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川东北经济区发展规划(2014—2020年)

  • 2014年07月14日 10时53分
  •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 【字体:
  • 川东北经济区发展规划

    (2014—2020年)

    前言

      川东北经济区地处川渝陕甘四省(市)结合部、成渝经济区腹地,地理区位独特,自然资源丰富,人口较为密集,历史文化悠久。同时,该区域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是我省集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远山区为一体的欠发达区域。为加快川东北经济区发展,培育我省新兴经济增长极,根据省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特制定本规划。规划范围包括广元、南充、广安、达州和巴中5市34个县(市、区),幅员面积6.4万平方公里。规划期2014—2020年。本规划是指导川东北经济区发展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资源禀赋较为独特。拥有较丰富的农业、旅游、生物和矿产资源。天然气储量十分丰富,是我省新的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已探明可开发利用矿产200余种。嘉陵江、渠江水系发达,秦巴山区生物资源丰富,绿色产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三国历史文化景观、巴人文化遗址、“红色文化”遗迹和自然生态景观等旅游资源富集,景区(点)众多。

      交通体系较为完整。宝成、襄渝、兰渝、达成等多条铁路干线和沪蓉、包茂、兰海等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融通,是我省东、北向出川的重要门户和交通节点。随着支线机场和出川通道、区域内城际快速通道加快建设,将极大地改善区位条件,缩短与周边地区的距离,是连接西南与西北,沟通西部与中部地区的重要纽带。

      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农业生产条件较好,是我省重要的农产品主产区。以食品饮料、丝麻纺织和中药材加工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逐步形成。以汽车摩托车配件加工为代表的机械加工业快速发展,以天然气、盐卤、煤炭为代表

    [##page##]

    的化工业和建材业产业链日趋完善。红色旅游、生态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的后发优势明显。

      人力资源较为丰富。2013年末常住人口2091.6万人,占全省的25.8%,人口密度327人/平方公里,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96倍,是全省重要的人力资源富集区。常年劳务输出数百万人,具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良好条件。大量农村人口转移,也为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 重大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发展和我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下,川东北经济区面临着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支持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大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力度,扶持川陕苏区振兴发展,为经济区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国家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经济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开放平台建设等方面创造了有利条件;东部沿海和成渝发达地区产业加速升级,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有助于经济区利用后发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发展要素,壮大产业规模,加快发展步伐;我省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将川东北经济区打造为全省新兴增长极,为经济区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第三节 主要挑战

      川东北经济区尚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与全省发展还有较大差距;产业整体层次和集聚度较低,同构化问题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较弱;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薄弱,支撑能力亟待加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扶贫解困任务繁重;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集约利用程度低,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艰巨,大部分区域属于国家限制开发区,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受到较强约束;城市间同质竞争明显、分工协作程度不高,区域合作机制不健全,一体化发展水平较低,制约了整体竞争力提升。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按照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和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以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开放合作为动力,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发展条件;着力提高资源开发水平,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着力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体制更加完善、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全面推动川东北经济区跨越式发展,建成全省多点多极发展的新兴增长极。

    第二节 基本原则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紧紧抓住发展机遇,把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作为主要途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尽快缩小与全省经济发展的差距。

      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统筹推进区域资源要素配置、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力布局,加强公共服务、扶贫攻坚和生态建设,突破发展“瓶颈”,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优势互补,联动发展。依托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强化区域内产业分工协作,引导产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促进产业集聚和合理布局,强化产业互动,形成分工明确、协作配套的产业体系。

      优化结构,绿色发展。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合理开发特色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体系,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围绕扩大对外开放和

    [##page##]

    深化区域合作,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开放合作平台建设,大力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以改革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第三节 发展定位

      根据区域发展基础、比较优势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立足川东北经济区在全省、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战略地位和主体功能分工,将川东北经济区打造成川渝陕甘结合部的区域经济中心,建设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化工基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文化旅游区和川陕苏区振兴发展示范区。

      川渝陕甘结合部的区域经济中心。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和巨大潜力,全面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城市群建设,提高开放合作水平,增强要素集聚和扩散能力,建设连接西部与中部的重要经济走廊和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门户,打造川渝陕甘结合部的区域经济中心。

      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化工基地。充分发挥天然气资源优势,抓住建设国家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机遇,积极探索天然气资源开发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促进天然气资源就地加工转化,延长天然气化工产业链,做强石油化工产业链,建设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化工基地。

      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发挥自然条件和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以生态、绿色、有机等为特色,以产业化经营为主攻方向,积极推进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区域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

      生态文化旅游区。发挥区域旅游资源特色优势,以历史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和生态观光旅游为重点,加强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强化旅游营销,提升旅游品牌,改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一体化发展,建成全国一流的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

      川陕苏区振兴发展示范区。大力弘扬革命老区精神,实施差别化政策支持,着力解决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最紧迫、最突出的问题,加强优势资源开发和特色产业发展,大力推进秦巴山区扶贫攻坚工程,全面增强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走出一条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的新路子。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整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2013年基础上翻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600元;城镇化加快推进,城镇化率力争达到50%;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基础设施有效改善,发展条件进一步优化;生态功能显著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高;城乡居民享受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实现“摘帽”,全部扶贫对象基本脱贫。

    第三章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构建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兴增长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第一节 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page##]



      加快北向和东向进出川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加强与周边省(市)对接,畅通对外联系,完善区域内部交通网络建设,提升交通枢纽功能,构建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各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铁路。突出进出川铁路大通道建设,重点加快川渝、川陕、川甘之间的铁路快速通道建设,进一步改善与华中、华东、西北、华北的联系,形成连接长三角地区、环渤海湾、欧亚大陆桥的铁路通道。进一步完善区域内铁路网布局,提升南充、达州、广元、广安省内区域性次级铁路枢纽功能,加快巴中北向出川铁路枢纽建设,实现川东北城市群与成都城市群、川南城市群,以及川东北城市群各城市间的有效衔接,实现客货流的合理连接和方便交流。

      公路。加快南大梁、巴陕、巴广渝等高速公路建设,形成便捷进出川高速公路通道。推进与省内其他城市群及城市群内部高速公路建设,加快遂宁至广安、遂宁至西充等高速公路建设。开工建设绵阳至西充、巴中至万源、营山至达州高速公路,加快绵阳至巴中、南充至泸州、广元至平武、阆中至仪陇至营山、广安城市过境公路、达州绕城、广安至平昌至通江(川陕界)、资阳至潼南至广安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积极推进中心城市与主要城镇的快速通道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小城市及城镇间公路网络。加快国省道干线公路升级改造,提升县乡道路等级,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通畅水平。

      水运。发挥嘉陵江、渠江作为经济区内河航运主航道的作用,全面加强嘉陵江、渠江航道建设,进一步提升航道等级,畅通与长江黄金水道的联系。按照功能分工、统筹发展的要求,推进广安港、南充港和广元港专业化码头建设。

      航空。完成南充高坪机场扩建,加快达州河市机场迁建和巴中、阆中机场建设。规划研究广安、达州等通用机场建设,适时启动。

      交通枢纽。加强铁路枢纽车站升级改造、公路客货运场站和水运码头建设,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连接设施建设,促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高效衔接,大力发展铁路、公路、航空、水路联运。

      专栏2:交通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铁路:加快西安至成都客专、兰渝铁路、巴达铁路等项目建设;适时启动广巴铁路扩能改造、达州至大竹至邻水至重庆城际铁路等项目;规划建设南充至巴中至汉中铁路等项目;规划研究南充至广安至邻水城际铁路、达州至巴中

    [##page##]

    至广元城际铁路、达州至万州城际铁路、广安高兴至重庆洛碛铁路等项目。

      公路:南大梁、巴陕、巴广渝、遂广、遂宁至西充、资阳至潼南至广安、绵阳至巴中至万源、绵阳至西充、阆中至仪陇至营山、营山至达州、广安城市过境、南充至泸州、广元至平武、广安至平昌至通江(川陕界)等高速公路;国道108线瓷窑铺至沙溪坝、国道212线宝轮至卫子、广元过境高速公路龙潭互通连接线、前锋货运站至枣山操场坝、广安广兴至华蓥阳和、岳池九龙至华蓥阳和、邻水城北至重庆界、达川至渠县、省道202线开江至重庆梁平,光雾山至诺水河等快速通道。

      水运:南充港都京作业区、南充港河西作业区、广安港新东门作业区、广元港红岩作业区、广元港张家坝作业区、嘉陵江川境段航运配套工程、渠江风洞子航电枢纽、渠江达州—广安段航运配套工程、广安渠江航运建设工程。

      航空:南充高坪机场扩建,达州河市机场迁建,新建巴中机场,续建阆中机场。

    第二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大中小微并举、防洪抗旱并重的原则,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构建供水保障体系和防洪减灾体系,满足城乡居民生活和经济建设对水资源的需求。

      水资源配置工程。加强重点水源工程和灌区工程建设,增强供水保障能力。尽快建成武引二期灌区、升钟灌区二期、红鱼洞水库、白岩滩水库、曲河水库等在建工程,开工土溪口、黄石盘、龙滩、猫儿沟、向阳桥、金鸡沟、油房沟等大中型水利工程,开展亭子口灌区一期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开工建设一批小型水库,着力抓好“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大力开展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发挥已建成工程效益,促进水资源节约利用。

      防洪治理工程。以城市防洪排涝为重点,加强渠江、嘉陵江流域防洪减灾工作的统筹协调,着力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加强沿江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县级以上城市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加强城镇排水防洪设施建设,逐步推进两污分流设施改造。加大防洪控制性水库和河道治理力度,加快山洪灾害综合防御体系建设,积极实施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继续实施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及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加强水文、气象、国土资源等部门信息共享和平台整合,制定完善防洪预案,提高洪涝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调度能力。

      专栏3:水利基础设施重大项目

      大型水库及灌区工程:亭子口水利枢纽、武引二期灌区工程、升钟灌区二期工程、土溪口水库、固军水库、红鱼洞水库、黄石盘水库、江家口水库、青峪口水库、高桥水库、宝明灌区。

      中型水库工程:乐园水库、曲河水库、双峡湖水库、雷家河水库、渔洞河水库、大寨水库、解元水库、九龙潭水库、油房沟水库、金鸡沟水库、龙滩子水库、双叉河水库、猫儿沟水库、回龙寺水库、龙滩水库、向阳桥水库、白岩滩水库、刘家拱桥水库、寨子河水库、石峡子水库、土地滩水库、李家梁水库、白兔水库、双河口水库、双桥水库、天星桥水库、湾潭河水库。

