公园,22间供候鸟休憩的“房子”十分醒目。

    不大的江心岛,没走几步就有一座水塘,当地人称之为塘泡,大大小小共22个。每一个塘泡底部都铺设了防水毯,并将原来岛上的卵石清理出去,改抹黏度更好的黄泥,这样做能确保所有塘泡留住水,水生植物更好存活,迁徙而来的水鸟才能在此安家过冬。

    从一片烂泥滩到水鸟的乐园,改变发生于2017年底。彼时,南充开始打造城市沿江生态带,先后在江心岛建起浮桥、码头、游步道、亲水平台等配套设施。如今,江心岛已成为“城市会客厅”,市民休闲散步首选之地。南充市园林管理处主任陈果记得,2019年正月初一,岛上举办惠民演出,当天有13万人先后登岛。

    不只是江边,漫步南充的城市乡村,向往绿色、亲近森林、回归自然、享受生态成为人们崇尚的生活方式,生态文明理念已深入人心。如今,南充市辖三区以“印象嘉陵江、山水南充城”为整体品牌,统筹推进主题公园、景观长廊、湿地公园建设,进一步提升完善滨河景观带。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本。自2017年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南充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河道水域“旧貌”换“新颜”。

    南充市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20年11月,全市27条市级河长河流58个考核断面和27个出口断面水质达标率分别为89.7%、96.3%,较2017年同期分别提升14.3个百分点和16.3个百分点,嘉陵江南充段、升钟湖水质长期稳定保持在Ⅱ类。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