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脱贫攻坚简报2019年第140期

  • 2020年03月26日 14时50分
  • 来源: 省扶贫开发局
  • 【字体:
  • 天全县构建“六大机制”破解成效巩固难题

    天全县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着力推进脱贫攻坚向纵深发展,顺利完成36个贫困村退出、3492户11649名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任务后,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六大长效机制”。

    一、构建产业发展机制,破解产业弱散难题

    一是及时出台《天全县贫困村和贫困户产业发展扶持办法》。对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茶叶、山药、佛手瓜、土耳苕等特色产业给予政策扶持,兑现扶持资金120万元。全县36个贫困村已有34个贫困村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突出产业,其余2个贫困村按照“因地制宜、应调尽调、规模发展、集中成片”的原则,建立百亩产业发展基地。二是推进三条产业融合发展示范线。整合项目资金7995万元,建成“城厢一老场一多功”果药农旅融合产业环线,建成羊肚菌基地1000亩、荷稻鱼立体种植基地1000亩、山药种植基地6000亩、油茶3000亩。推进“乐英-新场一兴业”茶旅融合环线特色种植,新发展茶叶2500亩、笋用竹400亩、水产养殖水面20亩。统筹项目资金800余万元,加快“思经-鱼泉”竹海渔乡观光旅游环线建设步伐,建成高标准流水鱼池139口、养殖水面达2万余平方米。三是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园区。计划投入1.05亿元,在始阳镇建设占地300亩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内容为3.5万平米的标准厂房。根据各乡镇地理条件,建成藤椒、玫瑰重楼、水果、羊肚菌、金银花6个千亩以上特色产业示范园,带动1264户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1556亩。

    二、构建有序择业机制,破解就业盲从难题

    一是设立固定招聘日。将每月28日定为用工招聘日,由县人社部门牵头,组织省内用工企业现场招聘。今年以来,先后有36家企业通过固定招聘日与1000余名劳动者签订意向性就业协议,其中贫困人口15人。二是创建职业规划室。县人社局专门安排1名取得职业规划资质的导师,采取“一对一”方式,对贫困农户中具有一定学历和专业技能的人员开展职业规划指导,15名贫困人口通过职业规划顺员利实现稳定就业。三是组建就业服务专家团。以县相关职能部门技术骨干、专家为依托,借助省人社专家团队力量,组建就业服务专家团。专家团先后开展赶场日宣传活动10次,开展专场招聘会10场,通过岗位推送MAS短信平台发送信息30余万条,帮助企业招聘急需人才15名,实现转移就业1200余人。

    三、构建文化驱动机制,破解农户依赖难题

    一是以文化凝聚人。深入挖掘贫困村本土勤劳发家、耕读传家、孝康持家等传统优秀文化,打造新华孝廉文化、乐英爱国文化、仁义勤劳文化、老场家风文化等特色文化室7个,强化了贫困户对本土优秀文化的普遍认同。二是以活动吸引人。充分利用端午、重阳、春节等时机,广泛开展“脱贫感恩”文艺演出、“感恩奋进”恳谈会等主题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引导贫困户观念更新、思想转变。组建由川农大有关专家、驻县涉农龙头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等组成的4支农业技术服务小分队,根据贫困户实际需要,开展油茶、藤椒、重楼、兔、冷水鱼等特色种养殖技能培训班共80余场次,帮助贫困群众掌握种养技能。三是以典型感召人。每个贫困村至少确定一个主题,每年举办一次“孝敬老人”“和睦婆媳”“致富标兵”“最美庭院”等各类先进人物评比表彰活动,宣传典型人物60余人次,发挥好身边人、身边事宣传引导的“隔壁效应”。四是以规范约束人。坚持依托民俗、尊重民意、规范民行、培育民风,将稳收入、稳就业、稳产业和庭院净、室内净、厨卫净、衣着净的“四净三稳定”纳入村规民约,引导贫困群众参与村规民约修订82个,营造勤劳致富光荣、懒惰等靠可耻的浓厚氛围。

    四、构建投入保障机制,破解财力匮乏难题

    一是建立项目资金整合制度。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投入、形成合力”的原则,将各级财政安排的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涉农资金,按照区域布局、产业发展的需求进行整合。出台《天全县涉农项目资金整合使用办法》,建立涉农资金整合平台。仅2019年就整合项目资金8842万元,为贫困村新建桥梁、硬化道路和改造提升乡际公路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强化扶贫资金监管。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责任跟着资金走”的要求,加强资金管理,严防资金外溢,提升使用效益。项目立项前实地勘查,项目竣工后县级相关部门联合验收,做到项目真实、责任明确、高质建设、资金拨付及时、公开公示透明。三是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突出资源整合,2014年以来,优化整合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1268万元,统筹实施基础设施改善、产业扶贫、综合保障、教育扶贫、文化扶贫、社会帮扶等巩固提升工程,促进增收产业再发展、贫困村基础设施再完善、集体经济收入再壮大,真正实现百姓富、乡村美。

