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大熊猫国家公园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推动,是事关长远战略和国家全局的重大部署,是中央交给四川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标志性、战略性工程,是四川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支撑。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记使命、不负重托,与有关各方面共同努力,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使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成为具有国家象征、代表国家形象、彰显中华文明的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保护典范。
一、历史传承与现实挑战
800万年前,从一支早期似熊类动物分化出的始熊猫,逐渐由食肉动物演化为以竹为主的“素食”者,早在《诗经》《山海经》中即有记载。1869年,法国传教士、生物学家戴维在宝兴县邓池沟,正式命名了这一物种,大熊猫从此走向世界。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和伞护种,大熊猫以其独特的生态、经济、文化价值,成为四川献给世界最为珍贵的礼物。前不久,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书记亲自出席在香港举办的“四川自然保护周”活动,再次展示了四川大熊猫的风采。当前我省大熊猫保护,主要面临“四大困境”。
(一)从空间来看,栖息地退缩破碎严重。大熊猫曾广泛分布于我国黄河、长江、珠江流域和东南亚部分地区,由于历史上人为活动加剧和特大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栖息地明显碎片化,生境大量丧失。川陕甘三省的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凉山六大山系,是现今大熊猫在地球上的最后避难所。其中四川,野生和圈养大熊猫数量分别占到全国总数的74.4%和93.2%。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栖息地萎缩和碎片化,是大熊猫面临的最大威胁,直接导致了大熊猫种群的孤立和基因交流的阻断。
(二)从时间来看,保护与发展协调困难。在古代,大熊猫曾被视为神兽、神药,当作猎物不断遭受残杀。上世纪60-70年代开始,我省进行严格保护,使猎杀得到遏制。但是,我省大熊猫栖息地位于盆周山区,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现有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较高,靠山吃山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同时,大熊猫栖息地位于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过渡地带,是全球地形地貌最为复杂、气候垂直分带最为明显的地区之一,地震、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频发,仅仅过去十年就先后发生了汶川、芦山、九寨沟三次特大地震,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任务艰巨。
(三)从管理来看,保护地机构分散重叠。1963年,我省在卧龙建立起全国首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开启了抢救性保护历程。此后,我国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保护大熊猫,先后建立6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其中四川46个),通过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对大熊猫栖息地进行了保护和恢复,实现了野生和圈养大熊猫种群的壮大,创造了人类保护野生动物的杰出成就。但是,大熊猫栖息地内部各类保护地按照生态要素类型和行政区划边界划定,土地及相关自然资源产权不清晰、权责不清等体制问题较为突出,保护管理机构政出多门、设置分散,规划范围交叉重叠、多头管理,严重制约了大熊猫保护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从科技来看,科研支撑和服务能力不够。科学研究是引领大熊猫永续保护的关键支撑。大熊猫是从800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走来的孑遗物种,是生物进化史上的奇迹,对古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应用技术科学等诸多领域具有重要研究价值。过去,我国持续加强大熊猫人工饲养繁育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攻克了圈养大熊猫繁育发情难、受孕难、育幼难等“三难”,并在大熊猫野化放归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对野外大熊猫生态学、行为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专业、高端的研究机构和人才作为科技支撑。
二、国际经验与国家要求
1872年3月1日,美国总统格兰特签署法案,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被公认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创新之一。目前国家公园已为193个国家和地区所借鉴。纵览全球成功的国家公园,有五个关键要素值得借鉴。一是以提高伞护种数量为抓手提升整体生态质量。美国黄石国家公园通过保护旗舰物种灰狼,全面提升了自然生态系统质量。二是对人与自然的交互进行管控和适度隔离,以集约发展的原则承载民生功能。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国家公园划定需迁出核心保护区的村落与农户,既提升了老虎栖息地质量,也避免了村民与老虎的冲突。三是地方、民众积极参与国家公园的决策、管理和实施。澳洲卡卡杜国家公园当地政府、民众与联邦政府共同决策和管理公园,董事会中的原著居民代表占75%,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专业委员会代表只占20%。四是专门的科研职能部门或主体,以多学科研究、应用、交流来提高公园质效、支撑科学创新。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成立科技资源中心,统一园区数据管理和科研,对接各类机构在多个学科领域探索、应用和交流。五是公园衍生价值被充分挖掘,形成生态为核心、多元拓展价值的体系。落基山国家公园深度挖掘生态资源在产品、体验、交流等层面的价值增值潜力,是衍生价值挖掘的最佳实践。
我国国家公园体制是国际经验的借鉴。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小组会议,审议通过《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2017年初,中办、国办印发了这个方案。大熊猫国家公园总面积27134平方公里,涵盖川、陕、甘三省。我省面积20177平方公里,占74.8%,包括岷山片区、邛崃山—大相岭片、小相岭片区,涉及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雅安、眉山、阿坝等7个市州。
中央要求,实施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突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落实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创新统一管理体制,优化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权属明确的资源管理制度,实现对各类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有效管控。要求完善社区利益协调体制,建立社区共管、生态补偿、社会参与机制,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良性互动。要求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生态保育、科学研究、社区经济、文化教育、国际交流等多种功能,着力建设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示范区、世界生态价值实现先行区、世界生态教育展示样板区,真正实现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
三、工作重点:“四个保护”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2018年12月31日,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书记作出批示,要求统筹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通过科学合理的区划微调,更好地保护大熊猫栖息地,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权益。2018年10月以来,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省长亲自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揭牌,先后深入宝兴邓池沟、卧龙、唐家河、瓦屋山等大熊猫栖息地,亲自调查研究,亲自谋划部署,亲自关心推动。我们将按照清华书记和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省长的指示,把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作为四川林草工作的核心抓手,从封闭、粗放、单一的发展与保护割裂的观念,向融合、集约、多元的保护与发展和谐共赢的理念转变,着力实施“四个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全面促进生态、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一)着力实施完整保护,将碎片化的栖息地连通起来
