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加快建成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脱贫奔康典范
九寨沟县甲勿海景点。杨东波 摄
神仙池景区28道拐。周琳 摄
九寨沟县群众在采摘高山雪菊。(九寨沟县委宣传部供图)
九寨沟灾后重建项目施工。周琳 摄
九寨沟县城夜景。(九寨沟县委宣传部供图)
5月的九寨沟,满眼绿意,生机勃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风采更胜往昔。对于成都游客邓庆来而言,这注定是一个难忘之旅。“五一”假期,他和家人开启了震后的第一次九寨沟之行,让他惊叹的不仅仅是九寨沟绝世独立的美景,沿途的美丽村寨更是让他印象深刻:“九寨沟比以前更美了,道路也更宽敞了,这完全是一个新的九寨沟。”
历经两年多重建,一个美丽的新九寨沟,正向世人迎面走来!刚刚过去的2019年,对九寨沟来说意义非凡:当年4月,九寨沟县成功摘掉贫困县“帽子”;同年9月,在世人的关注下,九寨沟景区又重新“补妆”归来。
与全国其他地区不同,九寨沟面临着特殊的时代考题:一手抓灾后重建,一手抓脱贫奔康——九寨沟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全省88个贫困县、藏族聚居区32个贫困县之一。同时,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因自然灾害推迟脱贫“摘帽”的县。
“要高质量推进九寨沟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和发展提升,努力建成推进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脱贫奔小康的典范,让灾区群众早日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九寨沟要建成绿色发展、全域旅游、脱贫奔康的典范”……对于九寨沟面临的“一手抓灾后重建,一手抓脱贫奔康”的使命,中央和省级层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
对于九寨沟来说,牢记嘱托,作答时代考题的征程仍在路上。今年是“8·8”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最后冲刺之年、全面决胜之年、接受检验之年。4月30日,省“8·8”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工作会议再次指出,要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新九寨沟,努力实现建成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脱贫奔康典范目标。
“两地一典范,美丽新九寨”——近年来,九寨沟县先后获誉全国首批“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全国首批四川首个“中国旅游强县”、全省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九寨沟之“新”,新在何处?九寨沟人用踏实苦干和创新实践来回答“建成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脱贫奔康典范”这一时代考题。
“住”之新
震后两年,受灾和困难群众全部搬入安全稳固新家
2017年10月24日,九寨沟县漳扎镇漳扎村贫困户超果家的新房重建正式动工。“我们领到了5万元房屋重建补助,计划盖一幢三层小洋楼。”超果说。
震后第三个月,贫困户超果为何就赶着修房子?在超果看来,一是有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同时还在于他对九寨沟震后恢复发展的信心。“旅游逐步恢复后,就会有人回来租我家的房子搞旅游,收入就又有保障。”超果说。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造成全县216597人受灾,城乡住房不同程度受损,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受到不同程度破坏。
“震后受损农房修复,特别是贫困户农房修复加固,让群众早日住上安全舒适的房子,是震后九寨沟面临的第一要务。”九寨沟县委主要负责人说。
重建新家园,第一步是让群众早日住进安全稳固的新家——而对于九寨沟来说,新家园有双重含义:一是震后房屋的新建和加固,二是对原本住房条件相对较差的贫困户房屋的提升。
为此,九寨沟县“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政府对全县1711名农村建筑工匠进行业务培训,组织38名专业技术人员驻守施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引导大家不等不靠、互帮互助高效推进农房重建。
为减轻受灾群众经济负担,震后,根据房屋受损情况,九寨沟县出台《“8·8”九寨沟地震受损房屋修复加固补助政策》,按轻微损坏、中等破坏、严重破坏三个档次分别给予3000元、5000元、8000元房屋修复加固补助。对需要重建的受灾户,按收入、人口等家庭情况给予最低3.5万元、最高6万元的补助。
