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印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
四川农业创新绿色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
川办函〔2016〕174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四川农业创新绿色发展行动方案》已经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2016年11月1日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四川农业
创新绿色发展行动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加快四川农业创新绿色发展,切实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七次、八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准确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和关键环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完善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以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为抓手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科技创新为支撑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健全市场机制为目标完善支持保护政策,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着力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更好地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立足资源禀赋和特色,积极发展绿色产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提高资源环境匹配度为重点,根据不同类区产业优势、环境容量和生态类型,科学规划发展适合本地的主导产品、支柱产业。农业产区要突出资源环境承载力标准,以绿色可持续的产能接替生产成本高、破坏生态环境的落后产能,着力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效益。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充分调动各类经营主体积极性,扶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其成为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的主力军。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城镇居民、工商企业从事农业生产服务,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强劲的内生动力。
——坚持改革创新驱动,大力促进产业融合。深化农村改革,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业和旅游、文化、教育、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使其成为农民增收增长点。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突出特色资源开发、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延伸等全产业链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农业发展由依靠物质要素投入驱动向依靠科技进步驱动转变,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加强政府引导扶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增强农产品供给适应性、灵活性、有效性。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大配套政策扶持,调动各方面共同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性,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全省农业转型升级。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率提高7.5个百分点,综合机械化率提高10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5%,基本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认定等安全农产品供给能力明显提高,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5000元。
三、重点工作
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降成本、补短板,在持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的同时,统筹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产品有效供给、产业融合发展、科技成果应用、品牌建设与市场开拓、生态治理与保护。
(一)推进农产品有效供给。减少和消除无效低端农产品供给,不断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升级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1.推进结构性调整。立足多样化的生态特点、立体式的空间布局、差异性的气候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产能分工,选准最具特色的优势产业,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明确功能分区,促进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健全农业制种育苗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区域性水果和茶叶良繁中心,蔬菜集约化育苗场,生猪、肉牛、水产核心育种场,肉羊种羊场,以及地方优势特色育种场建设。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体系。引进推广一批优质高产、适销对路的优良品种,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和加工专用品种。搞好品种熟期搭配,因地制宜错季发展,实现均衡上市。柑桔产业重点发展晚熟品种。在巩固粮油、生猪等优势农产品基础上,大力发展水果、蔬菜(食用菌)、茶叶、道地药材、草食性牲畜、地方名优水产品等市场紧缺优质农产品。大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发展加工品和中、高端农产品,满足不同层次市场需求。(责任单位:农业厅、科技厅、省统计局。排在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2.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快制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规范和标准,健全集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收储运为一体的全程标准体系。深化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和水产标准化产业基地建设,规范使用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投入品。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兽药休药期规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配方施肥、健康养殖和高效低毒农药兽药使用等给予支持。(责任单位:农业厅、省质监局)