一是合理划定公园边界。按照中央提出的在大熊猫栖息地整合设立国家公园、把最应该保护的地方保护起来的要求,近期通过微调,在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内调出了部分原住居民、集体土地、矿权和乡镇,被保护的野生大熊猫增加到1227只。
二是加强栖息地廊道建设。采取近自然措施,在现有铁路、公路隧道上方修复森林植被、改造人工林、补栽大熊猫可食竹,以空中廊道、地下隧道等方式,解决动物通行需要。重点在土地岭、泥巴山、黄土梁、施家堡等关键地段建设生态廊道。通过廊道建设将碎片化栖息地串联成片,优化大熊猫生存环境,实现种群交互,提升基因健康水平。
三是全面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湿地生态修复、野生动物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通过植被恢复、道路优化、生态搬迁等对受损退化、碎片化的栖息地恢复改造,使其逐步恢复为适宜大熊猫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
四是全面保护生物多样性。大熊猫国家公园处于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是世界动植物基因宝库,拥有大熊猫、川金丝猴、雪豹等在内的8000多种野生动植物,超过全国野生动植物种总数的三分之一,具有全球意义的保护价值。通过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充分发挥大熊猫作为旗舰物种的伞护效应,对大熊猫同域分布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实施抢救保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国家打造战略性生态屏障作出重大贡献。
(二)着力实施规范保护,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管理
一是组建统一的保护管理机构。对园区内的自然保护区、自然遗产地、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水利风景区、地质公园、国有林场、森工企业等各个自然保护地、7600余名职工进行全面整合,设置管理分局和管理站(所),形成国家局-省局-分局-基层站(所)的“四级”保护管理体系。
二是健全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实行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并存的土地制度,将公园内国有土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的使用权,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转移给国家公园,实行统一确权登记。明确各类自然资源权属边界,探索实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行集体土地租赁、置换等流转模式。开展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编制,加强规划建设管控,实现公园内自然资源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
三是实施差别化保护管理。国家公园设有4个功能分区,核心保护区是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以保持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为主,禁止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强化保护和自然恢复;生态修复区是核心区重要屏障,通过自然和人工手段加快生态修复;科普游憩区主要用于满足公众科研、教育、游憩需要,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加强自然资源保护管理;传统利用区用以满足原住民生产生活需要和补充旅游服务功能,严格控制生产经营活动,保护传统民俗文化。
四是加强国家公园法制建设。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自下而上推动国家公园的国家和地方立法。整合公园内森林、土地、矿产、环保等环境资源执法机构,组建综合执法队伍,由公园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提高执法装备水平,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加强公园内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三)着力实施科学保护,用科研成果引领大熊猫保护事业
一是建立完善科研机构。建立大熊猫科学研究院、大熊猫国家重点实验室,整合、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建立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领先水平的大熊猫保护研究团队,参与大熊猫国家公园政策研究、规划设计、生态保护、生态监测、科研实验、员工培训、社区共建。
二是开展重点科研课题研究。瞄准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学、遗传学等前沿科学,重点开展大熊猫进化机制、大熊猫扩散模式、大熊猫种群动态影响、大熊猫行为发育和表达、大熊猫栖息地生态学等大熊猫保护优先课题研究,突出生态保护、生态机理、生态监测。
三是搭建稳定的国际合作平台。搭建与全球知名研究机构、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平台,围绕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社区共建,以及大熊猫科研保护攻关等重点领域开展科研交流,建立系统、广泛和稳定的大熊猫国际合作平台。
四是利用现代技术提升管理水平。运用DNA技术,对大熊猫进行个体识别、性别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建立大熊猫谱系、基因库、数据库,评估公园大熊猫遗传多样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与人文地理资源数据库和智能化分析平台,实现对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精细化管理。
(四)着力实施协同保护,促进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是全面统筹生态格局。按照保护科研、教育游憩、社区发展的功能定位,通过腾挪和重建,全面统筹公园内外生态格局。公园内,变“人进猫退”为“人退猫进”。公园外,秉承集约、融合、绿色的理念,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完善集聚居住、医教、商务、旅游等配套功能,传承公园所在地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科学管控人口规模。
二是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建立公园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整合监测巡护、生态修复等公益岗位,优先安排原住民就业。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公益基金,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通过捐款、捐建等形式参与公园建设,支持大熊猫保护科研。建立特许经营制度,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经营性活动实行特许经营,优先支持当地居民及其企业。
三是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积极调整公园周边产业结构,逐步淘汰不符合区域主体功能定位、不利于生态保护的产业。依托国家公园的资源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发展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熊猫文化产品、特色农产品、珍稀动植物标本等特色产业,建立和推广大熊猫友好型林农产品和大熊猫国家公园林农产品原产地标识认证体系,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周边社区发展特色林农产品生产和加工。
四是推进大熊猫文化品牌建设。开发大熊猫文化创意产品,设立美丽四川建设“熊猫奖”,举办大熊猫保护国际论坛,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彰显大熊猫国家公园魅力,树立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责任重于泰山。我们将扎实工作,坚决完成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交付的任务,切实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永续利用,推动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