    五、构建党建引领机制,破解帮扶断档难题

    一是优化贫困村党支部能力。对确定的7个重点难点非贫困村,在选派第一书记的同时,通过专向培训、以会代训、考察促训等方式,提升村党支部组织力、战斗力。先后投入100万余元,对36个贫困村村级活动阵地进行改造提升,促进设施更加齐全、功能更加配套。同时,为每个贫困村动态储备至少1名支部书记后备干部。二是深化支部联建帮扶。引导7个部门单位党组织、7个“两新组织”党组织,选派7名第一书记、派驻2个工作组、增派1家帮扶企业,落实与重点村结对帮扶贫困户25对,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方案25个,并从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村域人居环境改造、创新基层治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具体帮扶,确保帮扶聚合力、有活力。三是强化干部问效考核考评。对乡镇主体主责、行业部门专项扶贫、帮扶部门定点帮扶、第一书记驻村协助、驻村工作队全程帮扶、农技服务跟踪服务等“六大责任”进行跟踪监督,实行干部调整使用与贫困群众稳定增收、人居环境改善、文明新风养成、群众满意公认等“六挂钩”,促进责任落实,确保帮扶不断档不“线损”。

    六、构建收益保障机制,创新群众创收难题

    一是探索资产收益、股权量化的现金收益机制。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量化给贫困户形成股权,入股到农业龙头公司,享受“入股保底分红+二次返利分红”带来的现金收益。产业发展带动主体优先吸纳入股贫困户务工,让贫困户在享受保底收益和二次分红收益基础上,再通过务工增加收入,最大限度地调动贫困户自我脱贫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探索“村集体主导、合作社组织、贫困户入股”村级产业发展机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69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6家),家庭农场69家,发展种养大户170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个,省级示范合作社2个,通过技术指导、资金帮扶、市场开拓等多种方式帮助贫困群众增加产业收入。三是探索“特色产品+互联网+”电商扶贫机制。通过“益农信息社”项目共完成113个村级电商服务点建设工作,其中33个点建在贫困村,发展特色农产品网上交易,促进贫困农户增收。引导县内企业雅安农耕时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通过“网络销售+实体店体验”模式,实现贫困村农产品销售1200余万元。

    责任编辑: 杨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脱贫攻坚简报2019年第140期

  • 2020年03月26日 14时50分
  • 来源: 省扶贫开发局
  • 天全县构建“六大机制”破解成效巩固难题

    天全县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着力推进脱贫攻坚向纵深发展,顺利完成36个贫困村退出、3492户11649名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任务后,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六大长效机制”。

    一、构建产业发展机制,破解产业弱散难题

    一是及时出台《天全县贫困村和贫困户产业发展扶持办法》。对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茶叶、山药、佛手瓜、土耳苕等特色产业给予政策扶持,兑现扶持资金120万元。全县36个贫困村已有34个贫困村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突出产业,其余2个贫困村按照“因地制宜、应调尽调、规模发展、集中成片”的原则,建立百亩产业发展基地。二是推进三条产业融合发展示范线。整合项目资金7995万元,建成“城厢一老场一多功”果药农旅融合产业环线,建成羊肚菌基地1000亩、荷稻鱼立体种植基地1000亩、山药种植基地6000亩、油茶3000亩。推进“乐英-新场一兴业”茶旅融合环线特色种植,新发展茶叶2500亩、笋用竹400亩、水产养殖水面20亩。统筹项目资金800余万元,加快“思经-鱼泉”竹海渔乡观光旅游环线建设步伐,建成高标准流水鱼池139口、养殖水面达2万余平方米。三是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园区。计划投入1.05亿元,在始阳镇建设占地300亩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内容为3.5万平米的标准厂房。根据各乡镇地理条件,建成藤椒、玫瑰重楼、水果、羊肚菌、金银花6个千亩以上特色产业示范园,带动1264户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1556亩。

    二、构建有序择业机制,破解就业盲从难题

    一是设立固定招聘日。将每月28日定为用工招聘日,由县人社部门牵头,组织省内用工企业现场招聘。今年以来,先后有36家企业通过固定招聘日与1000余名劳动者签订意向性就业协议,其中贫困人口15人。二是创建职业规划室。县人社局专门安排1名取得职业规划资质的导师,采取“一对一”方式,对贫困农户中具有一定学历和专业技能的人员开展职业规划指导,15名贫困人口通过职业规划顺员利实现稳定就业。三是组建就业服务专家团。以县相关职能部门技术骨干、专家为依托,借助省人社专家团队力量,组建就业服务专家团。专家团先后开展赶场日宣传活动10次,开展专场招聘会10场,通过岗位推送MAS短信平台发送信息30余万条,帮助企业招聘急需人才15名,实现转移就业1200余人。