3.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深化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县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县创建。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实施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和兽用抗菌药治理行动,加强流通领域农资监管,推行高毒农药专柜销售、实名购买,严格执行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管理制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风险预警等制度,实施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健全产地准出制度,实现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效衔接。建立统一权威的追溯管理系统,加快完善市(州)、县(市、区)追溯信息平台,力争5年内规模经营主体、主要获证农产品和农资产品基本实现可追溯。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纳入农业综合执法范围,完善检打联动机制,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严厉打击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私屠滥宰等违法犯罪行为。对规模化生产主体实行名录管理,推行“红黑名单”制度,加大信息公开和案件曝光力度,鼓励诚信守法,惩戒违规失信。(责任单位:农业厅、公安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供销社)
(二)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向支撑二三产业的车间转变,农产品销售方式向直接面向消费者的超市和网店转变,农区向景区转变,城乡统筹向城乡联营转变。
1.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培育经营性农业服务主体,支持发展代耕代种代收、大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专业化服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改造升级贮藏、保鲜、烘干、分类分级、包装和运输等设施装备。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强化仓储运输、冷链物流等产业体系建设,建设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集配中心。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进农超、农社、农企、农网对接,鼓励在城镇、社区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提高农产品销售能力。(责任单位:农业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商务厅、科技厅、省供销社)
2.发展多种产业业态。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一批休闲农业景区,打造一批农业主题公园、农业风情小镇,发展一批休闲农庄和休闲农业专业村,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教育、生态有机融合,积极发展民宿经济、农村养老服务、农村文化创意、森林康养等新业态,创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农民增收新产业新业态示范县。加快推进安宁河谷生态长廊、成新蒲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带、秦巴生态旅游区、川南竹旅游带建设。(责任单位:农业厅、省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厅、财政厅、林业厅、省旅游发展委)
3.打造产业融合示范园区。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市县、省级现代农业畜牧业重点县等为载体,集中打造一批基地生产水平高、种养结合紧密、景区化设施完善、产地初加工能力强、社会化服务水平高、“互联网+”应用广、产品销售有品牌、体制机制完善、利益联结紧密、社会资本参与、金融支持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引领农业产业加快融合发展。(责任单位:农业厅、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林业厅、省旅游发展委)
(三)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瞄准主导产业和关键环节,加强科技原始创新与成果转化,积极推广农业科技成果集成配套技术,推动全省农业发展由依靠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驱动转变。
1.强化农业科技原始创新。大力推进农畜育种攻关、标准化种养、农产品加工、绿色生态安全生产等科技创新,加强特色资源深度开发技术研究,构建全产业链技术体系,突破制约我省主导产业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瓶颈。发展生物种业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全产业链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技术、安全溯源技术研发应用。完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实现主要产业全覆盖。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完善科技人员激励政策,推动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责任单位:科技厅、农业厅、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
2.加强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强化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深化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示范和良种、良法、良制、良壤、良灌、良机配套。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平台。开展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改革试点,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大力推进庄稼医院、四川科技扶贫在线、星创天地、农业科技园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线上线下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村入户。(责任单位:科技厅、农业厅、省供销社)
3.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主要农作物机播、机收、植保、烘干、秸秆处理等薄弱环节的机械研发推广,实现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的集成配套,提高生产作业全程机械化水平。加快蔬菜、水果、茶叶智能温室、采摘机械及采后保鲜、储运、加工成套设备及畜禽养殖成套设备的研发推广。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扶持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发展,提高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农业厅、科技厅)