      防洪工程:嘉陵江防洪工程(朝天区、利州区、昭化区、苍溪县、顺庆区、高坪区、嘉陵区、阆中市、南部县、仪陇县、蓬安县、武胜县、旺苍县),巴河防洪工程(南江县、巴州区、通江县、平昌县、恩阳区),州河防洪工程(万源市、宣汉县、通川区、达川区),渠江防洪工程(渠县、岳池县、华蓥市、广安区、前锋区)。

    第三节 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强能源保障能力建设,优化能源结构,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基地。

      能源设施建设。加快普光、罗家寨、龙岗、元坝、通南巴等气田建设,加快建设达州燃气电厂工程。推进水能、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强民用天然气管道和设施建设,促进居民用能结构转变。

      能源通道建设。推进油气管道建设,完善天然气管网,提高天然气输送能力。加强城镇燃气设施、管网及专用储气设施建设改造,提高用气保障能力。加快城乡电网联网,加强输电线路

    [##page##]

    和变电站建设,完善覆盖经济区的输配电体系,提高输变电能力和供电质量。

      专栏4:能源建设重大项目

      电力:巴中—达州、巴中—苍溪亭子口、巴中—广元、宣汉—达州、南充、达州—黄岩Ⅱ回等500千伏输电线路;达州宣汉500千伏变电站200千伏配套工程;巴中—通江—南江—巴中、南充、南部、西充、阆中、顺庆、邻水、岳池、武胜、宣汉北、达州汇北、大竹等220千伏输电线路;华能南充路口电厂、大唐广元路口电厂、广元2×30万千瓦低热值煤坑口电厂、达州燃气电厂、巴中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电。

      天然气:西龛山配气站;仪陇—巴中、元坝气田至广元天然气工业园、花巴线小桥阀室—南充化工园区、元坝气田首站—南充化工园区、广安北内环肖溪站—新桥化工园区、北外环(蒲家阀室)至达州经开区等输气管道;嘉陵区工业园区、都京工业园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南充城市储气调峰项目;元坝气田、宣汉、万源罗文、苍溪县中石油九龙山—龙岗西天然气净化厂及配套设施。

      煤炭: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华蓥山煤业股份有限公司龙门峡南煤矿、华蓥市富泰洗选煤业有限公司煤炭洗选、邻水小庄子煤矿扩能、渠县龙门峡北矿、开江县长岭煤矿、大竹县城门洞煤矿、宣汉县黄金铁山坡煤矿。

      新能源:南充航空煤油;广安、广元、南部等垃圾焚烧发电;通江、南江、万源市、宣汉、广元望江坪、广元凉风泉、旺苍、朝天区等风电场;通江、朝天等生物质发电。

    第四节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三网融合”,积极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实施“行政村通宽带”工程,将农村地区宽带纳入电信普遍服务范围,推动宽带信息网络演进升级。加快推动区域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建立区域性电子政务协同与信息交换平台、园区信息平台、综合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推进信息服务平台共建共享,统筹实施区域通信枢纽重大基础工程建设。积极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加快“智慧城市”和“智能小区”建设。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应急通信体系,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第四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特色优势资源深度开发和加工转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具有鲜明区域特色、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天然气产业。加大地质勘探力度,及时寻找一批优质圈闭,加快重点气田开发,进一步提高天然气储量和生产能力。优先保障居民燃气需求,促进有条件的建制镇和农村聚居点普及使用天然气。加快完善CNG、LNG加气站网络,满足天然气汽车发展需要。积极增加建材、石化、冶金、电子等工业燃料用气,支持天然气调峰发电项目建设。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基础和市场需求,充分考虑资源价格因素,通过规模化经营、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天然气就地加工转化水平。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支持现有天然气化工企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重点构建天然气制烯烃产业链、天然气制芳烃产业链,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突出错位发展,进一步优化天然气产业布局,打造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天然气化工产业集群,建成全国重要的集勘探开发、综合利用、精深加工于一体的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

      石油化工产业。按照全省石化产业发展规划定位和目标,积极承接培育发展石化下游产业,构建以南充为主体的石油化工产业。加快石化工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以苯、甲苯、二甲苯等石化产品为基础,加快形成以化纤和工程塑料为重点的石化新材料产业链,进一步促进纺织、汽车零部件、电子和机械制造等行业的调整升级。

      特色农产品及加工业。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依托区域内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西部有机食品基地的辐

    [##page##]

    射带动,优化生产结构,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扶持和培育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等,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一批粮油、畜禽、茶叶、水产、丝麻、果蔬、中药材、林竹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打造一批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集聚集约发展,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品,构建种养加、产供销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成成渝经济区重要的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专栏5:优势特色农产品发展重点

      粮油:突出抓好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扩大粮油作物生产规模,积极发展玉米、薯类食品加工业,扩大精炼油产量,促进以食品饮料为主的酿造业发展。

      畜牧: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稳定生猪生产,大力发展牛羊和小家禽畜生产,培育一批畜禽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丝麻:发挥蚕丝、苎麻等天然纤维资源丰富的优势,以生丝和苎麻加工为基础,加快生产工艺升级改造,做大茧丝绸、苎麻、棉麻、化纤混纺交织四大产业链,提升中国绸都、苎麻之乡产业竞争力。

      果蔬:以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和反季节为重点,大力发展食用菌以及优质梨、猕猴桃、柑橘、香桃等特色水果生产,推进生产、保鲜、储运、加工一体化经营。

      茶叶:大力发展以优质富硒茶为主的茶叶产业,提高标准化种植水平,推进茶叶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中药材:重点推进五倍子、金银花、川明参、柴胡、天麻、杜仲、厚朴、黄柏、虎杖、佛首、药栀子等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及加工,突破提取、分离、纯化等关键技术,提高中药提取物的标准化水平。

      林产品:突出林业特色,积极发展以桢楠、香樟、香椿、桤木、杨树、椿树为重点的木质原料林,核桃、油橄榄、笋竹、木耳为重点的特色林产品,提高林产品品质和加工能力。

      水产:以多种模式稻田和池塘健康养殖、水库生态养殖为主,重点发展当地优势特色品种。

      生态文化旅游业。着力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大力开发山地户外旅游、生态观光旅游、巴人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特色乡村旅游、康养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等多元化、复合型旅游产品,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推出一批旅游精品线路,构建1条区域旅游大环线、2大区域旅游产业带和6条区域旅游精品线路。实施旅游精品发展战略,强化旅游重大项目建设,打造10大精品旅游区,争创2个国家5A旅游景区和30个国家4A旅游景区,提升旅游综合竞争力。加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申报国家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搞好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工作。强化旅游小城镇和智慧旅游建设。联合开展旅游营销活动,整体塑造川东北旅游品牌。实施美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充分发挥旅游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建设全国一流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国家旅游扶贫示范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贫困农民脱贫致富。

      专栏6: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布局

      1条区域旅游大环线:成都—广元—汉中—巴中(万源)—达州—广安—南充—成都。

      2大区域旅游产业带:大巴山南麓乡村旅游带、嘉陵江流域旅游产业带。

      6条区域旅游精品线:大巴山地乡村精品游线、大巴山水生态精品游线、三国文化精品游线、红色文化精品游线、嘉陵江文化精品游线、古城镇主题游线。

      10大精品旅游区:光雾山-诺水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中国大巴山红色文化旅游区、剑昭古道国际精品旅游区、唐家河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阆中古城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垂钓城”升钟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小平故里国际精品旅游区、华蓥山国际山地运动度假旅游区、大巴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巴人故里国际精品旅游区。

    [##page##]

    第二节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积极应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技术装备更新、生产工艺优化和产品升级换代。

      机械制造。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工艺和设备,大力提升和发展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及基础材料,促进产品提档升级。发展矿山、农用、轻工机械及高端模具等配套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重点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

      轻纺服装。依托产业基础优势,坚持自主创新,加快生产工艺升级改造,进一步优化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引进和培育家纺、服装、制鞋等劳动力密集产业,促进产业集群加快形成。

      冶金建材。加快冶金企业整合重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升级。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推进资源型产业高技术化、集聚化、生态化发展,抓好石材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积极发展秸秆、竹、林木为原料的非金属建材产品,推广高炉矿渣和粉煤灰超细粉磨等利废建材生产,加快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建设川渝陕甘结合部重要的建材基地。

      煤焦化工。在科学发展油气化工的同时,适度布局建设川东北供煤区煤化工示范项目。推行煤炭资源分类使用和优化配置政策,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

    第三节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积极参与成都和重庆经济区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以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快特色产业园区等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建设,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汽摩产业。依托成渝两地汽车、摩托车产业,以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扩大生产规模、提升配套能力、提高零部件工艺水平为重点,加快培育汽摩产业配套集群,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汽车,形成相对完备的整车、发动机和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体系,建成成渝经济区汽摩配套生产基地。

      医药产业。加强和成渝等地医药企业合作,优化产品结构,推进医药行业加快发展。积极推进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化、产品品牌化,建成重要的生物医药生产加工基地。依托优势企业加强优质原料药和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突出深度开发和精深加工产业链发展。进一步扩大医疗器械产业规模,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成都、绵阳的电子信息产业和经济区内骨干企业,加快军民融合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元器件、机电一体化、高性能电池组件等优势产品。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承接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技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四节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以打造川渝陕甘结合部区域物流、商贸和金融中心为重点,着力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和质量。

      物流业。立足内引外联的区位优势,依托重要交通通道,布局建设一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形成贯通西北、西南、华东地区,连接环渤海、长三角经济区和新亚欧大陆桥重要的中转基地。打造达州—南充物流增长极,培育广元、巴中、广安区域性物流中心,重点发展粮食、农产品、油气化工、建材、煤炭、商贸等物流。加快资源整合,培育一批技术水平先进、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推进物流智能化和标准化,壮大电商物流、低碳绿色物流,发展保税、口岸物流,提升物流现代化、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增开货运班列,推广集装箱及甩挂运输,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

      专栏7:物流业发展定位

      达州:以天然气和硫磷化工、钢铁、农产品、城乡配送等物流为重点,构建川渝陕鄂区域综合型物流中心、全国二级物流园区节点城市。加快建设达州秦巴物流园区等项目。

      南充:以农产品、化工、新型建材、丝绸、城乡配送等物流为重点,构建川东北物流枢纽和成渝经济区北部商贸物流中心。加快建设南充现代物流园区等项目。

      广元:以天然气、农产品、电子产品、煤炭、

    [##page##]

