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土办法+高科技 “人技结合”地灾监测安上双保险

  • 2018年06月22日 08时0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6月15日,武胜县模拟县域内强降雨引发洪涝灾害,对乡镇内涝转移、地质灾害避险处置,及水库救助遇险人员、水库大坝险情处置等科目进行演练。 (李鸿波 摄 视觉四川

    6月14日,地灾检测员杨国辉正在用木棍测量裂缝宽度,木棍上方黑色的线缆就是地灾自动化监测设备的测线。 (记者 寇敏芳 摄)

    6月14日,荣县高山镇萝卜沟村隐患点,工作人员正在调试设备。 (记者 寇敏芳 摄)

      6月14日,自贡荣县高山镇下起了小雨。早上8时,安装在该镇萝卜沟村大坡崩塌隐患点的两台地灾自动化监测设备0001号和0002号就分别收到了一条短信传输指令。

      收到指令5秒钟后,0001号将实时雨量和位移信息发给了指令人——地灾监测员杨国辉。“没变化,0毫米。”看到数据,杨国辉舒了口气。

      10天前,这两台地灾自动化监测设备安装测试完成,现在它们成了杨国辉的好帮手。自动化监测设备是我省今年防灾减灾的一道利器,有了它们,地灾监测从“以人为主”向“人技结合”转变,监测的科学性和精准度得到提升。

      隐患点安上自动化监测设备

      2015年,萝卜沟村发现大坡崩塌隐患点。垂直发育的山体边缘,出现了4条纵横交错的裂缝,最长的一条长度超过120米,宽半米,深度近10米。

      山体的下方,住着21户居民,随时可能发生的灾害威胁着68人的生命安全。

      隐患点被发现后,杨国辉就当起了地灾监测员。过去3年,他每天上一次山,查看他故意卡在每条裂缝间隙中的木棍是否松动或者掉落——如果松动或者掉落就证明裂缝变宽了。

      这是基层地灾监测员们发明的土办法,简单有效。但是,裂缝究竟变动了多少,趋势变化有多快,杨国辉并不能给出答案。

      他的新“同事”却可以帮忙。目前,杨国辉已经习惯了和地灾自动化监测设备一起工作。“以前一遇下雨,上山把裂缝看完,需要近两个小时。”杨国辉说,现在发个短信就可知道情况,一分钟都用不到。

      “监测设备和监测员形成互补。”高山镇镇长冯俊飞说,自动化监测设备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地灾监测员防灾,同时也对他们的工作起到督促作用,“通过数据变化信息,和防灾日志的对比,就可以发现他们是否有偷懒行为。”

      危险消息可第一时间送达

      听说村里安装了高科技设备,杨建明赶来看热闹。“两个铁皮箱子挂在杆子上,有点像路灯。”除了箱门上印着“灾害监测”几个大字,他丝毫看不出这个设备跟地灾监测有什么关系。

      其实,秘密武器就在箱子里。设备提供方、四川远德安防检测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熊清远介绍,每一个终端,都由传感器、微处理器、控制器等组成,相当于一个“大脑”。与“大脑”相连的4条测线是“神经系统”,它们埋于有裂缝的山体表土之下,可以感应到山体活动,并将变动情况传输到“大脑”。

      数据信息每隔一个小时自动记录并回传给控制中心。“一旦变动超过临界值,设备就会发出报警指令,村里的报警器将自动发出警报。”熊清远说。

      科技防灾的威力,萝卜沟村村民早有耳闻。去年9月1日,荣县双古镇五桐村一座山崩塌隐患点发生崩塌,凌晨1时47分,监测终端发出警报,提醒村民撤离,约7个小时后,山体大面积垮塌。“听说垮之前,大喇叭就一直喊,村民听到报警就赶紧撤离。”杨国辉说。

      重点隐患将实现全覆盖

      监测系统中,除了看得见的监测预警终端,还有一个看不见的秘密武器——数据控制平台。

      熊清远打开电脑,调取出五桐村一个山体崩塌隐患点地灾发生前的数据,从曲线图上可以明显看出,崩塌体在地灾发生前3天的变化速度加快,平均每小时山体变动4毫米。

      “数据记录非常重要。”省国土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对山体活动数据的收集,可以进一步研究灾害发生规律,有效指导防灾。