4.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积极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强化电子商务和信息平台建设。支持农业信息采集、存储、传输以及处理分析等技术攻关,构建省级农业大数据库及相关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和鼓励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建立电子商务平台、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农产品质量溯源系统,推广物联网技术,促进农业信息化技术进村入户。(责任单位:农业厅、科技厅、商务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四)推进品牌农业发展和市场开拓。立足重点优势产业,补齐产业结构不优不强、品牌不响不亮等短板,提升四川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让四川生产的绿色农产品摆上国内外消费者的餐桌,在省内市场形成明显优势、在国内市场形成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形成品牌优势。
1.优化农业品牌培育环境。成立四川农业品牌发展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农业品牌发展战略。支持重要产品品牌、重点企业品牌、优势区域公用品牌做大做强。支持科研院校等智库开展农业品牌发展研究服务,探索政府购买农业品牌研发成果新机制。支持休闲农业、农村电商、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创品牌。推动“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全面落地。提倡各类农产品经营者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责任单位:农业厅、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商务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旅游发展委、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供销社,各市(州)人民政府)
2.提升品牌竞争力。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治理与保护,强化农产品绿色原料生产基地认证与保护,以龙头企业为载体、标准化生产为支撑,提高基地农产品质量和加工水平。完善“三品一标”认证登记保护政策,强化产品防伪标识使用和证后监管,促进“三品一标”质量品牌提升。(责任单位:农业厅、科技厅、省质监局)
3.扎实推进市场开拓。依托“惠民购物全川行动”、“川货全国行”、“万企出国门”、四川农业展会等活动与平台,扩大产销对接和对外贸易。创新品牌营销方式,依托品赏会、观花会、亲子游等特色节庆类活动,打好“绿色牌”“生态牌”“错季牌”。用好微商、微信、微电影等新兴媒体,大力宣传推介四川名优特新农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区域公共品牌,形成品牌聚集优势,合力抱团闯市场。借力“互联网+”发挥线上线下融合优势,化解结构性、季节性、阶段性供给失衡,有效对接生产和流通。(责任单位:农业厅、省质监局、商务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四川博览局)
(五)推进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农业经营体系,充分调动各类经营主体在推广新技术、开拓新市场、打造新业态方面的积极性,使其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力军。
1.建立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和服务平台。在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积极发展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建立健全以县级为中枢、乡级为平台、村为网点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和土地流转监测体系,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大力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对工商资本的监管和风险防范,建立流转备案制度,严格准入门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纠纷调解仲裁体系。(责任单位:农业厅、国土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林业厅、省供销社)
2.强化农业支持保护。推动各试点县(市、区)完善配套制度和政策措施,加快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两权”抵押登记制度,建立产权评估体系,规范农村产权交易流转市场,建立健全抵押物处置机制,健全风险补偿及缓释机制。落实《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农村承包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实施方案》,创新“两权”抵押贷款相关信贷产品,改进贷款流程、风险控制等重点环节,盘活农村产权。丰富特色农业保险产品,保护农业生产能力。鼓励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开展现代农业信贷担保业务。(责任单位:人行成都分行、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农业厅、四川银监局、四川保监局)
3.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独立申报和自主实施财政支农项目。逐步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项目规模,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体化、企业化和全产业链发展。支持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行动,大力推广农业职业经理人制度。(责任单位:农业厅、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林业厅、省供销社、省工商局)
4.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落实财政、税费、信贷等支持措施,支持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着力提升田间管理、农资配送、农机作业、产品营销和技术培训等专业化服务能力。扩大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试点范围,加快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责任单位:农业厅、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林业厅、省供销社)
5.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广股份合作、土地托管、订单生产等生产经营模式,鼓励农民以承包土地经营权等入股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市县、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和现代农业示范区,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参与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责任单位:农业厅、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林业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供销社)
