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2

阿坝脱贫“成绩单” 来了!

  • 2020年05月22日 07时2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阿坝州漂亮的藏式民居。李刚 摄(资料图片)


    制图/朱濉


    阿坝各族小朋友挥舞国旗,感恩祖国。阿坝州松潘县委宣传部供图(资料图片)


    阿坝群众脱贫奔康,走向新生活。阿坝州黑水县委宣传部供图(资料图片)


    大美的阿坝草原湿地。李刚 摄(资料图片)

       

    5月21日,阿坝州壤塘县尕多乡昔郎村,海拔3720米之上,高原炙热的阳光把一栋栋漂亮的藏式民居照得闪闪发亮。房内舒适干净,35岁的藏族脱贫户泽郎拉姆正在厨房忙碌,“煮手抓肉,一会再炒几个蔬菜。”

    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泽郎拉姆一家从远牧点搬到了定居点。“靠国家补助,住上了新房子。”泽郎拉姆高兴地告诉记者,在地方党委政府和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她还当上了村里的地灾监测员。

    2020年,对阿坝州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今年2月,省政府批准包括阿坝州壤塘、黑水、阿坝3县在内的31个县(市)退出贫困县。至此,阿坝州13个贫困县(市)全部脱贫摘帽,全州累计完成10.34万名贫困人口脱贫,606个贫困村退出。

    脱贫,还要奔康,短短几年内,阿坝州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变。

    “要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

    让贫困成为过去式

    阿坝州,是全国唯一的藏族羌族自治州,面积8.42万平方公里,人口94万人,分布着藏、羌、回、汉等多个民族。它是红军长征“翻雪山过草地”的革命老区,是“5·12”汶川特大地震、“8·8”九寨沟地震的震中,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全州13个县(市)曾全部是国家级贫困县。

    面对着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地震灾区、大骨节病区等于一体的特殊州情,阿坝州贫困量大、面宽、程度深,脱贫攻坚更具特殊性和艰巨性。

    早在5000年前,阿坝州就有人类生息繁衍。但直至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完成,阿坝才首次达到全面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的标准。

    向贫穷宣战,与天斗,与地斗,于阿坝,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于阿坝人,是为更好的生活。回溯历史,上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路过这里时,就曾承诺:解放全中国,要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党和国家对人民庄严承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阿坝州委、州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把“打造民族地区绿色发展、全域旅游、脱贫奔康的典范”作为阿坝命题。

    背水一战,不胜不还。脱贫路上,阿坝曾遭遇“5·12”汶川特大地震、“8·8”九寨沟地震等多次自然灾害。但在灾难中崛起,在感恩中奋进的阿坝人从不畏惧、从不低头,以坚定的信念、果敢的决心,顽强拼搏,努力改变着这一切。

    提前一年达到脱贫标准,阿坝州累计完成10.34万名贫困人口脱贫,606个贫困村退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年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625元增长到2019年的8503元,年均增幅达34.2%。

    如今,雪山草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土司官寨变为景区,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近几年,与马尔康市卓克基土司官寨文化旅游景区一路之隔的西索村逐步实现整村开发民宿、农家乐等配套项目,吃上了“旅游饭”。每年7至8月,全村民宿、农家乐300多个房间全部爆满。

    “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让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阿坝的脱贫奔康不仅离不开生态,而且高度依赖生态,必须以生态为根本依托。”在阿坝州委书记刘坪看来,发展生态经济是破解高原藏区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高质量发展之间矛盾的关键之策。

    阿坝之美,美在宏伟壮丽,面积8.42万平方公里,海拔纵跨5470米,群山争峰、江河奔流;阿坝之魅,则魅在生机无限,境内遍布草原、湿地,水草丰美,候鸟翻飞,美不胜收。

    打赢脱贫攻坚战,天蓝、山青、水绿,是阿坝最大的发展优势。

    阿坝曾走过弯路。过去,阿坝州的经济发展主要靠砍伐森林。由于过量采伐和乱砍滥伐,阿坝州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50年代的34.4%下降到80年代中期的18%。随之而来的是大自然的报复:水土流失、草地沙化严重,农区干旱、河谷荒漠化,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

    痛定思痛,阿坝州坚持生态立州,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打造生态经济增长极,闯出了一条“山川增绿、群众增收、经济增效”的路子。

    绿色打底,生态价值得以转换。在黑水县沙石多乡干斯坝村一处半山坡上,一棵花楸树因满树漂亮的红叶,经网友拍照发到朋友圈后“出名”,也由此成为川西彩林中的最美“网红”。近年来,待花楸树叶变红后,每天徒步、驾车慕名到此赏红叶的游客不下500人次。

    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全州上下自觉的行动。阿坝州明确提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把旅游业作为藏区发展的先导性产业来抓,围绕大九寨、大熊猫、大草原、大雪山、大冰川、大长征、大遗址、大禹故里为代表的旅游品牌,高效推进灾后重建。

