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通江县:权属随人走 搬迁不失利

  • 2017年09月11日 14时1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通江县大兴乡贾家梁村新村风貌。

    贫困群众在通江县永安镇火天岗茶场采茶。

    通江县文胜乡谭坪村新村风貌。

    通江县空山乡的马铃薯基地。

      9月5日,雨后的巴中市通江县空山乡青龙村,林木葱茏。贫困户冯象奇来到自家新房旁的玉米地查看成熟情况,盘算何日采收。这将是冯象奇搬进新家后第一次在新的土地上秋收。

      依靠易地扶贫搬迁,冯象奇去年12月住上了新房。通过“换地”,实现了“地随人走”,换来的4亩地离家只有几分钟的路程。

      近年来,通江县根据自身实际,大胆创新,紧盯脱贫“靶心”,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新思路新实践,释放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最大红利。

      土地置换“你情我愿” 搬迁与换地实现“齐步走”

      巴中市通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多数乡镇山高坡陡、生产生活环境恶劣,不少地方“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

      为最大限度节约土地,让有限的土地发挥出最大效益。通江县创新机制,通过置换调整,统筹规划,实现了搬迁户的建设用地和生产用地通过土地调换的方式解决。一是利用旧宅基地置换新居建设用地。凡拆旧建新的搬迁户,严格遵照相关规定,将旧宅基地及附属用地复耕后交还集体,再按一定的比例置换新居建设用地。二是通过“联户滚动”调整生产用地。按照就近调整原则,搬迁户与本村亲戚、朋友自愿协商调整生产用地,并向村委会报告登记;如调整不成,则由村委会在本村范围内组织多户群众参与滚动调整,共同缩减生产用地距离。三是采取“异项调换”调整生产用地。对于边远山区,无法实施“联户滚动”调整的生产用地,结合退耕还林政策,按一定的比例,与本村范围内家庭人口较少且缺乏劳动力的农户进行调换,达到互惠互利。

      通江县空山乡青龙村在启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时,就采用村内土地置换的方式集中安置异地扶贫搬迁农户,实现了“你情我愿”。

      青龙村一社有350亩集体闲置土地,而最边远五、六社的群众又需要整体搬迁。

      通过村委多次协调,一社群众与五、六社群众最终商定,一社以1:1.5的土地面积与五、六社群众置换土地,搬迁的选址确定在一社桃树坪,用其中50亩土地建新村和公共服务设施,减少了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建房开支;用215亩用于搬迁农户的生活用地,每户可分得5亩生产用地;剩余85亩流转给产业园区,用于发展天麻种植,以村为单位入股分红,保证村内有集体经济收入。不过,搬出农户的原宅基地、生产用地调整525亩还给一社农户,并落实退耕还林政策和发展生态养殖,既保证了换地群众有稳定收入,又保证了搬迁农户留得住。

      民生工程论真讲实 规矩与温情“一个也不能少”

      “这个地方选得好,我做梦都想搬过去!”提及跃进门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巴中市通江县文胜乡谭坪村贫困户李心月老人激动不已。因为对新居选址和未来发展空间的看好,搬迁群众特别满意,新居建设过程中,他们自发将家里的土豆、蔬菜和腊肉免费送到建设工地食堂,慰劳工地上的建设者们。

      在易地扶贫搬迁选址上,通江县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原则,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安置方案,充分考虑搬迁对象的收入水平、安置地的经济实力、资源承载能力及环境条件等因素,坚持“三个结合”,即易地扶贫搬迁与幸福美丽新村、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培育相结合、易地扶贫搬迁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推动“三靠五进”(靠园区、靠景区、靠产业基地,进城区、进集镇、进社区、进乡村旅游区、进中心村和聚居点),确保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通江县还积极发挥群众的主动性。不仅全程参与“对象确定-安置点选择-户型样式-业主确定-房屋建设-到户分配”等环节。通过召开群众大会,由群众讨论确定安置方式。而且还组织相关部门对安置点进行三合院、四合院或者具有川东北建筑特色的民居规划设计,提交搬迁群众自主确定户型,采取统规自建、统规代建、统规联建等模式进行建设,对2人以下和鳏、寡、孤、独等建不起房的贫困户,采取统规统建方式规划建设农村廉租房。