    三、构建文化驱动机制,破解农户依赖难题

    一是以文化凝聚人。深入挖掘贫困村本土勤劳发家、耕读传家、孝康持家等传统优秀文化,打造新华孝廉文化、乐英爱国文化、仁义勤劳文化、老场家风文化等特色文化室7个,强化了贫困户对本土优秀文化的普遍认同。二是以活动吸引人。充分利用端午、重阳、春节等时机,广泛开展“脱贫感恩”文艺演出、“感恩奋进”恳谈会等主题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引导贫困户观念更新、思想转变。组建由川农大有关专家、驻县涉农龙头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等组成的4支农业技术服务小分队,根据贫困户实际需要,开展油茶、藤椒、重楼、兔、冷水鱼等特色种养殖技能培训班共80余场次,帮助贫困群众掌握种养技能。三是以典型感召人。每个贫困村至少确定一个主题,每年举办一次“孝敬老人”“和睦婆媳”“致富标兵”“最美庭院”等各类先进人物评比表彰活动,宣传典型人物60余人次,发挥好身边人、身边事宣传引导的“隔壁效应”。四是以规范约束人。坚持依托民俗、尊重民意、规范民行、培育民风,将稳收入、稳就业、稳产业和庭院净、室内净、厨卫净、衣着净的“四净三稳定”纳入村规民约,引导贫困群众参与村规民约修订82个,营造勤劳致富光荣、懒惰等靠可耻的浓厚氛围。

    四、构建投入保障机制,破解财力匮乏难题

    一是建立项目资金整合制度。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投入、形成合力”的原则,将各级财政安排的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涉农资金,按照区域布局、产业发展的需求进行整合。出台《天全县涉农项目资金整合使用办法》,建立涉农资金整合平台。仅2019年就整合项目资金8842万元,为贫困村新建桥梁、硬化道路和改造提升乡际公路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强化扶贫资金监管。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责任跟着资金走”的要求,加强资金管理,严防资金外溢,提升使用效益。项目立项前实地勘查,项目竣工后县级相关部门联合验收,做到项目真实、责任明确、高质建设、资金拨付及时、公开公示透明。三是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突出资源整合,2014年以来,优化整合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1268万元,统筹实施基础设施改善、产业扶贫、综合保障、教育扶贫、文化扶贫、社会帮扶等巩固提升工程,促进增收产业再发展、贫困村基础设施再完善、集体经济收入再壮大,真正实现百姓富、乡村美。

    五、构建党建引领机制,破解帮扶断档难题

    一是优化贫困村党支部能力。对确定的7个重点难点非贫困村,在选派第一书记的同时,通过专向培训、以会代训、考察促训等方式,提升村党支部组织力、战斗力。先后投入100万余元,对36个贫困村村级活动阵地进行改造提升,促进设施更加齐全、功能更加配套。同时,为每个贫困村动态储备至少1名支部书记后备干部。二是深化支部联建帮扶。引导7个部门单位党组织、7个“两新组织”党组织,选派7名第一书记、派驻2个工作组、增派1家帮扶企业,落实与重点村结对帮扶贫困户25对,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方案25个,并从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村域人居环境改造、创新基层治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具体帮扶,确保帮扶聚合力、有活力。三是强化干部问效考核考评。对乡镇主体主责、行业部门专项扶贫、帮扶部门定点帮扶、第一书记驻村协助、驻村工作队全程帮扶、农技服务跟踪服务等“六大责任”进行跟踪监督,实行干部调整使用与贫困群众稳定增收、人居环境改善、文明新风养成、群众满意公认等“六挂钩”,促进责任落实,确保帮扶不断档不“线损”。

    六、构建收益保障机制,创新群众创收难题

    一是探索资产收益、股权量化的现金收益机制。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量化给贫困户形成股权,入股到农业龙头公司,享受“入股保底分红+二次返利分红”带来的现金收益。产业发展带动主体优先吸纳入股贫困户务工,让贫困户在享受保底收益和二次分红收益基础上,再通过务工增加收入,最大限度地调动贫困户自我脱贫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探索“村集体主导、合作社组织、贫困户入股”村级产业发展机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69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6家),家庭农场69家,发展种养大户170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个,省级示范合作社2个,通过技术指导、资金帮扶、市场开拓等多种方式帮助贫困群众增加产业收入。三是探索“特色产品+互联网+”电商扶贫机制。通过“益农信息社”项目共完成113个村级电商服务点建设工作,其中33个点建在贫困村,发展特色农产品网上交易,促进贫困农户增收。引导县内企业雅安农耕时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通过“网络销售+实体店体验”模式,实现贫困村农产品销售1200余万元。

    责任编辑: 杨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