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接待中心预计5月营业 计划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乡村旅游?
农业飞地产业园要吃“旅游饭”
农业飞地产业园要吃“旅游饭”
采摘、包装、上车……3月21日,在炉霍县斯木镇吉绒村盛煌农业飞地产业园区,十多名工人忙活了一上午,终于将两吨新鲜小番茄装运妥当。当晚,这车小番茄就被运到成都,送往各大超市。
当天,园区里其他200多个大棚里,上百名来自当地的工人有的翻土、有的育苗、有的移栽,忙得不亦乐乎。
“园区大棚一年四季都在轮作小番茄,前段时间受疫情影响,没有工人,运输销售等环节也出现了困难。目前已有100多名工人返岗,园区的生产经营基本恢复正常。”园区经理丁方丽对记者说。
一二三产业联动
发展观光旅游和农产品加工
作为炉霍县脱贫攻坚发展产业的重要载体,盛煌农业飞地产业园区2015年正式落户吉绒村。按照“土地集中、各村飞地、龙头经营、入股分红”的思路,园区整合产业扶贫基金、对口援建等资金,形成“龙头企业+专合社+集体经济+贫困农户”的互利共赢合作模式,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
“高原地理和气候特殊,只能发展大棚农业,在种植品种的选择上也需要进行试验。”园区董事长盛珂介绍,起初,园区只有200亩的规模,经过5年的探索和发展,目前规模已达上千亩,拥有301个大棚,产品不仅卖到成都,还远销上海、广东等地。2019年,园区实现营业收入3000多万元。
在园区大棚周围的空地里,一些工人正在培植花卉苗。“园区在农产品的种植和销售上已比较成熟,下一步计划将一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发展观光旅游和番茄酱加工。”丁方丽告诉记者,计划在园区周边种上花草,再在大棚里种植一些特色农产品,吸引游客前来观光,由此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目前正在建设游客接待中心,预计5月就能营业。
在近百公里外的道孚县,园区所属公司还规划建设了一座占地30亩的番茄酱加工厂。“目前加工厂房屋结构主体已成型,预计7月完工进设备。”丁方丽说,加工厂投产后,将为附近村民提供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就业岗位。
务工收入+租金+分红
助村民稳定脱贫成果
记者走进一个大棚,只见56岁的吉绒村村民郎吉正在为小番茄苗扯吊绳,拉线、比尺寸、系绳结……“几年前,我们这个年纪的想去外面打工挣钱不容易,岗位少,工钱低。”郎吉告诉记者,自从在园区上班后,她每个月能挣2600元左右。
如今,和郎吉一起在园区打工的村民有162名,来自附近十几个村庄。
除了务工收入,园区带给村民的还有土地租金和产业分红,帮助村民稳定脱贫成果。2019年,仅园区1020亩的土地流转费,按每亩600元的标准,就让附近的村民收益61.2万元。
离园区100公里远的宗麦乡双马村以大棚资产入股,也享受到了分红。
双马村平均海拔3800米,自然条件差,是炉霍县的深度贫困村。2018年,炉霍县为双马村配套省州县扶贫和援建资金共计60万元,投资入股到盛煌农业飞地产业园区,建设了两个大棚。
“每年,我们村两个大棚有6万元红利。”双马村村民花尔莫说。记者了解到,其中30%也就是1.8万元作为集体提留资金用于继续发展,剩余4.2万元以股权分红。
2018年,双马村以每股129.7元进行分红。当时还是贫困户的花尔莫一家五口人,按每人两股进行分红,分得1297元。有了分红的助力,花尔莫一家顺利脱贫。
受益的不仅仅是双马村。截至目前,依托盛煌农业飞地产业园区,炉霍县88个贫困村每个村每年分红6万元,户均实现增收300余元。
支招
炉霍县扶贫开发局局长亚玛里初:
绣好脱贫攻坚“一针一线”
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市场发育不全,群众增收渠道狭窄,这些都是当前炉霍产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88个贫困村的资源禀赋参差不齐,农牧产业“零而散”“一背篼背不完、卡车装不满”,在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贫困群众增收“少”而“窄”的情况长期存在。要持续增收必须依靠龙头企业,必须深入分析县情实际,整合人力、物力、财力,变思路、求突破,实现企业和群众双赢,绣好脱贫攻坚的“一针一线”。
通过全县上下以及企业的不断努力,盛煌农业飞地产业园区的飞地产业扶贫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效。它不仅解决了88个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甚至为零的问题,带动了非贫困村贫困户增收,还可以通过发展观光旅游延长产业链,继续扩宽群众增收渠道。
老乡说
炉霍县宗麦乡双马村村民泽仁多召:我们村常年天气冷,不好种东西。这个飞地产业园区就是好,每年都可以分红,我们也不得拖脱贫攻坚的后腿,以后的日子肯定会更好。(记者 游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