住房安全有保障。九寨沟县扶贫开发局局长郭友林介绍,震后,全县完成17659户城乡住房维修加固和104户城乡住房恢复重建,易地扶贫搬迁119户440人,藏族聚居区新居建设和危房改造项目2685户,让受灾群众住上了安全稳固的好房子。
重建过程中,九寨沟还把住房、学校、医院等民生类项目的建设均排在优先级。包括漳扎小学在内的九寨沟县房建类8个民生打捆项目,仅用69天时间就完成了项目从审批到招投标程序,目前,九寨沟小学、第二人民医院、民族体育馆等一大批重大民生类项目陆续完工并投用。
“人”之新
就业有“助”创业有“路”,群众震后增收不打折
48岁的南坪镇上安乐村村民牛玉奎,地震前是一名旅游从业者。2017年,突如其来的地震致使九寨沟景区暂时关闭,和牛玉奎一样暂时失业的群众超过1.3万人。
自家房屋维修加固后,牛玉奎和村民一起参与村里滑坡点治理。“参与重建,每天能挣到200元钱左右。”牛玉奎说,随着九寨沟归来,他现在又重新谋划搞旅游。
群众是灾后重建和脱贫奔康的主体,也是直接受益者。
“灾后恢复重建要搞好,防止新的贫困发生。”九寨沟县政府主要负责人表示,两项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让群众有房住、有就业,能持续稳定增收,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让困难群众最大限度参与灾后重建,既是快速推动灾后重建的有力保障,也能解决他们的就业和增收问题。震后,九寨沟县通过技能培训、鼓励参与扶贫项目建设等方式,先后引导8000余名群众就业增收。
在灾后重建的同时,九寨沟人的就业创业也一直不遗余力地推进。
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九寨沟县以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城乡统筹、市场运作等方式有效释放就业活力,通过抓产业、兴培训、促转移、推双创、强保障,努力实现一、二、三产业同步发力,推进就业工作。
一组数据,可有力佐证:——2015年以来,劳务转移8万余人次,返乡下乡创业520人,累计实现劳务收入21.5亿元;
——2015年至今,开展各类技能培训1.5万余人次,其中培训返乡农民工8425人次,培训就业率达75%;
——建立省级就业扶贫基地3个,打造扶贫新村两个、扶贫车间27个,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7800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2300余人次;
——2019年,落实公益性岗位2161人,增城镇就业638人,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
……“震后,全县实现了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就业全覆盖。”九寨沟县人社局局长龙凤莲说,今年疫情期间,全县还开展了线上就业服务、公益性岗位开发、劳务扶贫协作、“净土阿坝—春风行动”等稳就业活动,有序组织县外务工4231人,县内务工8997人。
2019年底,九寨沟县作为阿坝州唯一上榜县,被评为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返乡下乡创业工作先进县。
“随着灾后重建和脱贫奔康的同步推进,九寨沟群众生产生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郭友林介绍,截至2019年底,九寨沟全县实现48个贫困村退出、1608户5688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零。“去年全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4254元,同比增长10.5%,增速居阿坝州全州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达到35475.28元,同比增长8.47%。”
灾后重建和脱贫攻坚同步按下“快进键”,同步推进、同向发力,实现同频共振。这是对九寨沟县感恩奋进的拼搏精神、求真务实的创业精神、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的诠释,也是九寨沟县加快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提升“软实力”带来的发展“硬成果”。
“景”之新
“童话世界”归来,世界自然遗产这样进行守护
震后九寨沟,开启了一场没有先例的灾后恢复。
“在世界自然遗产地进行灾后保护和恢复,全世界没有先例。”九寨沟管理局科研处高级工程师朱忠福表示。
九寨沟自然景色兼有湖泊、瀑布、雪山、森林之美,有“童话世界”的美誉。“8·8”九寨沟地震灾情极为特殊,具有3个特殊性:一是世界自然遗产地受到重创;二是生态环境受到重创;三是支柱产业受到重创。
以诺日朗为例。震后,中国最宽瀑布——诺日朗岩层出现局部崩塌,水流从裂缝漏走,导致瀑布只剩一股急流。如果放任不管,瀑布终将消失,并将对上游多个海子造成破坏。
“童话世界”如何归来?世界自然遗产如何修复?