(六)推进农业生态保护与治理。树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理念,着力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加强草原和森林生态保护与建设,探索生产生态相协调的路径和体制机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奖补政策,推进退牧还草、草原鼠虫害防治、退化草地改良治理等重点工程,加快牧区现代家庭牧场、牲畜棚圈建设,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科学开展生态退化区恢复和治理,重点加强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开展耕地质量退化酸化综合治理,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等措施培肥地力,因地制宜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实施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加强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责任单位:农业厅)
2.优化农业资源利用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积极创建国家级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全面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实施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区域示范工程,开展秸秆肥料化和能源化利用,大力推进畜禽粪污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大力开发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饲料,发布绿色投入品产品目录,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使用绿色投入品。(责任单位:农业厅、水利厅、环境保护厅)
3.加快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加快推广科学施肥、安全用药、绿色防控等清洁生产技术与装备,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完善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集成筛选不同区域类型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扩大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与种植结构调整试点,推进各类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在沱江流域和成都平原实施一批综合防治示范工程,建设一批跨区域、跨流域、涵盖农业面源污染全要素的综合防治示范区。(责任单位:农业厅、环境保护厅、国土资源厅)
4.坚持改善基础条件和设施装备。围绕农业发展薄弱环节,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路网、水网、电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大力提升基地的标准化水平和农机作业能力、农田排灌能力、耕地综合生产能力。(责任单位:农业厅、国土资源厅、水利厅)
5.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开展养殖场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实行环评报告书审批或环评登记表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督促建设单位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如实主动公开建设项目环境信息。(责任单位:环境保护厅、农业厅)
6.全面加强环保执法监管。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监管执法工作,采取随机抽查、例行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建立管理工作台账。严格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并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完善畜禽养殖污染监测体系,强化监督性监测,及时公布监测信息。认真执行养殖场自行监测、信息公开制度。加强对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突出区域的水质监测和污染物溯源分析工作,提出控制污染物排放、改善水质的具体措施,推动地方政府切实加大整治力度。(责任单位:环境保护厅、农业厅)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提高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落实工作责任,健全工作机制,切实把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要按照本方案要求和专项行动方案安排,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二)强化要素保障。各地、各部门要创新举措,用好用活土地、资金、人才、科技等政策。设立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农业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财政、金融、担保和保险协同推进机制,引导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鼓励各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开展担保业务。
(三)搞好部门协作。农业部门要强化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的组织指导,密切跟踪工作进展,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要强化对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的扶持。科技、国土资源、商务、质监等部门(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抓紧出台相关配套政策。
(四)坚持示范引领。继续推进或新启动一批重点项目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由牵头部门组织,采取自愿申报、集中比选的方式,每年确定一批重点项目示范县(市、区)开展示范创建,考核验收合格予以命名授牌。项目示范县(市、区)要制定发展规划,突出抓好农业创新绿色发展的新业态、新机制、新模式应用。
附件:1.蔬菜(食用菌)产业行动方案
2.柑桔、猕猴桃产业行动方案
3.优质水稻、青贮饲用玉米产业行动方案
4.猪牛羊产业行动方案
5.茶产业行动方案
6.渔业行动方案
附件1
蔬菜(食用菌)产业行动方案
到2020年,全省蔬菜生产面积稳定在2000万亩左右,产量4500万吨以上,食用菌产量达到170万吨,蔬菜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000亿元,其中泡菜产值500亿元,商品化处理率达到50%,加工率达到30%以上,产业整体实力提升并稳定在全国前三位。
一、提高蔬菜供给能力