      为确保集中安置点建设规范化、零事故、高质量,村委会组织搬迁户组建业主委员会,负责新居工程的队伍确定、工程监督、户型选择、资金管理和纠纷调解。业主委员会在村民委员会指导下,通过公开竞争、择优确定的方式确定施工队伍,对施工队伍严格实行“四查”,即查资质、查业绩、查信誉、查报价,确保使用技术一流、信誉良好的专业施工队伍。同时,搬迁购房户不仅可以参与对自己认购住房的建设质量监督,也可主动参与对廉租房、红白礼事堂等村集体房屋的建设质量监管。

      产业谋划行稳致远

      既要立竿见影又要动力永恒

      易地搬迁是手段,脱贫致富是根本。要想让搬迁户群众稳得住富起来,关键还得靠产业。

      近年来,通江依托独有的红色资源和绿色资源,定位“五彩巴中”和“绿色耳乡·红色通江”,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和搬迁人员技能培训,坚持一村一产业、一乡一特色。做到群众搬迁到哪里,基础设施就建设到哪里,公共服务布点到哪里,现代产业发展到哪里。

      通江县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注重土地流转与产业培育相结合,按照食用菌、茶叶、畜牧、核桃和中药材、生态养殖等县域“4+X”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推行“搬迁+产业、搬迁+劳务、搬迁+旅游、搬迁+专合”等方式,实施产权入股、园区务工、经商开店、互助合作、提供公益性岗位等“五个帮扶”,确保每个贫困户有1个以上增收致富项目。在聚居点(安置点)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既有立竿见影的短期项目,又有打基础管长远的中长期项目,让搬迁农户从中获得长期稳定收益,从根本上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

      瓦室镇鹿鸣村土地资源丰富,但过去都是顺其自然,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作物。2016年年底,该村吸引业主流转450余亩土地,建起了核桃产业园,园下还套种了180亩中药材和120亩辣椒。“每天80元,上了17个工,应该是1360元。”该村易地搬迁贫困户张学胜坐在门口盘算7月份在园区务工的收入。能住上小楼房,还能在家门口的核桃、中药材产业园里务工,他很满足。

      从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能力入手才是脱贫致富的原生动力,为此,通江加大了对贫困群众劳动技能的培训,要求每户能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能,每户有1名技术明白人,每人掌握1—2项职业技能或农村实用技术。发展设施农业和畜牧养殖业或进城务工,瞅准市场需求不断拓宽致富门路。(王波 程聪 图片由通江县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通江县:权属随人走 搬迁不失利

  • 2017年09月11日 14时1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通江县大兴乡贾家梁村新村风貌。

    贫困群众在通江县永安镇火天岗茶场采茶。

    通江县文胜乡谭坪村新村风貌。

    通江县空山乡的马铃薯基地。

      9月5日,雨后的巴中市通江县空山乡青龙村,林木葱茏。贫困户冯象奇来到自家新房旁的玉米地查看成熟情况,盘算何日采收。这将是冯象奇搬进新家后第一次在新的土地上秋收。

      依靠易地扶贫搬迁,冯象奇去年12月住上了新房。通过“换地”,实现了“地随人走”,换来的4亩地离家只有几分钟的路程。

      近年来,通江县根据自身实际,大胆创新,紧盯脱贫“靶心”,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新思路新实践,释放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最大红利。

      土地置换“你情我愿” 搬迁与换地实现“齐步走”

      巴中市通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多数乡镇山高坡陡、生产生活环境恶劣,不少地方“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

      为最大限度节约土地,让有限的土地发挥出最大效益。通江县创新机制,通过置换调整,统筹规划,实现了搬迁户的建设用地和生产用地通过土地调换的方式解决。一是利用旧宅基地置换新居建设用地。凡拆旧建新的搬迁户,严格遵照相关规定,将旧宅基地及附属用地复耕后交还集体,再按一定的比例置换新居建设用地。二是通过“联户滚动”调整生产用地。按照就近调整原则,搬迁户与本村亲戚、朋友自愿协商调整生产用地,并向村委会报告登记;如调整不成,则由村委会在本村范围内组织多户群众参与滚动调整,共同缩减生产用地距离。三是采取“异项调换”调整生产用地。对于边远山区,无法实施“联户滚动”调整的生产用地,结合退耕还林政策,按一定的比例,与本村范围内家庭人口较少且缺乏劳动力的农户进行调换,达到互惠互利。

      通江县空山乡青龙村在启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时,就采用村内土地置换的方式集中安置异地扶贫搬迁农户,实现了“你情我愿”。