    商贸等物流为重点,构建川陕甘物资集散地和商贸物流节点。加快建设广元现代物流园区、中国七盘关公路物流港、川渝煤炭物流园等项目。

      广安:以煤炭、轻纺、农产品、汽摩配件、化工、医药等物流为重点,构建川渝合作物流示范基地。加快建设枣山物流园区、前锋商贸物流园区、岳池九红物流园区、武胜万善物流园区、华蓥高兴大型储运煤和建材集散基地等项目。

      巴中:以农产品、建材、商贸等物流为重点,构建辐射川陕毗邻区域交通运输型物流节点。加快建设盘兴现代物流园区等项目。

      商贸业。积极推动各类商贸中心和专业市场建设,大力发展批发贸易和集散贸易,建设达州、广元省际商贸中心和南充、广安、巴中区域商贸中心。加快推进商贸升级,推动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支持大中型流通企业延伸连锁网点到农村,满足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推动流通业品牌建设,打造一批特色商业街区,培育一批国家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著名商标、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名牌产品,推进中华老字号、四川老字号创新发展。

      金融业。大力引进和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引导民间资本有序进入金融领域。组建地方金融控股集团和市级金融法人机构,支持融资租赁公司、担保公司、财务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推进县级联社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有序发展社区银行、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加快发展债务融资、股权融资。积极发展灾害保险业务,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和机制,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不断创新金融业务和品种,推进多元化、多层次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增强川东北金融业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努力构建川渝陕甘结合部金融中心。

      其他服务业。深化专业化分工,创新服务产品和模式,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服务业,规范发展科技服务、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融资担保、资产评估、信用评估等商务服务业。促进会展服务业发展。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公共服务、社区服务、家庭服务和健康养老服务等民生性服务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第五节 不断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投入机制,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助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积极引导各类资金向科技领域投入,构建以政府、企业、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各类基金相结合的科技投入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研究机构,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围绕优势资源、重点产业及共性技术开展科技攻关,开发和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依托西南石油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川北医学院等高等院校,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科技特色和产业基础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和技术检测中心,提升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构建技术创新资源共享平台、技术创新联合攻关平台和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完善和推广使用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壮大。

    第五章 统筹城乡发展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城镇与农村统筹发展。

    第一节 加快城市群培育

      完善城镇体系。加快现代城镇体系建设,基本建成川东北城市群。大力推进南充、达州特大城市和广元、广安、巴中大城市建设,依托百万人口大县培育发展一批中等城市,以特色化发展为主要方向加快建设一批小城市和重点镇,形成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重点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分工协作的基本要求,依托区域性中心城市、陆路交通干线和重要航道,形成以南充、达州为核心,沿江、沿线为发展带的“双核五带”城镇发展布局,构建城市群发展主骨架。

      专栏8:“双核五带”城镇空间格局

      南充、达州双核:进一步完善南充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公共资源的辐射支撑能力,发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提升开放合作水平,打造连接成都经济区和川东北经济区的桥头堡;进一步提升达州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强化城市产业支撑和辐射带动功能,形成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加快进出川通道建设,打造连接西北、中原和华中地区的开放门户。

      达广渝发展带:以达州、广安等城市为依托,以襄渝铁路和包茂高速公路为纽带,发挥毗邻重庆的优势,主动加强与重庆的产业配套,加快天然气等优势资源开发,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建成成渝经济区东北部重要的经济增长带。

      成南达发展带:以南充、达州等城市为依托,以达成铁路和成南、南大梁高速公路等为纽带,全面加强与成都经济区的经济交流和产业协作,积极承接成都经济区产业转移,着力打造区域物流商贸中心,成为成都经济区和川东北经济区的连接纽带。

      广巴达发展带:发挥广元、巴中、达州3个北向出川门户城市作用,以广巴达高速公路和达万铁路为纽带,全面加强与西北、华中地区的合作,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深入推进扶贫攻坚,引导人口合理布局,着力打造秦巴生态经济带。

      南巴汉发展带:以南充、巴中等城市为依托,加快南巴、巴汉高速公路和南巴汉铁路等北向出川通道建设,加强川东北与西北、中原的区域合作,构建川陕开放合作示范区及绿色经济走廊。

      嘉陵江、渠江流域发展带:依托嘉陵江、渠江和兰渝铁路、兰海高速等交通干线,全面推进川东北核心腹地开发,加快沿江城镇带和产业带建设,引导人口和产业集聚,强化嘉陵江、渠江航道整治和沿江快速通道建设,加强流域经济合作和生态经济带建设,带动川东北全域发展。

      培育壮大区域中心城市。强化城市功能定位与分工,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和转型发展。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统筹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产业集群,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产城互动发展局面,强化中心城市产业支撑能力;突出城市特色和发展品位,加强公共保障能力建设,增强城市人口和就业吸纳能力,提高城市辐射和带动能力。

      专栏9:中心城市功能定位

      广元市:川陕甘结合部的商贸物流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区域性能源供给中心,重要的交通物流节点和港口城市,有色金属、机械电子、建材、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四川北向开放门户城市,文化生态强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

      南充市: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轻纺服装、有机农产品加工、能源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重要交通节点和港口城市。

      广安市: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有色金属加工、汽车及汽摩零部件制造、轻纺服装、医药制造、特色农产品加工和供应基地、世界旅游目的地、红色旅游基地,川渝合作门户城市,重要的交通物流节点和港口城市。

      达州市:天然气和磷硫化工、冶金建材、钒钛合金、环保装备、清洁能源汽车、鞋服麻纺、生态农产品加工基地,人文生态旅游基地,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次级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节点城市,四川东向开放门户城市,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

      巴中市:清洁能源化工产业基地、知名红色生态旅游区、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川陕苏区振兴发展核心示范区、北向东向开放高地、秦巴山片区中心城市。

      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重点镇。突出各县城、重点镇的发展定位,优化人口经济集聚规模和产业布局,加快一批中小城市建设发展,完善城市群基础网络和城乡链接纽带。强化与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分工协作,积极引导重大产业配套项目和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向中小城市

    [##page##]

    (镇)集聚,提升商贸流通、休闲旅游等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力扶持县域民营经济发展。

      不断强化城镇综合功能建设。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文化、宜业宜居、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镇规划全过程,提高市镇规划建设水平,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不断提升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提高智能化水平,增强历史文化魅力,提升城市内在品质,加快建设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着力城市整体功能提升,优化城市行政、经济、文化、商贸和生态功能分区,统筹推进城市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支持具备条件的县(市)撤并建区融入主城发展,支持具备条件的县有序改市,开展扩权强镇改革试点,有序推进撤乡设镇和镇改街道办事处。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提升城市社会治理水平,实施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

    第二节 加强新农村建设

      加强新村聚居点建设。遵循自然规律和城乡空间差异化发展和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科学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镇、乡、村庄规划。按照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的要求,科学选址,合理引导,促进农村居民点适度规模化建设。注重新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城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的辐射带动作用,集中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幸福美丽新村。抓好聚居点规划设计,突出川东北地域、历史、文化等特色风貌,保护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传统村落、特色村寨和民居,建设巴山新居。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完善生产生活、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综合配套,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实施中低产田土改造,完善田间灌排渠系,建成一批高标准农田。加快乡镇和建制村沥青(水泥)路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标准适宜、设施完善、管养到位的农村公路网。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高农村供电能力和可靠性,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大力提高农村信息网络覆盖率,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因地制宜采取集中供水、分散供水和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的方式全面解决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问题,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开展村庄整治,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土壤环境整治,加快农村河道、水环境整治,严禁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结合农村沼气建设,带动农户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切实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健全以常住人口为目标人群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合理调整农村校点布局,照顾偏远地区就学需求。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巩固普九成果,积极支持中职涉农专业发展,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改善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全面实施农村基本药物制度。扩大广播影视在农村的有效覆盖,积极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应急广播村村响、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等文化工程,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尽快实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盖,加强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开展“1+6”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节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稳步推进“五个统筹”。统筹城乡规划,立足城乡全域,加快形成统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文化保护等综合规划体系。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配套完善新村聚居点和新农村综合体基础设施。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促进产业与城镇发展深度融合,扶持和促进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推进龙头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提高服务能力,扩大覆盖面。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改进城乡社会治理方式,加快城乡基层治理机制创新步伐。

      深入实施“五项改革”。加快推进户籍制度

    [##page##]

    改革,放开城市城镇落户限制,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有序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加快完善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实现区域内异地就医实时结算,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积极稳妥开展用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推进农村金融创新,推进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第六章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全面加快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切实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使改革发展成果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更公平惠及城乡居民。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增加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加快普及学前教育,规范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以上。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基本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职业高中在校生人数占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的一半左右。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着力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学科。加快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发展,把川东北建设成为我省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高水平、有特色的民办学校。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探索区域教师交流合作机制,逐步实现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的互联互通,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第二节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稳步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不断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加快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扩增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增加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依托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广元市中心医院和达州市中心医院,建设川东北区域医疗中心。加大支持力度,鼓励社会办医。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分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创建公共卫生合作机制,逐步实现区域公共卫生资源共享。加强医疗服务合作,构建医疗资源共享平台,提高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一体化进程,探索建立医师多地点执业注册和医疗服务管理信息互通机制,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合作机制。

    第三节 促进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

      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着力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推行非全日制就业、季节性就业、自主创业等弹性大、灵活性强、多样化的就业模式。加强公共就业和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强化劳务输出和职业技术培训,完善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优惠政策,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制度为重点,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间的衔接机制,逐步实现社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提高异地就医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完善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加强社会福利机构和农村敬老院建设,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积极开展慈善捐赠、群众互助等活动。

    第四节 全面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加强文化事业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布局合理、运转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扎实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为主体的系列创建活动。深入挖掘川东北地区

    [##page##]

    文化资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引进一批知名文化企业,培育一批本土文化骨干企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加体育事业投入,加快完善中心城市、县城镇体育设施,加强社区、青少年体育活动设施、农村基层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促进体育设施向全民开放,提升体育事业服务能力和覆盖范围。积极发展体育休闲产业,开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和品牌。

    第七章 深入推进扶贫开发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突出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相互协调、共同促进,改善贫困地区发展条件,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第一节 突出扶贫开发重点