一是弥补蔬菜季节性品种短缺。在攀西地区利用河谷地带光热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以大棚设施为重点的冬春喜温蔬菜,生产以茄果类、瓜类、豆类、洋葱及早蒜苔等为主的蔬菜产品。在宜宾、泸州等川南地区重点发展“春提前”、“秋延后”设施蔬菜栽培,增加早春和晚秋季节茄果类、瓜类、豆类等蔬菜品种。二是缓解蔬菜“秋淡”现象。在广元、阿坝等盆周山区,发挥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重点发展高山和高寒地区绿色优质错季蔬菜,缓解“秋淡”现象,提高蔬菜生产效益。三是保障城乡居民消费和加工需求。在成都、眉山、雅安等川西平原地区,重点推广“菜—稻—菜”水旱轮作模式,生产以根茎叶菜为主的传统冬春喜凉蔬菜,保障我省城乡居民消费需要,满足泡菜加工对原料的需求,增加“南菜北运”外销商品菜数量。
二、推进蔬菜生产适度规模经营
推广“大园区、小业主”模式,着力培育10—30亩种植大户。依托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采取“五统一”(统一种子种苗供应、统一投入品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产品收购)的方式,发展订单生产。继续实施好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项目,扩大试点区域和补助范围,探索对蔬菜育苗、整地起厢、病虫防治、采后处理等社会化服务给予补贴,不断规范和提高蔬菜生产水平。
三、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推广
一是建设集约化育苗场。在我省蔬菜生产重点县建设一批蔬菜集约化育苗场,推广茄果类、瓜类、叶菜类等蔬菜穴盘育苗、嫁接育苗等技术。在食用菌主产县建设一批标准化二级菌种场,规范食用菌菌种生产。采取种苗补贴等方式,推进蔬菜种苗、食用菌菌种统育统供,到2020年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二是加快科技创新示范。围绕市场需求,引进、筛选、推广一批优质、高产、高效的蔬菜(食用菌)新品种,探索科学合理的品种搭配、茬口衔接。组装和集成创新一批省工节本、增产增效的实用栽培技术,促进良种良法配套。三是强化技术培训指导。每年省分区域召开2—3次技术培训会,带动各蔬菜(食用菌)主产县围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开展培训。重点推广肥水一体化、蔬菜轻简化栽培、设施周年规范化栽培、食用菌棚架式栽培、菌渣无害化处理等新技术,提高科学种植水平。
四、发展产后处理和加工
在外销量较大的蔬菜主产县和大中城市郊区,结合蔬菜种植面积和销售半径需求,建设相应的清洁、分级、整理以及简易冷藏设施。加快建设以眉山、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传统泡菜加工基地和以宜宾、南充、内江为中心的传统名腌菜加工基地。引进选育泡菜加工专用品种,开展泡菜新产品研发及新工艺关键技术攻关,推进泡菜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开展脱水蔬菜(食用菌)、蔬菜汁酱、罐头、饮料等蔬菜精深加工产业技术创新和成果推广,发展蔬菜深加工业,丰富蔬菜产品种类,提升蔬菜加工潜力,带动鲜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提高产业附加值。
五、搞好蔬菜产销对接
一是做好蔬菜监测预警。继续做好农业部蔬菜生产信息监测预警工作,及时上报发布省级和基点县蔬菜日常产销情况,以及灾情、断档、滞销等突发情况的整理分析、应对措施等实时信息,增强调控的主动性,为合理安排生产提供服务。二是搞好产品营销。大力培育蔬菜(食用菌)流通企业、营销大户和农村经纪人队伍,推进“农超对接”“农贸对接”“农餐对接”,拓展蔬菜销售市场。支持打造眉山“东坡味道”等公共区域品牌。实施“互联网+农业”战略,支持电商、微商发展,促进产销对接,减少流通环节,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办好系列节会。继续举办好中国·四川(彭州)蔬菜博览会、中国·四川泡菜博览会、四川(金堂)食用菌博览会、四川蔬菜品赏会等展会,组织蔬菜重点县参加西博会、农交会等展示展销活动,支持地方走出去开展蔬菜产销衔接会,提升“四川蔬菜天然生态”的整体形象。
六、推进蔬菜绿色生产
一是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完善蔬菜(食用菌)标准化生产体系,确保生产有标可依、有标必依。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严格食用菌袋料消毒,加强投入品监管,建立蔬菜生产档案,加强收获、储运、加工等环节信息收集,建立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制度。二是推广粮经复合种植。大力推广“菜(菇)—稻”水旱轮作、粮经复合栽培,既解决土壤盐渍化、酸化和板结问题,又有效减轻病虫危害,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提高蔬菜品质。三是发展种养循环农业。大力推广“高效种植业—生态养殖业—沼气工程—有机肥料”等种养循环模式,科学规划蔬菜基地与养殖小区布局,利用管道将养殖粪便等废弃物直接输送到菜地,减少化肥用量,提高菜地质量,提升产品品质。
附件2
柑桔、猕猴桃产业行动方案
到2020年,全省柑桔总面积达到500万亩、总产量500万吨,猕猴桃总面积达到80万亩、总产量50万吨,柑桔早、中、晚熟比例分别达到5%、70%、25%,猕猴桃红肉型比例稳定在80%左右。果品优质率达到80%以上,采后商品化处理率达到40%以上,加工率达到10%以上,果品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一、加快推动品种品质结构调整
一是调整品种熟期结构。在柑桔上实施“双晚”战略,大力发展不知火、清见、默科特、塔罗科血橙新系等晚熟品种,积极推广中熟品种留树保鲜晚采技术,有效避开柑桔上市高峰,基本实现周年供果;猕猴桃根据不同的海拔高度,合理搭配熟期稍晚的黄、绿肉型品种。二是提高优质果品生产能力。按照优势区域布局、良种良法配套的原则,着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和提糖降酸、高光效树形等先进技术,不断提高基地产出能力和果品优质率,满足消费者对优质果品的需求,实现优质优价。
二、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做大“一产”。采取“政府扶持、企业运作、集中连片、科学种植、专业经营”形式,通过项目资金整合,完善田网、水网、路网、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新型果园。加快老旧果园提升改造,通过高接换种、土壤改良、基础设施配套、栽培技术提升等措施,达到头年高换、二年试花、三年丰产。二是做强“二产”。积极开展果品清洗、分级、打蜡、包装等采后商品化处理,提高果品商品性能;配套完善冷藏库、气调库等设施设备,发展冷链物流运输;在内江、南充2个现有橙汁加工厂的基础上,在泸州、宜宾、广安等地建设橙汁加工厂,提高加工比例;支持现有龙头企业整合资源做大做强,引进一批实力强的企业参与果品营销加工。三是做优“三产”。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进产业基地景区化建设,配套完善道路、电力、饮水等公共设施,形成一批集农事体验、科普教育、采摘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园区,以花、果为媒积极开展主题节庆活动,实现“以农带旅、以旅促农”良性循环。
三、补齐产业生产环节短板
一是积极发展绿色生产。加快制(修)订一批符合生产实际的标准规程,确保种苗、定植、施肥、用药、修剪、采收等各个环节标准化操作;推广黄板、杀虫灯、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果园生草栽培,优化果园生态环境;在生态条件优越的产区,积极推进绿色、有机果品生产,开拓高端市场。二是提高机械化水平。根据平地、丘陵、山区等不同地形地貌,专门研发、推广一批适宜果树生产的小型农机具;加大果树生产用农机具的购机补贴力度;集成、研发一批机械化生产技术,提高机械使用效率,减轻用工成本不断攀升对产业的影响。三是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强化投入品监督管理,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进入生产环节,建立基地准出制度,建立生产台账,确保果品生产、运输全程可查询、可追踪。
四、加快科技创新推广