      青龙村一社有350亩集体闲置土地,而最边远五、六社的群众又需要整体搬迁。

      通过村委多次协调,一社群众与五、六社群众最终商定,一社以1:1.5的土地面积与五、六社群众置换土地,搬迁的选址确定在一社桃树坪,用其中50亩土地建新村和公共服务设施,减少了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建房开支;用215亩用于搬迁农户的生活用地,每户可分得5亩生产用地;剩余85亩流转给产业园区,用于发展天麻种植,以村为单位入股分红,保证村内有集体经济收入。不过,搬出农户的原宅基地、生产用地调整525亩还给一社农户,并落实退耕还林政策和发展生态养殖,既保证了换地群众有稳定收入,又保证了搬迁农户留得住。

      民生工程论真讲实 规矩与温情“一个也不能少”

      “这个地方选得好,我做梦都想搬过去!”提及跃进门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巴中市通江县文胜乡谭坪村贫困户李心月老人激动不已。因为对新居选址和未来发展空间的看好,搬迁群众特别满意,新居建设过程中,他们自发将家里的土豆、蔬菜和腊肉免费送到建设工地食堂,慰劳工地上的建设者们。

      在易地扶贫搬迁选址上,通江县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原则,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安置方案,充分考虑搬迁对象的收入水平、安置地的经济实力、资源承载能力及环境条件等因素,坚持“三个结合”,即易地扶贫搬迁与幸福美丽新村、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培育相结合、易地扶贫搬迁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推动“三靠五进”(靠园区、靠景区、靠产业基地,进城区、进集镇、进社区、进乡村旅游区、进中心村和聚居点),确保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通江县还积极发挥群众的主动性。不仅全程参与“对象确定-安置点选择-户型样式-业主确定-房屋建设-到户分配”等环节。通过召开群众大会,由群众讨论确定安置方式。而且还组织相关部门对安置点进行三合院、四合院或者具有川东北建筑特色的民居规划设计,提交搬迁群众自主确定户型,采取统规自建、统规代建、统规联建等模式进行建设,对2人以下和鳏、寡、孤、独等建不起房的贫困户,采取统规统建方式规划建设农村廉租房。

      为确保集中安置点建设规范化、零事故、高质量,村委会组织搬迁户组建业主委员会,负责新居工程的队伍确定、工程监督、户型选择、资金管理和纠纷调解。业主委员会在村民委员会指导下,通过公开竞争、择优确定的方式确定施工队伍,对施工队伍严格实行“四查”,即查资质、查业绩、查信誉、查报价,确保使用技术一流、信誉良好的专业施工队伍。同时,搬迁购房户不仅可以参与对自己认购住房的建设质量监督,也可主动参与对廉租房、红白礼事堂等村集体房屋的建设质量监管。

      产业谋划行稳致远

      既要立竿见影又要动力永恒

      易地搬迁是手段,脱贫致富是根本。要想让搬迁户群众稳得住富起来,关键还得靠产业。

      近年来,通江依托独有的红色资源和绿色资源,定位“五彩巴中”和“绿色耳乡·红色通江”,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和搬迁人员技能培训,坚持一村一产业、一乡一特色。做到群众搬迁到哪里,基础设施就建设到哪里,公共服务布点到哪里,现代产业发展到哪里。

      通江县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注重土地流转与产业培育相结合,按照食用菌、茶叶、畜牧、核桃和中药材、生态养殖等县域“4+X”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推行“搬迁+产业、搬迁+劳务、搬迁+旅游、搬迁+专合”等方式,实施产权入股、园区务工、经商开店、互助合作、提供公益性岗位等“五个帮扶”,确保每个贫困户有1个以上增收致富项目。在聚居点(安置点)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既有立竿见影的短期项目,又有打基础管长远的中长期项目,让搬迁农户从中获得长期稳定收益,从根本上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

      瓦室镇鹿鸣村土地资源丰富,但过去都是顺其自然,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作物。2016年年底,该村吸引业主流转450余亩土地,建起了核桃产业园,园下还套种了180亩中药材和120亩辣椒。“每天80元,上了17个工,应该是1360元。”该村易地搬迁贫困户张学胜坐在门口盘算7月份在园区务工的收入。能住上小楼房,还能在家门口的核桃、中药材产业园里务工,他很满足。

      从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能力入手才是脱贫致富的原生动力,为此,通江加大了对贫困群众劳动技能的培训,要求每户能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能,每户有1名技术明白人,每人掌握1—2项职业技能或农村实用技术。发展设施农业和畜牧养殖业或进城务工,瞅准市场需求不断拓宽致富门路。(王波 程聪 图片由通江县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