      深入实施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大力推进“五大扶贫工程”,突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新村建设、能力提高、生态建设等重点,切实提升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鼓励和引导农民搬迁到城镇和工业园区从事二、三产业,并提供保障性住房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等支持。加大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促进扶贫对象稳定就业。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积极推进生态移民。

    第二节 创新扶贫开发机制

      进一步完善“大扶贫”工作格局,发挥强农惠农政策和扶贫政策的综合效益。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加大扶贫资金投入,整合扶贫和相关涉农资金,集中解决突出贫困问题。深化“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加大对口定点扶贫力度,制定帮扶规划,落实帮扶责任、资金和措施。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创新社会扶贫参与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注重扶贫开发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实现扶贫与社会救助的有机结合。完善考核机制,增强扶贫开发工作实效。

    第三节 实施扶贫开发工程

      坚持以扶贫项目为平台,以深度贫困村为单元,继续做好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以工代赈、就业促进、生态建设等工作,实现贫困村向小康村、贫困户向小康户转变。有序实施一批扶贫开发项目,不断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贫困群众增收就业能力,加快实施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和“通达工程”,实现乡镇全部通油路或水泥路,村全部通公路。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和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和自然村通信信号基本覆盖。开展高寒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和水库淹没区综合扶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技能扶贫培训、劳务输出等劳务扶贫工程,提高贫困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第八章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加快推进秦巴山区和嘉陵江流域生态建设,划定生态红线,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一节 加强生态建设

      深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林地保护利用与管理,强化水源涵养林建设与保护,严格林地征占用监管,加强林政执法、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加强水资源科学规划和节约保护,严格控制流域和区域取用水总量,维持嘉陵江、渠江流域河流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恢复流域生物多样性,改善水生态环境,加强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建设重要的鱼类生态廊道,打通被阻断部分鱼类洄游通道。继续抓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推进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革命老区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及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适时启动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土保持项目。结合水源地保护、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

    第二节 强化污染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

    [##page##]

    污染,加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强减排管理,促进化工、造纸、印染、钢铁、水泥、规模化畜禽养殖等重点领域污染物减排。加强城市大气污染防治,严控工业废气排放,严格执行机动车排放标准,积极推广清洁能源汽车,加大城市烟尘、粉尘和细颗粒物治理力度。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工作,依法划定并保护各级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加快沿江乡镇生活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全面推动工业园区废水处理,探索建立枯水期重污染企业限产、停产制度。加强噪声防治和核辐射管理,开展危险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三化”行动。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农村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的综合治理,全面推广以沼气为主的农村清洁能源。加强环境监管、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做好重大环境风险源的动态监测与风险预警控制,加大环境保护执法监督力度,完善环境保护管理机制。

      专栏10:重点生态工程和环境治理工程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继续对森林实施常年有效管护,开展中幼龄林抚育和公益林建设。

      退耕还林工程。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继续在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严重的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通过植被恢复,基本农田和农村能源建设,草食畜牧业和后续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等措施,加强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

      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及湿地生态建设工程。建设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工程、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能力工程、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等。

      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体系建设工程。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与监测、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森林执法等5大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体系建设。

      水土保持工程。通过工程、生物、耕作等措施,加大中小河流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切实加强城乡饮用水源建设和保护。

      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加快建设城镇生活污水、污泥、垃圾处理处置设施,同步配套建设污水收集管网、垃圾收运设施。开展重点小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置设施建设。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治理工程。通过干湿分离,雨污分流,零排放养殖、修建沼气工程等措施,提高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污染治理水平。

      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工程。实施嘉陵江、渠江干流和部分重点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

      脱硫脱硝工程。新建燃煤机组全部配套建设脱硫、脱硝装置,对现有燃煤电厂脱硝改造。钢铁烧结设施完成脱硫改造、新型水泥干法企业完成脱硝改造。

      重金属污染治理及土壤修复工程。推进重金属排放企业清洁生产,开展受污染土壤、场地、水体等污染治理和对遗留污染物造成的场地土壤污染以及生态敏感区和热点地区土壤进行修复试点示范。

    第三节 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构建覆盖经济区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加强循环经济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推进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建筑垃圾等大宗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加强秸秆、废弃木材等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促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制度,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油气化工、气盐化工、有色金属等领域循环经济发展,建设国家循环经济改造试点示范园区。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初步建立分类回收、密闭运输、集中处理体系,推进餐厨废弃物等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支持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广应用循环经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和新设备。推进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城市建设,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第四节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page##]

      完善应急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对突发灾害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坚持综合治理、避让搬迁与生态移民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和次生灾害防治。建立健全灾害预警网络,逐步提高监测预警水平。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完善救灾物资储备设施。因势因地制宜,采取应急排危除险、避让搬迁、工程治理等措施,消除灾害体安全隐患。按流域进行泥石流沟的治理,减少入河入库泥沙和次生灾害。

      专栏11:重点循环经济工程和防灾减灾工程

      资源综合利用。实施粉煤灰、煤矸石、工业副产石膏、建筑垃圾等大宗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支持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培育一批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再制造产业化。充分挖掘和利用可再生资源,培育一批汽摩零部件、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农业机械、机床、办公用品等再制造示范企业。

      重大循环技术示范推广。开展垃圾焚烧发电、中水回用、生猪养殖及粪污综合利用等循环技术示范推广项目。

      综合防灾减灾工程。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地震烈度速报网、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工程。

      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加强重点山洪沟治理,全面完成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积极开展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地质灾害应急排危除险、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地质灾害易发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应急救援救助工程。加强市县应急救援队伍、应急避难场所、地震专业救援训练基地、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建设。

    第九章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大力推进对外开放,构建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拓展区域经济发展新空间。

    第一节 全面深化改革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深化行政机构改革,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加大行政审批事项下放力度。清理规范行政审批前置条件,禁止部门自行设定行政审批前置条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合理划分省与市、县事权范围,加强乡镇基本财力保障,增强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支持经济区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完善绩效考核和行政问责制度,探索建立经济区内干部交流制度。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建立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机制,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承担公共服务,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深化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构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商品、劳动力和资本市场,探索建立跨区域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配置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金融服务、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领域。深化提升扩权强县改革,进一步下放一批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优先支持百万人口大县加快改革发展。

      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全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确权颁证工作,启动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试点,探索建立农民宅基地自愿有偿规范退出机制,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的保障机制。探索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发展农村产权评估、抵押担保等中介服务,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以放活土地经

    [##page##]

    营权为重点,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专业合作、家庭农场、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鼓励政府购买服务。创新农村金融制度。

    第二节 扩大开放合作

      完善对外开放合作机制。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合作理念,不断优化川东北地区开放合作环境,加快提升交通、物流、政务和人力资源水平,积极推进产业、企业、城市、人才国际化,构筑横贯东西、联结南北的对外经济走廊,打造四川开放型经济新兴增长极。把对接成都、重庆作为扩大开放合作的主要方向,加快完善与成渝经济区产业分工协作配套和市场对接机制,共建产业园区,在主动服务成渝、配套成渝的过程中分享发展机遇、壮大自身实力。加快推进川渝合作示范区(广安片区)建设,加强与重庆、成都产业的战略合作,依托产业合作园区,打造分工协作、衔接配套的制造业基地。积极推进东西共建、西西共建产业合作园区建设,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承接产业转移特色园区,积极承接成渝地区和国内外产业转移,提高承接产业转移层次,坚持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推动川东北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探索建立省内发达地区对经济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对口帮扶机制。紧紧抓住国家推动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发展契机,加强与周边省(市)在物流大通道建设、特色资源开发和秦巴集中连片地区扶贫开发等领域的合作。积极打造对外开放合作平台,优化投资环境,发挥比较优势,扩大招商引资,抓好投资促进工作,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开辟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开放合作渠道,增强投资吸引力。科学统筹各类开放载体建设,加快培育外向型产业示范园区,支持经济区建设综合物流保税园区,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持符合条件的产业园区升级为省级开发区。

      构建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统筹重大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探索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推进城市和城际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打通相邻县(市、区)“断头路”。优化区域油气管网布局,完善成品油网络和大型气田天然气输送管道网络,加强电网、天然气管网等跨区域联网工程建设,建设一体化能源网络体系。统筹实施区域通信枢纽重大基础工程、公共信息服务共享工程,构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公共安全、市政管理等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统筹嘉陵江、渠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及生态防洪建设,促进设施共建和资源共享。加强区域文化教育、医疗救助、就业与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区域公共服务资源对接共享。

    第十章 保障措施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规划组织实施,构建完善的规划实施支撑保障体系,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完成。

    第一节 加大政策支持

      财税政策。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力度,提升基层财政保障能力。积极化解地方债务。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大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业权使用费征收力度,支持经济区内相关地区参与跨地区经营总分机构所得税分享。

      投资政策。加大政府对交通、能源、水利、环保及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投资力度,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向的项目建设。中央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以下(含县)以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市级配套资金,保障省级财政配套资金。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

      土地政策。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推进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年限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低效利用土地、存量工业用地退出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公开市场交易试点;进一步深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等试点工作,创新挂钩试点体制机制,优化项目区设置,同时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农民宅基地

    [##page##]

    自愿有偿规范退出机制。

      产业政策。严格产业准入政策,探索推进负面清单管理,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鼓励优势资源开发,支持地方采取资源入股等形式参与优势资源开发,建设能源、资源就地加工转化利用项目。支持符合条件的工业企业直购电试点。支持资源开发权有偿使用试点,增加资源输出地区的资源型产品留存额度,提高资源就地转化利用率。

      金融政策。鼓励政策性银行在国家许可的业务范围内,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加大扶贫贴息贷款的投放力度和使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额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发行债券和上市企业再融资。争取成立川陕苏区振兴发展银行,鼓励发展地方金融和农村金融,促进地方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支持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小微型金融机构,探索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居民房屋产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抵押贷款。

    第二节 强化组织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省政府成立川东北经济区发展协调小组,加强对经济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指导推动区域发展规划实施,协调解决区域发展、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研究提出支持促进区域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统筹推动区域重大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五市人民政府是本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和工作主体,要建立川东北经济区市际联席会议制度,研究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工作,协商解决区域合作的具体事项。

      强化考核评估。围绕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重大项目、重点任务和措施,建立完善分类考核的绩效考核办法,推进绩效考核机制创新。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对规划实施情况开展评估工作,根据需要组织规划修编。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page##]