一是确保优质种苗供应。在现有国家级柑桔良繁场的基础上,在柑桔重点县建设20个县级繁育基地,猕猴桃主产区新建县级良种繁育场3个,确保优质种苗供应。配套完善母本园、品比园、繁育圃、智能温室等设施设备,提升育苗环节科技含量,着力推广柑桔、猕猴桃容器苗木。二是强化技术集成创新。依托农业部柑桔试验站、省级创新团队、猕猴桃联合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和农技推广队伍,集成研发一批高效、轻简化栽培技术,建设一批高标准水果示范园区,依靠科技提升效益。三是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每年分产业召开1—2次全省性培训会,通过专家培训、现场观摩等形式,培育一批水果生产技术骨干和专业种植大户,加快聚土起垄稀植、水肥一体化、柑桔容器育苗、高光效树形培养、简化修剪等先进栽培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
五、打造地域品牌带动适度规模经营
一是着力推进品牌打造。进一步做大“龙门山猕猴桃”“苍溪红心猕猴桃”“安岳柠檬”“泸州甜橙”等区域品牌,创新品牌营销战略,积极参加各类大型展示、展销、博览活动,组织到目标市场去开展各类推介会、发布会,提升品牌影响力。二是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探索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农户依法依规按程序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壮大,鼓励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六、积极拓展国际国内市场
一是健全营销网络。建设一批与产业发展规模相适应的产地批发市场,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引导扶持,与销地大型批发市场有效衔接;对精品水果、高端水果采取全程冷链运输,保证果品品质,延长货架期,拓展销售范围。二是培育营销队伍。培育一批经验丰富、专业性强、市场嗅觉敏锐的果品经理人队伍和营销企业,支持其创新营销方式,不断开拓目标市场,活跃果品交易。三是实施走出去战略,选择柠檬、红心猕猴桃等有出口潜力的产业,建设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支持有基础、有经验、有实力的龙头企业,积极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四是发展电子商务。推进“互联网+”智慧型农业在水果产业上的创新运用,建立果品生产大数据平台,推动电商发展。
附件3
优质水稻、青贮饲用玉米产业行动方案
到2020年,全省优质水稻面积达到2400万亩,占水稻面积的80%,比2015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其中国标二级以上优质水稻面积1000万亩;全省青贮饲用玉米面积达到350万亩,占玉米种植面积的16%以上,比2015年提高2个百分点。
一、大力推广优质新品种
一是加快优质新品种研发。切实加大优质水稻、青贮饲用玉米品种选育的协作攻关及引种筛选力度,加快审定一批国标二级以上的杂交及常规优质水稻品种。二是加大示范推广力度。示范推广适宜全程机械化作业和轻简栽培品种,水稻要重点推广川优6203、宜香优2115等优质品种,青贮玉米要配搭选用粮饲兼用型和多蘖再生型青贮玉米品种。三是创新品种推广方式方法。紧紧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加强宣传推广,切实加大农科教、产学研协同推进力度。
二、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一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引导新型经营主体采取租赁、转包、托管、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发展社会化服务。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公益性服务能力,积极培育多元化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能力,支持开展托管式、订单式等农事服务,对烘干、仓储、农机作业等予以重点扶持。
三、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推进一二产业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一批中、高档优质水稻优势产业带,加强稻米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大力发展“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基地+加工企业”等多种形式的产业化开发模式,加强产销衔接,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优质水稻品种变优质稻谷、优质稻谷变优质商品大米。二是推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农旅融合、文旅互动,开展各种农事体验活动,丰富文化内涵,推进优质稻产区变景区、田园变乐园。三是推进种养加一体化发展。加大青贮饲用玉米产业化开发力度,积极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养殖大户+种植农户”产业化生产模式,推进农牧结合。
四、不断巩固提升生产能力
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设备条件,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不断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有机质提升,着力改善灌溉条件,加快已成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强蓄水设施管护,增加提水保灌能力。二是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示范推广水稻机插秧、超高产强化栽培、优化定抛等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示范推广青贮饲用玉米添加剂青贮、氨化配套技术。三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应用,积极研发和筛选适合我省农区的水稻、青贮饲用玉米生产、收获、加工、储运农机具,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提升机械化水平。
五、加大品牌打造推介力度
一是打造特色优质稻米品牌。大力扶持稻米骨干龙头企业,支持企业更新加工设备,提升产品研发、精深加工能力和水平,积极发展专用米、发芽糙米、留胚米等多种稻米产品,打造四川特色优质稻米品牌。二是推进区域品牌建设。树立大品牌意识,在现有品牌基础上,丰富品牌文化内涵,完善品牌形象设计,打造一批优质水稻区域品牌。三是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积极举办和参加各类稻米博览会、展销会、品鉴会,通过网络平台、微信平台不断创新优质稻米营销手段,提高四川优质稻米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
六、着力推动生产绿色转型
一是推进标准化生产。以选用优质良种、育壮秧、施有机肥、科学管水、综合防治病虫、适期收割为核心,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落实保优栽培技术,推动生产标准化。二是推进绿色化生产。开展投入品减量增效行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大力发展稻鱼等稻田综合种养、稻菜等粮经复合种植模式。三是完善质量检测体系。加强优质稻米质量监测和追溯管理体系建设,加快优质水稻、青贮饲用玉米专用生产基地建设,加强投入品监管和使用,建立完善的检测设施、设备,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确保稻米质量安全。
附件4
猪牛羊产业行动方案
