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探索民族地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路
把藏羌戏曲“种”进校园“演”出大山
把藏羌戏曲“种”进校园“演”出大山
壤塘非遗传承人为巴生村幼儿园学生穿上藏戏服装,准备表演藏戏《赛马称王》。易西摄
理县羌戏《刮浦日》表演。(阿坝州文化馆供图)
壤塘藏戏走上街头表演,让群众在家门口感受非遗文化。易西摄
每年“六一”儿童节,阿坝州牧区首个村级幼儿园——壤塘县茸木达乡巴生村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就会表演藏戏《赛马称王》。
这,成了高原地区一道别样的风景。
这,也是阿坝州开展“藏羌戏曲进校园”活动的生动实践,是阿坝州探索民族地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路的生动诠释。
近年来,阿坝州以开展“藏羌戏曲进校园”活动为抓手,围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民族团结、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时代新人”创建目标,提出“政府主导、因地制宜、典型示范、有序推进”创建原则,推行“18488”创建模式,摸索出民族地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模式。
“我们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非遗传承、青少年德育教育相结合,探索了公共文化购买服务扶持地方戏曲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还打造了地方特色鲜明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志品牌。”阿坝州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陈益蛟介绍,“藏羌戏曲进校园”活动开展以来,州内外有14万余名学生参加了活动,覆盖人群累计达49万余人次。
藏羌戏曲进校园
传承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挖掘
阿坝州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9个、省级非遗项目74个、州级非遗项目457个,国家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3个、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7个。藏羌戏曲,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这也是阿坝州开展“藏羌戏曲进校园”的初衷。
一方面,阿坝州有丰厚的藏羌文化底蕴。被誉为“藏文化活化石”的藏戏,2006年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分布在岷江上游的羌戏,现仅存于理县蒲溪乡。
另一方面,是藏羌戏曲发展日益严峻的现实。“比如资金缺乏、剧团生存艰难、艺术人才断档、传统表演技艺濒临失传、理论研究薄弱等客观实际,急需制定规划,对这些古老的少数民族剧种加以保护。”阿坝州文化馆副馆长曾晓鸿表示。
可持续性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维度,如何基于本土传统文化,可持续性地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开展“藏羌戏曲进校园”,势在必行。
阿坝州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认为,藏羌戏曲走进校园,既丰富了该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容,又为藏羌戏曲表演寻找了市场,为传承人提供了创作及表演平台,更为民族戏曲传承找到了播种的沃土,是新时期藏羌戏曲生存发展的一条创新途径。
3年来,阿坝州共举办“藏羌戏曲进校园”培训班15期,培训学员1260人;举办“藏羌戏曲进校园”学术研讨会3期;州级藏戏传承人增加到15人,州级羌戏传承人增加到5人,县级藏羌戏曲及非遗传承人增加到907人,能教学生藏戏及相关知识的老师增加到417人,能教学生羌戏及相关知识的老师增加到9人,分别增长3.75倍、5倍、103倍、110倍和9倍。
截至目前,阿坝州共有藏戏团20个,羌戏团2个,学生戏曲爱好小组110个,学校内部表演117场,举办戏曲讲座115场,共有戏曲骨干235人。
创建“18488模式”
构筑起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题中之义,就是要向社会成员提供有效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
如何构建民族地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需要立足于本土的民族的传统文化,经过讨论和论证,阿坝州提出申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藏羌戏曲进校园”。
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阿坝州民族文化传承存在的现实困境,阿坝州以“藏羌戏曲进校园”为主题,于2017年12月提出申报,并于2018年4月被列入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资格名单。
对此,阿坝探索出“18488模式”,即:一个目标、八个保障、四个基地、八种方式、八项内容——将藏羌戏曲文化的传承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充分结合。
一个目标,即“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藏羌戏曲进校园”的创建目标。
八个保障,即创建工作政策保障、组织保障、经费保障、人员保障、场地保障、课时保障、服装道具保障、剧目保障。
四个基地,在安多、嘉绒、羌区三大方言区普遍开展“藏羌戏曲进校园”,确定马尔康市第二中学校、壤塘县寄宿制小学校、壤塘县巴生村幼儿园、理县薛城小学四个示范基地。
八种方式,即抢救戏曲、培训戏曲、学戏曲、演戏曲、跳戏曲、画戏曲、编戏曲、研究戏曲八种进校园方式。
八项内容,即编写一套戏曲教材,开展一次戏曲知识培训,开设一节戏曲课程,组织一次戏曲知识讲座,观看一场戏曲演出,推广一批优秀戏曲作品,建立一批戏曲社团组织,开展一次校园戏曲比赛。
有目标、有载体、有抓手、有特色——这是阿坝州深入开展“18488模式”探索的内涵所在。
阿坝州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巴黎介绍,“藏羌戏曲进校园”助推学生了解本民族文化,是把戏曲“种”在学校、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有效方式,得到了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越来越多的家长看到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文旅融合中的运用,他们也开始有意识地加强对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
厚植推广沃土
唱响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从去年9月开始,理县薛城小学4年级学生王强勇开始报名学习藏羌戏曲,并担任羌戏《刮浦日》中释比的角色。该校前两年就开设了专门的戏曲课程,目前全校已有70名学生在学习藏羌戏曲。
藏羌戏曲的生命力在哪里?在爱听爱看的广大农牧民群众中,在学习藏羌戏曲的孩子们身上。
为藏羌戏曲发展厚植更广阔的沃土。随着《赛马称王》《松赞干布》《金城公主》《赤松德赞》《猎人与猩猩》《刮浦日》等一大批剧目的推出,“藏羌戏曲进校园”取得了丰硕成果。据初步统计,325名同学因有藏羌戏曲优秀的表演成绩,在同等条件下被上一级学校优先录取,10所学校被评为“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艺术教育特色学校”,5所学校被评为“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6所学校被评为“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中小学美育实践基地”……
不仅演在阿坝、唱在阿坝,还走出阿坝,架起文化交流之桥。
——在州内各大、中、小学校巡演10次,演出226场,现场观众达10万余人次。
——赴省内西南民族大学、西华大学、四川传媒学院等大中专院校专场展演13场次,近万名学生现场观看。
——深入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达古冰川等景区演出,游客观众达4万余人次。
——前往青海省黄南州雅顿文化艺术节、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四川艺术节、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演出8场,观众达2万余人……
“通过创建,全州用于唱戏曲、跳戏曲、跳锅庄的广场、运动场、体育馆面积达26万平方米,有效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阵地。”陈益蛟介绍。
“藏羌戏曲进校园”逐步改变了藏羌戏曲传统传授方式,进一步增强了藏羌戏曲传承的文化自觉,涌现出一批戏曲传承的带头人和实践者。
政府公共文化机构购买剧目,既为地方戏曲表演寻找了市场,也为剧团成长提供了资金帮扶;既为藏羌戏曲表演人才提供了学习及表演平台,也为藏羌戏曲的发展寻找到了一片适宜的土壤。
带来的改变,不仅仅是这些。“‘藏羌戏曲进校园’活动,也为民族团结、富民兴藏、以文化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阿坝州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藏戏和羌戏的一些剧目,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情谊,包含着宽广的民族大爱,让广大群众和青少年学生在观看戏曲的同时,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民族情谊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