    [##page##]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十二五】川东北经济区发展规划(2014—2020年)

  • 2014年07月14日 10时53分
  •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 川东北经济区发展规划

    (2014—2020年)

    前言

      川东北经济区地处川渝陕甘四省(市)结合部、成渝经济区腹地,地理区位独特,自然资源丰富,人口较为密集,历史文化悠久。同时,该区域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是我省集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远山区为一体的欠发达区域。为加快川东北经济区发展,培育我省新兴经济增长极,根据省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特制定本规划。规划范围包括广元、南充、广安、达州和巴中5市34个县(市、区),幅员面积6.4万平方公里。规划期2014—2020年。本规划是指导川东北经济区发展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资源禀赋较为独特。拥有较丰富的农业、旅游、生物和矿产资源。天然气储量十分丰富,是我省新的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已探明可开发利用矿产200余种。嘉陵江、渠江水系发达,秦巴山区生物资源丰富,绿色产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三国历史文化景观、巴人文化遗址、“红色文化”遗迹和自然生态景观等旅游资源富集,景区(点)众多。

      交通体系较为完整。宝成、襄渝、兰渝、达成等多条铁路干线和沪蓉、包茂、兰海等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融通,是我省东、北向出川的重要门户和交通节点。随着支线机场和出川通道、区域内城际快速通道加快建设,将极大地改善区位条件,缩短与周边地区的距离,是连接西南与西北,沟通西部与中部地区的重要纽带。

      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农业生产条件较好,是我省重要的农产品主产区。以食品饮料、丝麻纺织和中药材加工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逐步形成。以汽车摩托车配件加工为代表的机械加工业快速发展,以天然气、盐卤、煤炭为代表

    [##page##]

    的化工业和建材业产业链日趋完善。红色旅游、生态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的后发优势明显。

      人力资源较为丰富。2013年末常住人口2091.6万人,占全省的25.8%,人口密度327人/平方公里,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96倍,是全省重要的人力资源富集区。常年劳务输出数百万人,具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良好条件。大量农村人口转移,也为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 重大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发展和我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下,川东北经济区面临着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支持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大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力度,扶持川陕苏区振兴发展,为经济区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国家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经济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开放平台建设等方面创造了有利条件;东部沿海和成渝发达地区产业加速升级,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有助于经济区利用后发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发展要素,壮大产业规模,加快发展步伐;我省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将川东北经济区打造为全省新兴增长极,为经济区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第三节 主要挑战

      川东北经济区尚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与全省发展还有较大差距;产业整体层次和集聚度较低,同构化问题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较弱;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薄弱,支撑能力亟待加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扶贫解困任务繁重;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集约利用程度低,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艰巨,大部分区域属于国家限制开发区,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受到较强约束;城市间同质竞争明显、分工协作程度不高,区域合作机制不健全,一体化发展水平较低,制约了整体竞争力提升。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按照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和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以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开放合作为动力,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发展条件;着力提高资源开发水平,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着力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体制更加完善、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全面推动川东北经济区跨越式发展,建成全省多点多极发展的新兴增长极。

    第二节 基本原则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紧紧抓住发展机遇,把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作为主要途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尽快缩小与全省经济发展的差距。

      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统筹推进区域资源要素配置、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力布局,加强公共服务、扶贫攻坚和生态建设,突破发展“瓶颈”,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优势互补,联动发展。依托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强化区域内产业分工协作,引导产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促进产业集聚和合理布局,强化产业互动,形成分工明确、协作配套的产业体系。

      优化结构,绿色发展。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合理开发特色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体系,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围绕扩大对外开放和

    [##page##]

    深化区域合作,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开放合作平台建设,大力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以改革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第三节 发展定位

      根据区域发展基础、比较优势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立足川东北经济区在全省、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战略地位和主体功能分工,将川东北经济区打造成川渝陕甘结合部的区域经济中心,建设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化工基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文化旅游区和川陕苏区振兴发展示范区。

      川渝陕甘结合部的区域经济中心。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和巨大潜力,全面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城市群建设,提高开放合作水平,增强要素集聚和扩散能力,建设连接西部与中部的重要经济走廊和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门户,打造川渝陕甘结合部的区域经济中心。

      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化工基地。充分发挥天然气资源优势,抓住建设国家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机遇,积极探索天然气资源开发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促进天然气资源就地加工转化,延长天然气化工产业链,做强石油化工产业链,建设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化工基地。

      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发挥自然条件和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以生态、绿色、有机等为特色,以产业化经营为主攻方向,积极推进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区域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

      生态文化旅游区。发挥区域旅游资源特色优势,以历史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和生态观光旅游为重点,加强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强化旅游营销,提升旅游品牌,改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一体化发展,建成全国一流的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

      川陕苏区振兴发展示范区。大力弘扬革命老区精神,实施差别化政策支持,着力解决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最紧迫、最突出的问题,加强优势资源开发和特色产业发展,大力推进秦巴山区扶贫攻坚工程,全面增强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走出一条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的新路子。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整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2013年基础上翻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600元;城镇化加快推进,城镇化率力争达到50%;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基础设施有效改善,发展条件进一步优化;生态功能显著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高;城乡居民享受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实现“摘帽”,全部扶贫对象基本脱贫。

    第三章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构建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兴增长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第一节 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page##]



      加快北向和东向进出川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加强与周边省(市)对接,畅通对外联系,完善区域内部交通网络建设,提升交通枢纽功能,构建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各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铁路。突出进出川铁路大通道建设,重点加快川渝、川陕、川甘之间的铁路快速通道建设,进一步改善与华中、华东、西北、华北的联系,形成连接长三角地区、环渤海湾、欧亚大陆桥的铁路通道。进一步完善区域内铁路网布局,提升南充、达州、广元、广安省内区域性次级铁路枢纽功能,加快巴中北向出川铁路枢纽建设,实现川东北城市群与成都城市群、川南城市群,以及川东北城市群各城市间的有效衔接,实现客货流的合理连接和方便交流。

      公路。加快南大梁、巴陕、巴广渝等高速公路建设,形成便捷进出川高速公路通道。推进与省内其他城市群及城市群内部高速公路建设,加快遂宁至广安、遂宁至西充等高速公路建设。开工建设绵阳至西充、巴中至万源、营山至达州高速公路,加快绵阳至巴中、南充至泸州、广元至平武、阆中至仪陇至营山、广安城市过境公路、达州绕城、广安至平昌至通江(川陕界)、资阳至潼南至广安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积极推进中心城市与主要城镇的快速通道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小城市及城镇间公路网络。加快国省道干线公路升级改造,提升县乡道路等级,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通畅水平。

      水运。发挥嘉陵江、渠江作为经济区内河航运主航道的作用,全面加强嘉陵江、渠江航道建设,进一步提升航道等级,畅通与长江黄金水道的联系。按照功能分工、统筹发展的要求,推进广安港、南充港和广元港专业化码头建设。

      航空。完成南充高坪机场扩建,加快达州河市机场迁建和巴中、阆中机场建设。规划研究广安、达州等通用机场建设,适时启动。

      交通枢纽。加强铁路枢纽车站升级改造、公路客货运场站和水运码头建设,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连接设施建设,促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高效衔接,大力发展铁路、公路、航空、水路联运。

      专栏2:交通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铁路:加快西安至成都客专、兰渝铁路、巴达铁路等项目建设;适时启动广巴铁路扩能改造、达州至大竹至邻水至重庆城际铁路等项目;规划建设南充至巴中至汉中铁路等项目;规划研究南充至广安至邻水城际铁路、达州至巴中

    [##page##]

    至广元城际铁路、达州至万州城际铁路、广安高兴至重庆洛碛铁路等项目。

      公路:南大梁、巴陕、巴广渝、遂广、遂宁至西充、资阳至潼南至广安、绵阳至巴中至万源、绵阳至西充、阆中至仪陇至营山、营山至达州、广安城市过境、南充至泸州、广元至平武、广安至平昌至通江(川陕界)等高速公路;国道108线瓷窑铺至沙溪坝、国道212线宝轮至卫子、广元过境高速公路龙潭互通连接线、前锋货运站至枣山操场坝、广安广兴至华蓥阳和、岳池九龙至华蓥阳和、邻水城北至重庆界、达川至渠县、省道202线开江至重庆梁平,光雾山至诺水河等快速通道。

      水运:南充港都京作业区、南充港河西作业区、广安港新东门作业区、广元港红岩作业区、广元港张家坝作业区、嘉陵江川境段航运配套工程、渠江风洞子航电枢纽、渠江达州—广安段航运配套工程、广安渠江航运建设工程。

      航空:南充高坪机场扩建,达州河市机场迁建,新建巴中机场,续建阆中机场。

    第二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大中小微并举、防洪抗旱并重的原则,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构建供水保障体系和防洪减灾体系,满足城乡居民生活和经济建设对水资源的需求。

      水资源配置工程。加强重点水源工程和灌区工程建设,增强供水保障能力。尽快建成武引二期灌区、升钟灌区二期、红鱼洞水库、白岩滩水库、曲河水库等在建工程,开工土溪口、黄石盘、龙滩、猫儿沟、向阳桥、金鸡沟、油房沟等大中型水利工程,开展亭子口灌区一期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开工建设一批小型水库,着力抓好“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大力开展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发挥已建成工程效益,促进水资源节约利用。

      防洪治理工程。以城市防洪排涝为重点,加强渠江、嘉陵江流域防洪减灾工作的统筹协调,着力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加强沿江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县级以上城市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加强城镇排水防洪设施建设,逐步推进两污分流设施改造。加大防洪控制性水库和河道治理力度,加快山洪灾害综合防御体系建设,积极实施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继续实施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及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加强水文、气象、国土资源等部门信息共享和平台整合,制定完善防洪预案,提高洪涝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调度能力。

      专栏3:水利基础设施重大项目

      大型水库及灌区工程:亭子口水利枢纽、武引二期灌区工程、升钟灌区二期工程、土溪口水库、固军水库、红鱼洞水库、黄石盘水库、江家口水库、青峪口水库、高桥水库、宝明灌区。

      中型水库工程:乐园水库、曲河水库、双峡湖水库、雷家河水库、渔洞河水库、大寨水库、解元水库、九龙潭水库、油房沟水库、金鸡沟水库、龙滩子水库、双叉河水库、猫儿沟水库、回龙寺水库、龙滩水库、向阳桥水库、白岩滩水库、刘家拱桥水库、寨子河水库、石峡子水库、土地滩水库、李家梁水库、白兔水库、双河口水库、双桥水库、天星桥水库、湾潭河水库。