    针对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因灾返贫突出等难题,阿坝州认真践行“两山理论”,筹资3.7亿元实施生态扶贫行动,2.4万名有意愿、有能力的贫困人口走上生态公益性岗位,带动户均年增收8150元。

    阿坝州的地区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0.24亿元增至2019年的390.08亿元。

    “各族群众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让百姓的幸福之花永远绽放在雪域高原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阿坝州民族工人文化宫广场,人们围成圈跳起欢快的锅庄,引来不少群众和游客驻足观看。

    在阿坝,人们围跳锅庄的和谐画面并不鲜见,各族群众守望相助、休戚与共。

    阿坝州的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团结进步史。文成公主入藏开启了民族团结之门,茶马古道联通了民族进步之路。千百年来,各族儿女用辛勤的劳动和无穷的智慧共同开发了阿坝,他们在这里互相融合,共同进步。

    民族融合,共同进步,也存在于阿坝州脱贫攻坚战中。2018年,阿坝州委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作为加快“一州两区三家园”建设的核心主干推动。

    行走在阿坝高原上,常看见的一句话便是:“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像酥油糌粑一样越揉越融合在一起。”在脱贫路上,阿坝各族儿女共筑民族团结之魂,以进步为目标,走上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之路。

    2016年,红原县更攀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建立,成为连接农牧民、企业和消费者的纽带。“取名‘更攀’旨在表达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各民族团结进步,一步一步攀登高峰。”联合社社长八宝说。

    这个由全县42个专业合作社入股、社员达10677人的联合社,在浙江省和绵阳市的帮助下,研发了符合高原极端气候的乳制品、肉制品、化妆品等不同定位的产品,并将全县1353户506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联合社予以扶持。

    看到援藏干部的真情帮助,红原牧民不仅向他们献上哈达,送上亲手做的酸奶,还为他们起了藏族名字,铭记这段汉、藏干部群众结下的兄弟般情谊。

    如今的阿坝,最美丽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有幸福感的是群众,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在这片沃土上开花结果。

    全国人大代表、阿坝州委副书记、州长杨克宁说,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民族地区的关心与厚爱,充分证明了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充分证明了只有祖国强盛、民族团结,民族地区的发展才有坚强的后盾和可靠的保障。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放眼阿坝大地,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倾听村村寨寨,民族进步之歌格外嘹亮。一幅幅民族团结进步的美丽画卷,记录着阿坝各族儿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轨迹。记者 雷倢 徐中成 程文雯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阿坝脱贫“成绩单” 来了!

  • 2020年05月22日 07时2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阿坝州漂亮的藏式民居。李刚 摄(资料图片)


    制图/朱濉


    阿坝各族小朋友挥舞国旗,感恩祖国。阿坝州松潘县委宣传部供图(资料图片)


    阿坝群众脱贫奔康,走向新生活。阿坝州黑水县委宣传部供图(资料图片)


    大美的阿坝草原湿地。李刚 摄(资料图片)

       

    5月21日,阿坝州壤塘县尕多乡昔郎村,海拔3720米之上,高原炙热的阳光把一栋栋漂亮的藏式民居照得闪闪发亮。房内舒适干净,35岁的藏族脱贫户泽郎拉姆正在厨房忙碌,“煮手抓肉,一会再炒几个蔬菜。”

    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泽郎拉姆一家从远牧点搬到了定居点。“靠国家补助,住上了新房子。”泽郎拉姆高兴地告诉记者,在地方党委政府和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她还当上了村里的地灾监测员。

    2020年,对阿坝州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今年2月,省政府批准包括阿坝州壤塘、黑水、阿坝3县在内的31个县(市)退出贫困县。至此,阿坝州13个贫困县(市)全部脱贫摘帽,全州累计完成10.34万名贫困人口脱贫,606个贫困村退出。

    脱贫,还要奔康,短短几年内,阿坝州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变。

    “要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

    让贫困成为过去式

    阿坝州,是全国唯一的藏族羌族自治州,面积8.42万平方公里,人口94万人,分布着藏、羌、回、汉等多个民族。它是红军长征“翻雪山过草地”的革命老区,是“5·12”汶川特大地震、“8·8”九寨沟地震的震中,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全州13个县(市)曾全部是国家级贫困县。

    面对着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地震灾区、大骨节病区等于一体的特殊州情,阿坝州贫困量大、面宽、程度深,脱贫攻坚更具特殊性和艰巨性。

    早在5000年前,阿坝州就有人类生息繁衍。但直至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完成,阿坝才首次达到全面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的标准。

    向贫穷宣战,与天斗,与地斗,于阿坝,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于阿坝人,是为更好的生活。回溯历史,上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路过这里时,就曾承诺:解放全中国,要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党和国家对人民庄严承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阿坝州委、州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把“打造民族地区绿色发展、全域旅游、脱贫奔康的典范”作为阿坝命题。