到2020年,猪、牛、羊出栏分别达到7273万头、340万头、1953万只,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50头以上肉牛、100只以上肉羊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50%、35%、40%,年末存栏50头以上奶牛养殖比重达到50%,进一步巩固提升生猪、牛全国生产第一大省地位。
一、推进生产结构调整优化
一是以提高母猪年生产能力、优质特色生猪出栏比重为重点,支持6个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和天府肉猪、川藏黑猪等具有地方优势特色的育种场扩大规模,新(改扩)建一级或二级扩繁场,提高供种能力,促进品种优化升级。在生猪主产区,特别是国家生猪调出大县,鼓励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有经济实力的专业合作社新(改扩)建存栏母猪600头以上的标准化母猪扩繁场。到2020年,新(改扩)建存栏母猪600头以上的标准化母猪扩繁场42个,其中外三元扩繁场30个、川藏黑猪扩繁场12个,扩繁场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20头以上,优质特色生猪出栏比重占全省生猪出栏总量的70%以上。二是以扩大基础母牛群体为重点,深入开展基础母牛扩群增量工程,推广中国西门塔尔牛、蜀宣花牛等优良品种,加大杂交改良和杂交母牛选留力度,全省肉牛杂交改良面达到50%以上。支持种公牛站、肉牛核心育种场建设,支持肉牛主产区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年存栏10头以上能繁母牛养殖场(户),新(改扩)建肉用或乳肉兼用母牛存栏100头以上规模的良种繁殖场20个。三是以加强现有肉羊原种场与扩繁场的改扩建为重点,支持新(改扩)建年提供500只种羊以上的种羊场建设,在肉羊主产区打造8个肉羊种源基地县,推广南江黄羊、简州大耳羊、川中黑山羊、川南黑山羊等优良品种,全省肉羊良种面达到90%。
二、推进设施设备转型升级
开展养殖设施设备转型升级行动,借鉴“余氏猪场”“正大猪场”等设计经验,支持生猪主产区龙头企业带动养殖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全环控、低耗能、环保型的高标准圈舍建设,每年新(改扩)建200个,配套自动供料、自动环控、自动饮水、自动消毒、废弃物处理利用、种养循环等基础设备设施,实现生猪生产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精细化,人均年饲养育肥猪提高到2000头。支持牛羊主产区建设一批配套饲喂设备、通风降温、秸秆加工与青贮、干粪发酵、储粪池和沼液处理及还田管网等设施设备完善的示范场。
三、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
以“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废污无害化、粪便资源化、监管常态化”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畜禽规模养殖标准化创建活动,支持龙头企业完善标准化体系,推广“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发展机制和“适度规模养殖场+粪污三化(无害化、资源化、商品化)+绿色种植园”协调发展的生产模式,推动猪牛羊主产区开展标准化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年出栏生猪500头、肉牛50头、肉羊300只以上的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养殖户年均纯收入10万元以上,每年建设100个部省级标准化示范场。健全规模养殖场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四、推进种养业循环绿色发展
在猪牛羊主产区开展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养殖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现代种植业发展规划相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消纳能力和种植业对沼液、有机肥的需求相匹配,优化种养业区域布局,促进种养业结构“双调整”、效益“双提升”。牛羊主产区开展粮改饲、“秸秆换肉奶”和“秸秆换肥料”试点,发展饲用玉米、人工种草,建立粮饲兼顾的新型农牧业结构。支持猪牛羊主产区规模养殖场推广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和商品化生产技术,在有条件的养殖集中区建设有机肥收集处理加工厂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构建生态、清洁、循环的绿色养殖方式。每年建设100个种养循环示范场,20个粮改饲示范区。到2020年,创建10个国家级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
五、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广畜禽寄养托管等利益兜底的企业带动、合作社组织、养殖农户参与的发展机制模式,由企业统一供种、供料、防疫、生产管理技术、回收加工、营销品牌,推动产业由做大做多转向做精做细做优,推动全产业链联动协调发展,降低养殖成本,提升产业综合效益,保障养殖农户持续稳定增收致富。支持猪牛羊龙头企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和优质特色规模养殖场参与农博会、世博会,建设特色畜产品市场专销区,开展农超对接、订单直销、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多种形式营销,发展特色餐饮产业,将畜牧文化融入休闲农业,提高附加值和知名度。到2020年,龙头企业辐射带动生猪出栏量1000万头以上,培育壮大川藏黑猪、蜀宣花牛、南江黄羊等猪牛羊产品知名品牌5个以上。
附件5
茶产业行动方案
到2020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500万亩,产量32万吨,机采率达50%以上、提高30个百分点,机制率提高5个百分点,名优茶率提高10个百分点,重点打造“天府龙芽”省级区域大品牌,实现综合产值1000亿元。
一、引导茶产品结构调整
一是坚持以名优绿茶为主,加强供给侧产品结构性调整,大力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大宗绿茶、工夫红茶、茉莉花茶和藏茶。二是在巩固提升春季名优茶传统优势的基础上,鼓励企业生产夏秋茶,发展出口茶,增加单位面积产出,提高市场占有率。三是积极引导和支持主产区新建和引进茶叶深加工企业,应用现代加工、生物工程等技术,发展速溶茶、茶食品、茶饮料、茶用品、茶药品、茶化工产品、茶保健品、茶日化用品等多元化精深加工产品生产,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综合利用率。四是支持发展茶器、茶具、茶包装等相关产业。
二、推进茶产区景区化建设
一是茶主产区充分利用茶史古迹和生态优势,融合旅游和茶文化元素,制定茶文化旅游和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茶主产区与当地自然文化景观有机结合,推进茶叶基地景区化建设,打造茶马古道等茶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充分利用背靠中心城区优势,发展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家庭茶庄、休闲农庄、农家乐100家,开展茶事体验、休闲观光等项目。三是深度挖掘文化,加强古茶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茶文化保护,在博物馆等主要窗口开辟“川茶文化专区”。利用峨眉山、蒙顶山、青城山等有茶史古迹的名山,开展以“禅茶”“道茶”等为主题的茶文化旅游线路打造,吸引茶文化游客。
三、加快标准化基地建设