      防洪工程:嘉陵江防洪工程(朝天区、利州区、昭化区、苍溪县、顺庆区、高坪区、嘉陵区、阆中市、南部县、仪陇县、蓬安县、武胜县、旺苍县),巴河防洪工程(南江县、巴州区、通江县、平昌县、恩阳区),州河防洪工程(万源市、宣汉县、通川区、达川区),渠江防洪工程(渠县、岳池县、华蓥市、广安区、前锋区)。

    第三节 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强能源保障能力建设,优化能源结构,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基地。

      能源设施建设。加快普光、罗家寨、龙岗、元坝、通南巴等气田建设,加快建设达州燃气电厂工程。推进水能、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强民用天然气管道和设施建设,促进居民用能结构转变。

      能源通道建设。推进油气管道建设,完善天然气管网,提高天然气输送能力。加强城镇燃气设施、管网及专用储气设施建设改造,提高用气保障能力。加快城乡电网联网,加强输电线路

    [##page##]

    和变电站建设,完善覆盖经济区的输配电体系,提高输变电能力和供电质量。

      专栏4:能源建设重大项目

      电力:巴中—达州、巴中—苍溪亭子口、巴中—广元、宣汉—达州、南充、达州—黄岩Ⅱ回等500千伏输电线路;达州宣汉500千伏变电站200千伏配套工程;巴中—通江—南江—巴中、南充、南部、西充、阆中、顺庆、邻水、岳池、武胜、宣汉北、达州汇北、大竹等220千伏输电线路;华能南充路口电厂、大唐广元路口电厂、广元2×30万千瓦低热值煤坑口电厂、达州燃气电厂、巴中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电。

      天然气:西龛山配气站;仪陇—巴中、元坝气田至广元天然气工业园、花巴线小桥阀室—南充化工园区、元坝气田首站—南充化工园区、广安北内环肖溪站—新桥化工园区、北外环(蒲家阀室)至达州经开区等输气管道;嘉陵区工业园区、都京工业园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南充城市储气调峰项目;元坝气田、宣汉、万源罗文、苍溪县中石油九龙山—龙岗西天然气净化厂及配套设施。

      煤炭: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华蓥山煤业股份有限公司龙门峡南煤矿、华蓥市富泰洗选煤业有限公司煤炭洗选、邻水小庄子煤矿扩能、渠县龙门峡北矿、开江县长岭煤矿、大竹县城门洞煤矿、宣汉县黄金铁山坡煤矿。

      新能源:南充航空煤油;广安、广元、南部等垃圾焚烧发电;通江、南江、万源市、宣汉、广元望江坪、广元凉风泉、旺苍、朝天区等风电场;通江、朝天等生物质发电。

    第四节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三网融合”,积极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实施“行政村通宽带”工程,将农村地区宽带纳入电信普遍服务范围,推动宽带信息网络演进升级。加快推动区域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建立区域性电子政务协同与信息交换平台、园区信息平台、综合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推进信息服务平台共建共享,统筹实施区域通信枢纽重大基础工程建设。积极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加快“智慧城市”和“智能小区”建设。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应急通信体系,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第四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特色优势资源深度开发和加工转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具有鲜明区域特色、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天然气产业。加大地质勘探力度,及时寻找一批优质圈闭,加快重点气田开发,进一步提高天然气储量和生产能力。优先保障居民燃气需求,促进有条件的建制镇和农村聚居点普及使用天然气。加快完善CNG、LNG加气站网络,满足天然气汽车发展需要。积极增加建材、石化、冶金、电子等工业燃料用气,支持天然气调峰发电项目建设。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基础和市场需求,充分考虑资源价格因素,通过规模化经营、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天然气就地加工转化水平。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支持现有天然气化工企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重点构建天然气制烯烃产业链、天然气制芳烃产业链,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突出错位发展,进一步优化天然气产业布局,打造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天然气化工产业集群,建成全国重要的集勘探开发、综合利用、精深加工于一体的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

      石油化工产业。按照全省石化产业发展规划定位和目标,积极承接培育发展石化下游产业,构建以南充为主体的石油化工产业。加快石化工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以苯、甲苯、二甲苯等石化产品为基础,加快形成以化纤和工程塑料为重点的石化新材料产业链,进一步促进纺织、汽车零部件、电子和机械制造等行业的调整升级。

      特色农产品及加工业。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依托区域内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西部有机食品基地的辐

    [##page##]

    射带动,优化生产结构,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扶持和培育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等,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一批粮油、畜禽、茶叶、水产、丝麻、果蔬、中药材、林竹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打造一批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集聚集约发展,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品,构建种养加、产供销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成成渝经济区重要的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专栏5:优势特色农产品发展重点

      粮油:突出抓好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扩大粮油作物生产规模,积极发展玉米、薯类食品加工业,扩大精炼油产量,促进以食品饮料为主的酿造业发展。

      畜牧: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稳定生猪生产,大力发展牛羊和小家禽畜生产,培育一批畜禽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丝麻:发挥蚕丝、苎麻等天然纤维资源丰富的优势,以生丝和苎麻加工为基础,加快生产工艺升级改造,做大茧丝绸、苎麻、棉麻、化纤混纺交织四大产业链,提升中国绸都、苎麻之乡产业竞争力。

      果蔬:以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和反季节为重点,大力发展食用菌以及优质梨、猕猴桃、柑橘、香桃等特色水果生产,推进生产、保鲜、储运、加工一体化经营。

      茶叶:大力发展以优质富硒茶为主的茶叶产业,提高标准化种植水平,推进茶叶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中药材:重点推进五倍子、金银花、川明参、柴胡、天麻、杜仲、厚朴、黄柏、虎杖、佛首、药栀子等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及加工,突破提取、分离、纯化等关键技术,提高中药提取物的标准化水平。

      林产品:突出林业特色,积极发展以桢楠、香樟、香椿、桤木、杨树、椿树为重点的木质原料林,核桃、油橄榄、笋竹、木耳为重点的特色林产品,提高林产品品质和加工能力。

      水产:以多种模式稻田和池塘健康养殖、水库生态养殖为主,重点发展当地优势特色品种。

      生态文化旅游业。着力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大力开发山地户外旅游、生态观光旅游、巴人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特色乡村旅游、康养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等多元化、复合型旅游产品,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推出一批旅游精品线路,构建1条区域旅游大环线、2大区域旅游产业带和6条区域旅游精品线路。实施旅游精品发展战略,强化旅游重大项目建设,打造10大精品旅游区,争创2个国家5A旅游景区和30个国家4A旅游景区,提升旅游综合竞争力。加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申报国家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搞好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工作。强化旅游小城镇和智慧旅游建设。联合开展旅游营销活动,整体塑造川东北旅游品牌。实施美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充分发挥旅游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建设全国一流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国家旅游扶贫示范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贫困农民脱贫致富。

      专栏6: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布局

      1条区域旅游大环线:成都—广元—汉中—巴中(万源)—达州—广安—南充—成都。

      2大区域旅游产业带:大巴山南麓乡村旅游带、嘉陵江流域旅游产业带。

      6条区域旅游精品线:大巴山地乡村精品游线、大巴山水生态精品游线、三国文化精品游线、红色文化精品游线、嘉陵江文化精品游线、古城镇主题游线。

      10大精品旅游区:光雾山-诺水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中国大巴山红色文化旅游区、剑昭古道国际精品旅游区、唐家河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阆中古城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垂钓城”升钟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小平故里国际精品旅游区、华蓥山国际山地运动度假旅游区、大巴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巴人故里国际精品旅游区。

    [##page##]

    第二节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积极应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技术装备更新、生产工艺优化和产品升级换代。

      机械制造。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工艺和设备,大力提升和发展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及基础材料,促进产品提档升级。发展矿山、农用、轻工机械及高端模具等配套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重点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

      轻纺服装。依托产业基础优势,坚持自主创新,加快生产工艺升级改造,进一步优化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引进和培育家纺、服装、制鞋等劳动力密集产业,促进产业集群加快形成。

      冶金建材。加快冶金企业整合重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升级。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推进资源型产业高技术化、集聚化、生态化发展,抓好石材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积极发展秸秆、竹、林木为原料的非金属建材产品,推广高炉矿渣和粉煤灰超细粉磨等利废建材生产,加快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建设川渝陕甘结合部重要的建材基地。

      煤焦化工。在科学发展油气化工的同时,适度布局建设川东北供煤区煤化工示范项目。推行煤炭资源分类使用和优化配置政策,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

    第三节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积极参与成都和重庆经济区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以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快特色产业园区等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建设,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汽摩产业。依托成渝两地汽车、摩托车产业,以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扩大生产规模、提升配套能力、提高零部件工艺水平为重点,加快培育汽摩产业配套集群,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汽车,形成相对完备的整车、发动机和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体系,建成成渝经济区汽摩配套生产基地。

      医药产业。加强和成渝等地医药企业合作,优化产品结构,推进医药行业加快发展。积极推进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化、产品品牌化,建成重要的生物医药生产加工基地。依托优势企业加强优质原料药和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突出深度开发和精深加工产业链发展。进一步扩大医疗器械产业规模,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成都、绵阳的电子信息产业和经济区内骨干企业,加快军民融合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元器件、机电一体化、高性能电池组件等优势产品。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承接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技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四节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以打造川渝陕甘结合部区域物流、商贸和金融中心为重点,着力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和质量。

      物流业。立足内引外联的区位优势,依托重要交通通道,布局建设一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形成贯通西北、西南、华东地区,连接环渤海、长三角经济区和新亚欧大陆桥重要的中转基地。打造达州—南充物流增长极,培育广元、巴中、广安区域性物流中心,重点发展粮食、农产品、油气化工、建材、煤炭、商贸等物流。加快资源整合,培育一批技术水平先进、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推进物流智能化和标准化,壮大电商物流、低碳绿色物流,发展保税、口岸物流,提升物流现代化、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增开货运班列,推广集装箱及甩挂运输,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

      专栏7:物流业发展定位

      达州:以天然气和硫磷化工、钢铁、农产品、城乡配送等物流为重点,构建川渝陕鄂区域综合型物流中心、全国二级物流园区节点城市。加快建设达州秦巴物流园区等项目。

      南充:以农产品、化工、新型建材、丝绸、城乡配送等物流为重点,构建川东北物流枢纽和成渝经济区北部商贸物流中心。加快建设南充现代物流园区等项目。

      广元:以天然气、农产品、电子产品、煤炭、

    [##page##]

