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神偷”:气象局测不准天气吗?随时在手机上看到第二天有雨。到了第二天又显示不下雨了。又没得雨下,还是大太阳,能不能测后预报的精准一点?还是手机软件看天气预报要分时段?如何获取更可靠、时效性更强的天气预报信息?
宣传科普中心主任 赵清扬:
公众可能获取天气信息的方式大多是依靠天气APP,但是现在因为极端天气的多发频发,尤其是汛期期间天气的复杂性,我们建议仅作为辅助,还是以官方及时更新的天气信息为主。
一提到天气预报立马反应的就是它不准!正如20年前人们认为"火车太慢",但如今中国高铁已让"千里江陵一日还"成为常态,天气预报技术的进步同样远超公众传统认知。
目前,我国的暴雨预报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欧洲、美国处于第一方阵,我们四川地形地貌特别复杂,气候多变,预报难度很大,中央气象台对四川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近年来,通过我们四川气象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我们预报本地暴雨的准确率已明显优于中央气象台的预报水平,但预报的不确定性是始终存在的。
就拿成都来打比方,根据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它可能会对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受高原低值系统影响的降水成都西部沿山一带的区县降雨概率就会更大,如果受路径偏东的北方冷空气配合暖湿气流引发降水或者夏季来自东边的台风外围水汽影响所导致的降水,那成都东部的降水概率肯定就会更大,这个可以理解为空间上的降雨概率,还有系统抵达时间以及系统与系统产生交互比如冷空气和暖湿气流的冷暖碰撞等各种系统之间触发机制的时间也不同导致时间上的概率也会出现变化,这种时空精细化的概率预报,恰恰体现了技术的进步——它不再是笼统的"全市有雨",“今天要下雨”,而是能精确到"成都西部沿山区县午后可能有短时阵雨,成都主城区今天白天以“多云为主”的程度。因此预报永远是基于现有数据的最优解,而非绝对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