震后三个月,《“8·8”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公布,五大重点任务中,“科学推进生态环境修复保护”位列第一。一个月之后,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指导恢复重建的纲领性文件——《中共 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委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推进九寨沟地震灾区科学重建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新九寨的决定》,鲜明给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回答。
“九寨沟重建规划区域中,生态保护区占比达81.44%,这意味着九寨沟灾后重建的路径,要将生态文明基因植入重建全过程。”九寨沟县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经过生态重建,目前,九寨沟核心景区的植被生态景观和九寨沟县生态环境功能基本恢复至震前水平。数据显示,九寨沟已完成保护区外震损林地植被恢复1.84万亩、自然保护区珍稀动物栖息地修复1.85万亩,完成补栽大熊猫主食竹、修复栖息地两万亩;完成震损草地补播多年生混合草种15.7吨,补播面积11.7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恢复至87%。
如今,人们看到,人间天堂九寨沟正逐步归来——受疫情影响,从今年3月31日起,九寨沟景区85%的区域已恢复对外开放,“五一”期间每日接待游客限量为10000人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好九寨沟的一山一水,才能守住群众的金饭碗。九寨沟县大力实施“全域发展、绿色崛起”总体战略,开发生态护林员、地灾监测员等公益性岗位3404个,聘用贫困户当生态护林员,既保护生态又实现脱贫。
同时,积极寻找新路:全县90.27%的土地属限制开发区,生态环境保护是“硬杠子”,群众脱贫奔康如何辟出新路?
九寨沟这样创新作答——“飞地”经济的创新实践,突破了九寨沟县本土自然生态环境的限制,积极探索民族地区与相对发达地区的合作发展新模式。
根据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结合灾后重建和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九寨沟在浙江嘉善、平湖和四川绵竹建立3个“飞地”工业园区。“2019年九寨沟实现‘飞地’投资收益1009万元,直接带动48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和3757名贫困人口增收。”
“业”之新
“九寨沟不只有九寨沟”,九寨沟全域旅游正强势崛起
“童话世界”归来,九寨沟旅游也正满血“复活”——2019年,九寨沟县累计接待游客185.5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6亿元。
曾经,以旅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达到60%以上,九寨沟也因此成为全国首批、四川首个的“中国旅游强县”。
如今,这一定位有了更新的内涵——“九寨沟,不只有九寨沟”:2014年以来,九寨沟把握脱贫攻坚、灾后恢复重建叠加政策机遇,成功打造甲勿海、嫩恩桑措(神仙池)、甘海子3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建设总投资75亿元的熊猫谷、甘海子等景区项目,积极培育体验旅游、康养旅游业态,加快形成全域旅游格局。
在勿角镇,人们在憧憬着更美好的明天。看到甲勿海大熊猫保护研究园的落地,甲勿村干部秦德志“果断”带动村民一同发展起农家乐。
把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九寨沟灾后重建,是以旅游产业提档升级为重点的一次深度实践。
距阿坝州州府马尔康530公里约8小时车程、离省会城市成都500公里约7小时车程、周边200公里内无三线以上城市……交通条件滞后,是包括旅游在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制约,对于这一点,九寨沟人有清醒的认识。
重建美丽新九寨沟,破解交通瓶颈,成为九寨沟灾后重建的大事。一系列重大项目迅速展开:目前,总投资198亿元的九绵高速、九若路、漳大路、川九路等重点交通项目已开工建设,其中九绵高速建成通车后,成都前往九寨沟4个小时即可到达。
九寨沟县交通运输局局长高水平介绍,震后,该县交通总投资较震前5年提升了20倍,国省干线投资提升了6.3倍,农村公路投资提升了32.9倍。
同时,与重点项目一直相伴随的“脱贫奔康路”也在加紧建设中——2014年至今,该县先后完成九寨沟县汽车站和九寨沟旅游客运中心两个二级站提升改造,开通城乡公交12条线路,建制村通客车比例达到70%以上。
截至目前,包括交通在内,九寨沟县111个重建项目累计完工102个,完成投资27.78亿元,项目累计完工率和投资完成率均超过90%,基本完成重建任务。
交通“毛细血管”建好了,全域旅游就有了落脚点,乡村旅游开始蓬勃发展。
“柴门关”就是其中的典型。结合自然、人文资源,2019年,旧貌换新颜的郭元乡青龙村“柴门关驿站”开门营业,去年1月至9月,累计实现旅游收入1.9亿元。
南坪镇菜园村“小九寨”、郭元乡青龙村“柴门关驿站”等乡村旅游火起来了,6大类种养基地和5个农旅融合示范园加快建设,多点多极全域旅游绿色发展新布局基本形成。数据显示:仅2019年,九寨沟县乡村旅游景点累计接待游客109.5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43亿元。
目前,九寨沟县共有星级酒店14家,非星级酒店91家,乡村客栈792家,(藏)农家乐39家,演艺场所10家,餐饮店2230家,超市572家,带动就业创业数万人。“其中,全县通过旅游脱贫人数超过5500人,占97%,旅游空窗期解决贫困群众就业1200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