    商贸等物流为重点,构建川陕甘物资集散地和商贸物流节点。加快建设广元现代物流园区、中国七盘关公路物流港、川渝煤炭物流园等项目。

      广安:以煤炭、轻纺、农产品、汽摩配件、化工、医药等物流为重点,构建川渝合作物流示范基地。加快建设枣山物流园区、前锋商贸物流园区、岳池九红物流园区、武胜万善物流园区、华蓥高兴大型储运煤和建材集散基地等项目。

      巴中:以农产品、建材、商贸等物流为重点,构建辐射川陕毗邻区域交通运输型物流节点。加快建设盘兴现代物流园区等项目。

      商贸业。积极推动各类商贸中心和专业市场建设,大力发展批发贸易和集散贸易,建设达州、广元省际商贸中心和南充、广安、巴中区域商贸中心。加快推进商贸升级,推动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支持大中型流通企业延伸连锁网点到农村,满足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推动流通业品牌建设,打造一批特色商业街区,培育一批国家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著名商标、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名牌产品,推进中华老字号、四川老字号创新发展。

      金融业。大力引进和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引导民间资本有序进入金融领域。组建地方金融控股集团和市级金融法人机构,支持融资租赁公司、担保公司、财务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推进县级联社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有序发展社区银行、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加快发展债务融资、股权融资。积极发展灾害保险业务,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和机制,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不断创新金融业务和品种,推进多元化、多层次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增强川东北金融业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努力构建川渝陕甘结合部金融中心。

      其他服务业。深化专业化分工,创新服务产品和模式,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服务业,规范发展科技服务、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融资担保、资产评估、信用评估等商务服务业。促进会展服务业发展。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公共服务、社区服务、家庭服务和健康养老服务等民生性服务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第五节 不断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投入机制,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助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积极引导各类资金向科技领域投入,构建以政府、企业、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各类基金相结合的科技投入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研究机构,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围绕优势资源、重点产业及共性技术开展科技攻关,开发和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依托西南石油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川北医学院等高等院校,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科技特色和产业基础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和技术检测中心,提升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构建技术创新资源共享平台、技术创新联合攻关平台和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完善和推广使用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壮大。

    第五章 统筹城乡发展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城镇与农村统筹发展。

    第一节 加快城市群培育

      完善城镇体系。加快现代城镇体系建设,基本建成川东北城市群。大力推进南充、达州特大城市和广元、广安、巴中大城市建设,依托百万人口大县培育发展一批中等城市,以特色化发展为主要方向加快建设一批小城市和重点镇,形成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重点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分工协作的基本要求,依托区域性中心城市、陆路交通干线和重要航道,形成以南充、达州为核心,沿江、沿线为发展带的“双核五带”城镇发展布局,构建城市群发展主骨架。

      专栏8:“双核五带”城镇空间格局

      南充、达州双核:进一步完善南充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公共资源的辐射支撑能力,发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提升开放合作水平,打造连接成都经济区和川东北经济区的桥头堡;进一步提升达州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强化城市产业支撑和辐射带动功能,形成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加快进出川通道建设,打造连接西北、中原和华中地区的开放门户。

      达广渝发展带:以达州、广安等城市为依托,以襄渝铁路和包茂高速公路为纽带,发挥毗邻重庆的优势,主动加强与重庆的产业配套,加快天然气等优势资源开发,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建成成渝经济区东北部重要的经济增长带。

      成南达发展带:以南充、达州等城市为依托,以达成铁路和成南、南大梁高速公路等为纽带,全面加强与成都经济区的经济交流和产业协作,积极承接成都经济区产业转移,着力打造区域物流商贸中心,成为成都经济区和川东北经济区的连接纽带。

      广巴达发展带:发挥广元、巴中、达州3个北向出川门户城市作用,以广巴达高速公路和达万铁路为纽带,全面加强与西北、华中地区的合作,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深入推进扶贫攻坚,引导人口合理布局,着力打造秦巴生态经济带。

      南巴汉发展带:以南充、巴中等城市为依托,加快南巴、巴汉高速公路和南巴汉铁路等北向出川通道建设,加强川东北与西北、中原的区域合作,构建川陕开放合作示范区及绿色经济走廊。

      嘉陵江、渠江流域发展带:依托嘉陵江、渠江和兰渝铁路、兰海高速等交通干线,全面推进川东北核心腹地开发,加快沿江城镇带和产业带建设,引导人口和产业集聚,强化嘉陵江、渠江航道整治和沿江快速通道建设,加强流域经济合作和生态经济带建设,带动川东北全域发展。

      培育壮大区域中心城市。强化城市功能定位与分工,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和转型发展。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统筹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产业集群,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产城互动发展局面,强化中心城市产业支撑能力;突出城市特色和发展品位,加强公共保障能力建设,增强城市人口和就业吸纳能力,提高城市辐射和带动能力。

      专栏9:中心城市功能定位

      广元市:川陕甘结合部的商贸物流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区域性能源供给中心,重要的交通物流节点和港口城市,有色金属、机械电子、建材、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四川北向开放门户城市,文化生态强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

      南充市: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轻纺服装、有机农产品加工、能源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重要交通节点和港口城市。

      广安市: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有色金属加工、汽车及汽摩零部件制造、轻纺服装、医药制造、特色农产品加工和供应基地、世界旅游目的地、红色旅游基地,川渝合作门户城市,重要的交通物流节点和港口城市。

      达州市:天然气和磷硫化工、冶金建材、钒钛合金、环保装备、清洁能源汽车、鞋服麻纺、生态农产品加工基地,人文生态旅游基地,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次级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节点城市,四川东向开放门户城市,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

      巴中市:清洁能源化工产业基地、知名红色生态旅游区、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川陕苏区振兴发展核心示范区、北向东向开放高地、秦巴山片区中心城市。

      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重点镇。突出各县城、重点镇的发展定位,优化人口经济集聚规模和产业布局,加快一批中小城市建设发展,完善城市群基础网络和城乡链接纽带。强化与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分工协作,积极引导重大产业配套项目和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向中小城市

    [##page##]

    (镇)集聚,提升商贸流通、休闲旅游等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力扶持县域民营经济发展。

      不断强化城镇综合功能建设。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文化、宜业宜居、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镇规划全过程,提高市镇规划建设水平,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不断提升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提高智能化水平,增强历史文化魅力,提升城市内在品质,加快建设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着力城市整体功能提升,优化城市行政、经济、文化、商贸和生态功能分区,统筹推进城市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支持具备条件的县(市)撤并建区融入主城发展,支持具备条件的县有序改市,开展扩权强镇改革试点,有序推进撤乡设镇和镇改街道办事处。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提升城市社会治理水平,实施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

    第二节 加强新农村建设

      加强新村聚居点建设。遵循自然规律和城乡空间差异化发展和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科学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镇、乡、村庄规划。按照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的要求,科学选址,合理引导,促进农村居民点适度规模化建设。注重新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城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的辐射带动作用,集中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幸福美丽新村。抓好聚居点规划设计,突出川东北地域、历史、文化等特色风貌,保护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传统村落、特色村寨和民居,建设巴山新居。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完善生产生活、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综合配套,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实施中低产田土改造,完善田间灌排渠系,建成一批高标准农田。加快乡镇和建制村沥青(水泥)路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标准适宜、设施完善、管养到位的农村公路网。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高农村供电能力和可靠性,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大力提高农村信息网络覆盖率,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因地制宜采取集中供水、分散供水和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的方式全面解决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问题,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开展村庄整治,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土壤环境整治,加快农村河道、水环境整治,严禁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结合农村沼气建设,带动农户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切实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健全以常住人口为目标人群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合理调整农村校点布局,照顾偏远地区就学需求。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巩固普九成果,积极支持中职涉农专业发展,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改善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全面实施农村基本药物制度。扩大广播影视在农村的有效覆盖,积极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应急广播村村响、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等文化工程,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尽快实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盖,加强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开展“1+6”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节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稳步推进“五个统筹”。统筹城乡规划,立足城乡全域,加快形成统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文化保护等综合规划体系。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配套完善新村聚居点和新农村综合体基础设施。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促进产业与城镇发展深度融合,扶持和促进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推进龙头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提高服务能力,扩大覆盖面。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改进城乡社会治理方式,加快城乡基层治理机制创新步伐。

      深入实施“五项改革”。加快推进户籍制度

    [##page##]

    改革,放开城市城镇落户限制,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有序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加快完善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实现区域内异地就医实时结算,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积极稳妥开展用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推进农村金融创新,推进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第六章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全面加快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切实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使改革发展成果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更公平惠及城乡居民。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增加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加快普及学前教育,规范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以上。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基本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职业高中在校生人数占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的一半左右。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着力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学科。加快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发展,把川东北建设成为我省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高水平、有特色的民办学校。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探索区域教师交流合作机制,逐步实现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的互联互通,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第二节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稳步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不断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加快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扩增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增加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依托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广元市中心医院和达州市中心医院,建设川东北区域医疗中心。加大支持力度,鼓励社会办医。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分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创建公共卫生合作机制,逐步实现区域公共卫生资源共享。加强医疗服务合作,构建医疗资源共享平台,提高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一体化进程,探索建立医师多地点执业注册和医疗服务管理信息互通机制,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合作机制。

    第三节 促进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

      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着力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推行非全日制就业、季节性就业、自主创业等弹性大、灵活性强、多样化的就业模式。加强公共就业和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强化劳务输出和职业技术培训,完善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优惠政策,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制度为重点,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间的衔接机制,逐步实现社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提高异地就医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完善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加强社会福利机构和农村敬老院建设,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积极开展慈善捐赠、群众互助等活动。

    第四节 全面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加强文化事业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布局合理、运转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扎实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为主体的系列创建活动。深入挖掘川东北地区

    [##page##]

    文化资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引进一批知名文化企业,培育一批本土文化骨干企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加体育事业投入,加快完善中心城市、县城镇体育设施,加强社区、青少年体育活动设施、农村基层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促进体育设施向全民开放,提升体育事业服务能力和覆盖范围。积极发展体育休闲产业,开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和品牌。

    第七章 深入推进扶贫开发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突出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相互协调、共同促进,改善贫困地区发展条件,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第一节 突出扶贫开发重点