一是各重点茶区、重点县按照规模化、良种化、标准化、安全化原则新建和改造茶叶基地,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在雅安、宜宾、乐山等地集中建成20个20万亩以上的茶叶基地强县,通过新建和改造建成标准化机采茶叶基地200万亩。二是加快茶树新品种选育和良繁基地、良种茶园建设,加大机采鲜叶技术示范与推广,提高统防统治、培肥土壤等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应用,推行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为品牌企业提供优质、安全、丰富的原料,建设安全高效基地450万亩。三是按照《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茶叶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要求,加大对茶鲜叶、毛茶、成品茶的抽检力度,严惩不规范茶企。鼓励茶企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积极开展“三品”认证,力争扩大出口。
四、加强茶产业品牌建设
一是按照“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支持、专业运作”原则,组织企业实施“天府龙芽+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并由川茶品牌促进会实施统一宣传、打造,提高“天府龙芽”川茶区域大品牌知名度。在重点产区,依托地域特点打造地方特色品牌。鼓励重点企业打造自主品牌,形成多层级品牌体系,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四川名牌产品。二是制定“天府龙芽”公共区域品牌的生产、加工、质量标准和包装标识。开展区域品牌的运营维护、文化创意、商标保护和质量安全监督等工作,加强行业自律和品牌应用监督管理。三是继续举办高水平的中国(四川)国际茶博会,打造和巩固四川茶业会展品牌。组织川茶企业参加西博会、“川货全国行”、“万企出国门”、香港茶博会、莫斯科食品展等系列茶事活动,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宣传川茶品牌,拓展国际国内市场。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茶产品评比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活动,扩大茶企影响力。四是推进与相关科研院校的合作,为川茶品牌的建设注入智库支撑。
五、培育茶产业经营主体
一是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一批经营水平好、经济效益高、在全国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50家。重点培育川茶集团、竹叶青等大型川茶企业集团。二是加大对中小型茶企、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培育力度,创新经营机制和模式,建立紧密利益共同体,提升产业经营水平。发挥茶叶专业合作社作用,以专业化育苗、农业机械、统防统治等技术为依托,为茶农统一开展机采机剪、农资配送、统防统治、科技培训等社会化服务。三是鼓励品牌企业整合资源和市场,组建产销联盟或产销集团,推动全省茶叶生产由分散到集中转变,向优势区域、优势品牌、重点龙头企业聚集,茶叶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卖原料向品牌销售、由单一经营茶产品向经营茶系列产品转变,形成资源集中、生产集群、营销集约的发展格局。
六、强化产业支撑能力建设
一是各主产区加快完善生产、加工等园区基础设施、服务平台等建设,制定优惠的土地、税收等政策,吸引茶叶加工企业和茶包装、茶器具、物流等关联产业的企业入驻发展,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二是加快新技术、新设备等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充分利用技改等项目,推动企业实施加工环境、设备和工艺改造,不断改善加工环境,提升加工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名优茶比重达到68%,增长10个百分点。三是支持川农大等院校和茶叶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对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和文化等环节人才的培养,发挥基层技术骨干作用,强化科技支撑和人才培养,推动川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四是加快完善川茶集团科技园区、茶马古道等市场综合体项目建设,完善信息发布、检验检测、电子商务、物流等服务功能。加快产地茶叶交易市场新(改扩)建,完善配套设施设备,规范市场秩序。
附件6
渔业行动方案
到2020年,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5万公顷,水产品总产量180万吨,水产业总产值560亿元,农民人均水产业收入840元。
一、加快转变生产方式
一是加大池塘标准化改造,配套现代设施设备,大力推广池塘综合高产养殖技术,适时调整养殖品种结构,以提高单产和养殖效益,为水产品市场有效供应发挥主力军作用。二是大力实施粮经复合稻田养鱼。推广生态高效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提高稻米质量安全,增加优质生态水产品供给,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粮渔双赢”。三是加快大水面渔业开发,充分利用大水面水质好、病害少特点,生产优质水产品。年均新增池塘标准化改造2万亩、粮经复合稻田养鱼10万亩、大水面生态养殖10万亩。
二、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
依托水域资源优势,紧密结合产村相融,宜渔则渔,引导农户依法采取多种方式流转承包地,集中成片建设规模化养殖基地。围绕水产标准化产业基地建设,搞好特色优势水产品区域布局,形成特色和优势,推进现代水产业规模发展。大力发展“一县一品”“一村一品”,推进省、市、县各级水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坚持建一片成一片,一片一片突破,最终形成片片相连、成片推进的规模化产业格局,带动区域水产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充分利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成果,促进水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优势水产品产业带、集中发展区为依托,推进水产品产地加工和精深加工,培育水产品加工领域“排头兵”企业。积极开展产品地理标志申请和保护,加强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实施品牌战略。引导企业以品牌为纽带,争创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带动和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创新发展“互联网+现代渔业”,加快发展水产电子商务,推进农超对接、订单直销、连锁配送、技术指导等服务业发展。挖掘“渔文化”,大力发展观赏、垂钓、餐饮、渔事体验、科普教育等多种休闲业态,引导带动钓具、水族器材等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到2020年,培育壮大3—5家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创建3个中国驰名商标、5个省级著名商标,创建10家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四、完善支撑保障体系
强化现代渔业科技支撑作用,抓好技术攻关,建立产、学、研、推、商一体化运行机制。加强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服务队伍建设,保障水产公益性服务事业的正常有序开展,加快公益性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服务效能。开展水生动物病害测报及预测预报,做好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和科学用药指导,开展水生动物苗种检疫。提升现代渔业信息化建设,推进“互联网+水产”建设,广泛应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成果,提升养殖和经营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