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粮食总产量力争突破200万吨
稳农业“压舱石” 德阳使出这三招
稳农业“压舱石” 德阳使出这三招
2月16日,中江县富兴镇茯岭村的绿枝园家庭农场已展开春耕工作。 肖开丰 摄
2月17日,广汉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内,成片的小麦长势喜人。园区的种植户都忙着清沟排水、锄草、施肥。广汉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的农技人员也来到田间,对小麦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指导。
2021年,德阳农业农村工作喜讯不断:获评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市、市农业农村局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中江县纳入全国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绵竹市获评省级乡村振兴先进县、旌阳区获评全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县……
如何继续稳住农业这一“基本盘”“压舱石”?2月9日至10日,德阳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为“三农”工作定方向、明路径。
基础打牢
守好耕地数量、质量双红线
近日,中江县在悦来镇碧池村等地大力推动撂荒耕地治理工作。中江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举旨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不减少、粮食产量稳定增加。
在德阳全域,耕地保护相关责任将层层压实。德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叶科透露,将建立市、县、乡、村、组五级“田长制”责任体系,构建覆盖全部、责任到人、监管到位的耕地保护监管网络,确保每块耕地有“田长”,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全覆盖。
坚持“藏粮于地”,德阳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明确,坚决落实耕地保护措施,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建设,守好数量、质量双红线。
今年,德阳将加快编制规划,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库,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持续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加强项目管护利用,确保建成高标准农田19.43万亩以上。
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五会村已经尝到甜头。2021年,该村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举措实现“小田变大田”,通过第三方平台一次性流转4400亩土地,年底实现分红56万元,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增加400余元。
“加强骨干输水体系建设,提升农业灌溉用水保障能力。”德阳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德阳规划了21个都江堰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要重点做好旌阳区46-2支渠、中江县元兴右干渠整治等项目的落地工作,力争年内开工建设。
产量谋增
粮食生产力争高位突破
2月11日上午,中江县永太镇一片油菜田边,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的“飞手”操纵着无人机腾空而起,来回喷洒高效低毒农药预防病虫害。
小春生产忙,大春备耕也在展开。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宽敞的院坝内,各种农用机械停得满满当当。合作社负责人刘玉兰介绍,目前正紧抓农时,开展水稻育秧准备工作、翻抹水田秧床等,确保春耕生产顺利进行。
“2022年,我们将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头等大事。”德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江涛说,将努力确保全市粮食播面达到470万亩,粮食总产量突破200万吨,比上年增加6000吨以上。
谋求“高位突破”,各地各级各尽其能。“以超常超强的力度抓好粮油生产稳面积提产能。”广汉市市长杜尚武表示,今年将新建高标准农田2.1万亩,确保粮油播种面积稳定在4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只增不减。德阳市罗江区将高标准建设水稻制种和油菜制种“五化”基地3万亩,预计2023年全面建成该项目后,年制种面积达6万亩,可提供优质粮油种子1100万公斤以上。
粮食增产,离不开当地科研机构的智力支撑。2021年度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科技进步奖评选中,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的一项杂交稻研究成果新增经济社会效益23.37亿元,荣获一等奖。“下一步,我们将创新育种方法、培育高效高质重大新品种新产品、配套高效生产技术,大面积示范推广。”研究所副所长张涛说。
人才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德阳市委党建办副主任周杰表示,将在条件成熟的村选聘职业经理人,吸引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专业人才常驻农村、干事创业。
成效求稳
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
2月17日,中江县帮扶干部、驻村工作队员等根据统一安排,冒着小雨深入全县乡村,全面摸排医保购买情况。“我们力争做到脱贫户医保全覆盖,防止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继光镇石马村驻村干部薛辉说。
中江县将每月17日定为“民情走访日”,将每周二定为“乡村振兴工作日”,统筹各方力量全面摸排掌握脱贫户、监测户、一般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况。
截至2021年底,德阳全市共有1958户4568名监测对象,大多发展能力较弱、抗风险能力较低。德阳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落实政策要不折不扣。
产业帮扶上,通过支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以及新型经营主体,让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融入产业利益链条;就业帮扶中,持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做好劳务输出和就地就近就业,优化公益岗位政策,延续脱贫攻坚期内特殊公益性岗位和就业奖补等有效措施。
“确保每个有劳动力的脱贫家庭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德阳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提升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拓展务工就业渠道,落实好就业帮扶各类补助,统筹用好以工代赈、公益岗位等政策,稳住脱贫人口就业规模。 (记者 余如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