      深入实施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大力推进“五大扶贫工程”,突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新村建设、能力提高、生态建设等重点,切实提升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鼓励和引导农民搬迁到城镇和工业园区从事二、三产业,并提供保障性住房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等支持。加大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促进扶贫对象稳定就业。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积极推进生态移民。

    第二节 创新扶贫开发机制

      进一步完善“大扶贫”工作格局,发挥强农惠农政策和扶贫政策的综合效益。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加大扶贫资金投入,整合扶贫和相关涉农资金,集中解决突出贫困问题。深化“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加大对口定点扶贫力度,制定帮扶规划,落实帮扶责任、资金和措施。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创新社会扶贫参与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注重扶贫开发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实现扶贫与社会救助的有机结合。完善考核机制,增强扶贫开发工作实效。

    第三节 实施扶贫开发工程

      坚持以扶贫项目为平台,以深度贫困村为单元,继续做好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以工代赈、就业促进、生态建设等工作,实现贫困村向小康村、贫困户向小康户转变。有序实施一批扶贫开发项目,不断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贫困群众增收就业能力,加快实施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和“通达工程”,实现乡镇全部通油路或水泥路,村全部通公路。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和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和自然村通信信号基本覆盖。开展高寒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和水库淹没区综合扶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技能扶贫培训、劳务输出等劳务扶贫工程,提高贫困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第八章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加快推进秦巴山区和嘉陵江流域生态建设,划定生态红线,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一节 加强生态建设

      深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林地保护利用与管理,强化水源涵养林建设与保护,严格林地征占用监管,加强林政执法、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加强水资源科学规划和节约保护,严格控制流域和区域取用水总量,维持嘉陵江、渠江流域河流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恢复流域生物多样性,改善水生态环境,加强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建设重要的鱼类生态廊道,打通被阻断部分鱼类洄游通道。继续抓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推进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革命老区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及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适时启动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土保持项目。结合水源地保护、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

    第二节 强化污染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

    [##page##]

    污染,加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强减排管理,促进化工、造纸、印染、钢铁、水泥、规模化畜禽养殖等重点领域污染物减排。加强城市大气污染防治,严控工业废气排放,严格执行机动车排放标准,积极推广清洁能源汽车,加大城市烟尘、粉尘和细颗粒物治理力度。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工作,依法划定并保护各级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加快沿江乡镇生活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全面推动工业园区废水处理,探索建立枯水期重污染企业限产、停产制度。加强噪声防治和核辐射管理,开展危险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三化”行动。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农村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的综合治理,全面推广以沼气为主的农村清洁能源。加强环境监管、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做好重大环境风险源的动态监测与风险预警控制,加大环境保护执法监督力度,完善环境保护管理机制。

      专栏10:重点生态工程和环境治理工程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继续对森林实施常年有效管护,开展中幼龄林抚育和公益林建设。

      退耕还林工程。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继续在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严重的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通过植被恢复,基本农田和农村能源建设,草食畜牧业和后续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等措施,加强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

      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及湿地生态建设工程。建设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工程、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能力工程、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等。

      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体系建设工程。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与监测、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森林执法等5大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体系建设。

      水土保持工程。通过工程、生物、耕作等措施,加大中小河流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切实加强城乡饮用水源建设和保护。

      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加快建设城镇生活污水、污泥、垃圾处理处置设施,同步配套建设污水收集管网、垃圾收运设施。开展重点小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置设施建设。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治理工程。通过干湿分离,雨污分流,零排放养殖、修建沼气工程等措施,提高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污染治理水平。

      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工程。实施嘉陵江、渠江干流和部分重点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

      脱硫脱硝工程。新建燃煤机组全部配套建设脱硫、脱硝装置,对现有燃煤电厂脱硝改造。钢铁烧结设施完成脱硫改造、新型水泥干法企业完成脱硝改造。

      重金属污染治理及土壤修复工程。推进重金属排放企业清洁生产,开展受污染土壤、场地、水体等污染治理和对遗留污染物造成的场地土壤污染以及生态敏感区和热点地区土壤进行修复试点示范。

    第三节 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构建覆盖经济区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加强循环经济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推进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建筑垃圾等大宗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加强秸秆、废弃木材等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促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制度,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油气化工、气盐化工、有色金属等领域循环经济发展,建设国家循环经济改造试点示范园区。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初步建立分类回收、密闭运输、集中处理体系,推进餐厨废弃物等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支持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广应用循环经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和新设备。推进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城市建设,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第四节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page##]

      完善应急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对突发灾害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坚持综合治理、避让搬迁与生态移民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和次生灾害防治。建立健全灾害预警网络,逐步提高监测预警水平。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完善救灾物资储备设施。因势因地制宜,采取应急排危除险、避让搬迁、工程治理等措施,消除灾害体安全隐患。按流域进行泥石流沟的治理,减少入河入库泥沙和次生灾害。

      专栏11:重点循环经济工程和防灾减灾工程

      资源综合利用。实施粉煤灰、煤矸石、工业副产石膏、建筑垃圾等大宗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支持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培育一批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再制造产业化。充分挖掘和利用可再生资源,培育一批汽摩零部件、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农业机械、机床、办公用品等再制造示范企业。

      重大循环技术示范推广。开展垃圾焚烧发电、中水回用、生猪养殖及粪污综合利用等循环技术示范推广项目。

      综合防灾减灾工程。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地震烈度速报网、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工程。

      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加强重点山洪沟治理,全面完成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积极开展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地质灾害应急排危除险、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地质灾害易发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应急救援救助工程。加强市县应急救援队伍、应急避难场所、地震专业救援训练基地、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建设。

    第九章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大力推进对外开放,构建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拓展区域经济发展新空间。

    第一节 全面深化改革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深化行政机构改革,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加大行政审批事项下放力度。清理规范行政审批前置条件,禁止部门自行设定行政审批前置条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合理划分省与市、县事权范围,加强乡镇基本财力保障,增强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支持经济区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完善绩效考核和行政问责制度,探索建立经济区内干部交流制度。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建立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机制,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承担公共服务,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深化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构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商品、劳动力和资本市场,探索建立跨区域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配置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金融服务、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领域。深化提升扩权强县改革,进一步下放一批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优先支持百万人口大县加快改革发展。

      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全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确权颁证工作,启动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试点,探索建立农民宅基地自愿有偿规范退出机制,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的保障机制。探索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发展农村产权评估、抵押担保等中介服务,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以放活土地经

    [##page##]

    营权为重点,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专业合作、家庭农场、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鼓励政府购买服务。创新农村金融制度。

    第二节 扩大开放合作

      完善对外开放合作机制。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合作理念,不断优化川东北地区开放合作环境,加快提升交通、物流、政务和人力资源水平,积极推进产业、企业、城市、人才国际化,构筑横贯东西、联结南北的对外经济走廊,打造四川开放型经济新兴增长极。把对接成都、重庆作为扩大开放合作的主要方向,加快完善与成渝经济区产业分工协作配套和市场对接机制,共建产业园区,在主动服务成渝、配套成渝的过程中分享发展机遇、壮大自身实力。加快推进川渝合作示范区(广安片区)建设,加强与重庆、成都产业的战略合作,依托产业合作园区,打造分工协作、衔接配套的制造业基地。积极推进东西共建、西西共建产业合作园区建设,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承接产业转移特色园区,积极承接成渝地区和国内外产业转移,提高承接产业转移层次,坚持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推动川东北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探索建立省内发达地区对经济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对口帮扶机制。紧紧抓住国家推动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发展契机,加强与周边省(市)在物流大通道建设、特色资源开发和秦巴集中连片地区扶贫开发等领域的合作。积极打造对外开放合作平台,优化投资环境,发挥比较优势,扩大招商引资,抓好投资促进工作,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开辟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开放合作渠道,增强投资吸引力。科学统筹各类开放载体建设,加快培育外向型产业示范园区,支持经济区建设综合物流保税园区,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持符合条件的产业园区升级为省级开发区。

      构建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统筹重大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探索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推进城市和城际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打通相邻县(市、区)“断头路”。优化区域油气管网布局,完善成品油网络和大型气田天然气输送管道网络,加强电网、天然气管网等跨区域联网工程建设,建设一体化能源网络体系。统筹实施区域通信枢纽重大基础工程、公共信息服务共享工程,构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公共安全、市政管理等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统筹嘉陵江、渠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及生态防洪建设,促进设施共建和资源共享。加强区域文化教育、医疗救助、就业与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区域公共服务资源对接共享。

    第十章 保障措施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规划组织实施,构建完善的规划实施支撑保障体系,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完成。

    第一节 加大政策支持

      财税政策。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力度,提升基层财政保障能力。积极化解地方债务。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大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业权使用费征收力度,支持经济区内相关地区参与跨地区经营总分机构所得税分享。

      投资政策。加大政府对交通、能源、水利、环保及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投资力度,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向的项目建设。中央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以下(含县)以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市级配套资金,保障省级财政配套资金。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

      土地政策。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推进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年限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低效利用土地、存量工业用地退出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公开市场交易试点;进一步深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等试点工作,创新挂钩试点体制机制,优化项目区设置,同时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农民宅基地

    [##page##]

    自愿有偿规范退出机制。

      产业政策。严格产业准入政策,探索推进负面清单管理,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鼓励优势资源开发,支持地方采取资源入股等形式参与优势资源开发,建设能源、资源就地加工转化利用项目。支持符合条件的工业企业直购电试点。支持资源开发权有偿使用试点,增加资源输出地区的资源型产品留存额度,提高资源就地转化利用率。

      金融政策。鼓励政策性银行在国家许可的业务范围内,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加大扶贫贴息贷款的投放力度和使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额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发行债券和上市企业再融资。争取成立川陕苏区振兴发展银行,鼓励发展地方金融和农村金融,促进地方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支持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小微型金融机构,探索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居民房屋产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抵押贷款。

    第二节 强化组织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省政府成立川东北经济区发展协调小组,加强对经济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指导推动区域发展规划实施,协调解决区域发展、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研究提出支持促进区域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统筹推动区域重大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五市人民政府是本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和工作主体,要建立川东北经济区市际联席会议制度,研究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工作,协商解决区域合作的具体事项。

      强化考核评估。围绕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重大项目、重点任务和措施,建立完善分类考核的绩效考核办法,推进绩效考核机制创新。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对规划实施情况开展评估工作,根据需要组织规划修编。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page##]

    [##page##]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