    背水一战,不胜不还。脱贫路上,阿坝曾遭遇“5·12”汶川特大地震、“8·8”九寨沟地震等多次自然灾害。但在灾难中崛起,在感恩中奋进的阿坝人从不畏惧、从不低头,以坚定的信念、果敢的决心,顽强拼搏,努力改变着这一切。

    提前一年达到脱贫标准,阿坝州累计完成10.34万名贫困人口脱贫,606个贫困村退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年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625元增长到2019年的8503元,年均增幅达34.2%。

    如今,雪山草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土司官寨变为景区,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近几年,与马尔康市卓克基土司官寨文化旅游景区一路之隔的西索村逐步实现整村开发民宿、农家乐等配套项目,吃上了“旅游饭”。每年7至8月,全村民宿、农家乐300多个房间全部爆满。

    “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让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阿坝的脱贫奔康不仅离不开生态,而且高度依赖生态,必须以生态为根本依托。”在阿坝州委书记刘坪看来,发展生态经济是破解高原藏区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高质量发展之间矛盾的关键之策。

    阿坝之美,美在宏伟壮丽,面积8.42万平方公里,海拔纵跨5470米,群山争峰、江河奔流;阿坝之魅,则魅在生机无限,境内遍布草原、湿地,水草丰美,候鸟翻飞,美不胜收。

    打赢脱贫攻坚战,天蓝、山青、水绿,是阿坝最大的发展优势。

    阿坝曾走过弯路。过去,阿坝州的经济发展主要靠砍伐森林。由于过量采伐和乱砍滥伐,阿坝州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50年代的34.4%下降到80年代中期的18%。随之而来的是大自然的报复:水土流失、草地沙化严重,农区干旱、河谷荒漠化,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

    痛定思痛,阿坝州坚持生态立州,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打造生态经济增长极,闯出了一条“山川增绿、群众增收、经济增效”的路子。

    绿色打底,生态价值得以转换。在黑水县沙石多乡干斯坝村一处半山坡上,一棵花楸树因满树漂亮的红叶,经网友拍照发到朋友圈后“出名”,也由此成为川西彩林中的最美“网红”。近年来,待花楸树叶变红后,每天徒步、驾车慕名到此赏红叶的游客不下500人次。

    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全州上下自觉的行动。阿坝州明确提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把旅游业作为藏区发展的先导性产业来抓,围绕大九寨、大熊猫、大草原、大雪山、大冰川、大长征、大遗址、大禹故里为代表的旅游品牌,高效推进灾后重建。

    针对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因灾返贫突出等难题,阿坝州认真践行“两山理论”,筹资3.7亿元实施生态扶贫行动,2.4万名有意愿、有能力的贫困人口走上生态公益性岗位,带动户均年增收8150元。

    阿坝州的地区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0.24亿元增至2019年的390.08亿元。

    “各族群众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让百姓的幸福之花永远绽放在雪域高原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阿坝州民族工人文化宫广场,人们围成圈跳起欢快的锅庄,引来不少群众和游客驻足观看。

    在阿坝,人们围跳锅庄的和谐画面并不鲜见,各族群众守望相助、休戚与共。

    阿坝州的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团结进步史。文成公主入藏开启了民族团结之门,茶马古道联通了民族进步之路。千百年来,各族儿女用辛勤的劳动和无穷的智慧共同开发了阿坝,他们在这里互相融合,共同进步。

    民族融合,共同进步,也存在于阿坝州脱贫攻坚战中。2018年,阿坝州委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作为加快“一州两区三家园”建设的核心主干推动。

    行走在阿坝高原上,常看见的一句话便是:“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像酥油糌粑一样越揉越融合在一起。”在脱贫路上,阿坝各族儿女共筑民族团结之魂,以进步为目标,走上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之路。

    2016年,红原县更攀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建立,成为连接农牧民、企业和消费者的纽带。“取名‘更攀’旨在表达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各民族团结进步,一步一步攀登高峰。”联合社社长八宝说。

    这个由全县42个专业合作社入股、社员达10677人的联合社,在浙江省和绵阳市的帮助下,研发了符合高原极端气候的乳制品、肉制品、化妆品等不同定位的产品,并将全县1353户506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联合社予以扶持。

    看到援藏干部的真情帮助,红原牧民不仅向他们献上哈达,送上亲手做的酸奶,还为他们起了藏族名字,铭记这段汉、藏干部群众结下的兄弟般情谊。

    如今的阿坝,最美丽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有幸福感的是群众,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在这片沃土上开花结果。

    全国人大代表、阿坝州委副书记、州长杨克宁说,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民族地区的关心与厚爱,充分证明了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充分证明了只有祖国强盛、民族团结,民族地区的发展才有坚强的后盾和可靠的保障。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放眼阿坝大地,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倾听村村寨寨,民族进步之歌格外嘹亮。一幅幅民族团结进步的美丽画卷,记录着阿坝各族儿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轨迹。记者 雷倢 徐中成 程文雯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