      此前,我省曾在部分隐患点零星安装自动化监测设备,五桐村一座山崩塌隐患点的监测设备就安装于2016年。今年,我省进一步扩大自动化监测设备的安装范围,将实现重点隐患点全覆盖,涉及21个市州的近13万户、63万余名受威胁群众。

      “所有隐患点的监测数据都将汇总上传。”省国土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还将建设统一的信息平台,最终实现省、市、县、点四级监测信息互联互通。“信息平台加强对各类海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力争获得科学可靠的预警阈值,不断提高预警精度。”

      记者手记

      “人技结合”是防灾关键


      每天,自动化监测设备都会给杨国辉发送裂缝变动信息,但上山巡视的习惯他仍然保留着。他担心万一机器“扯拐”,发送给他的信息不准确。

      杨国辉保留上山巡视的习惯,却不乏争议。在全省部署安装自动化监测设备之前,质疑的声音就不少:既然人工监测照样搞,自动监测真有必要吗?

      杨国辉的回答很朴实:有高科技设备帮忙,总会心安些。

      事实上,我省正在尝试的大范围安装自动化监测设备,本身就是对传统防灾体系的一次挑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也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期,面对科技防灾的大趋势,人防的优越性仍不可取代,如何最大限度发挥人力优势,实现“人技结合”防灾的效益最大化,仍是需要探索的问题。

      排查10天新发现地灾隐患点108处均采取措施

      6月10日,我省启动地质灾害和防汛安全隐患排查,截至6月19日12:00,全省共投入专业技术人员3727人,排查核实隐患34763处。这是记者6月21日从省国土资源厅获悉的。

      在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方面,全省共排查核实原有地质灾害隐患点9553处,新发现地灾隐患点108处,均落实了监测人员,并编制了防灾预案。对险情紧迫的166处隐患点,及时采取了应急转移避险措施,共转移避让2926人。

      在防汛安全隐患排查方面,共排查核实防汛重点部位25210处,发现隐患问题1196处,完成整改523处,正在整改673处。

      6月16日至18日,我省遭受新一轮强降雨天气过程,巴中、达州等7市(州)普降大雨到暴雨。省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召开了视频调度会商会,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再部署,并加大了对基层防灾措施落实情况的抽查力度。强降雨期间,各地共抽查检查基层防灾人员履职情况2.1万余人次,巡排查地灾隐患点4294处,紧急避险转移2189人,未出现一起因灾伤亡事件。 (记者 寇敏芳)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土办法+高科技 “人技结合”地灾监测安上双保险

  • 2018年06月22日 08时0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6月15日,武胜县模拟县域内强降雨引发洪涝灾害,对乡镇内涝转移、地质灾害避险处置,及水库救助遇险人员、水库大坝险情处置等科目进行演练。 (李鸿波 摄 视觉四川

    6月14日,地灾检测员杨国辉正在用木棍测量裂缝宽度,木棍上方黑色的线缆就是地灾自动化监测设备的测线。 (记者 寇敏芳 摄)

    6月14日,荣县高山镇萝卜沟村隐患点,工作人员正在调试设备。 (记者 寇敏芳 摄)

      6月14日,自贡荣县高山镇下起了小雨。早上8时,安装在该镇萝卜沟村大坡崩塌隐患点的两台地灾自动化监测设备0001号和0002号就分别收到了一条短信传输指令。

      收到指令5秒钟后,0001号将实时雨量和位移信息发给了指令人——地灾监测员杨国辉。“没变化,0毫米。”看到数据,杨国辉舒了口气。

      10天前,这两台地灾自动化监测设备安装测试完成,现在它们成了杨国辉的好帮手。自动化监测设备是我省今年防灾减灾的一道利器,有了它们,地灾监测从“以人为主”向“人技结合”转变,监测的科学性和精准度得到提升。

      隐患点安上自动化监测设备

      2015年,萝卜沟村发现大坡崩塌隐患点。垂直发育的山体边缘,出现了4条纵横交错的裂缝,最长的一条长度超过120米,宽半米,深度近10米。

      山体的下方,住着21户居民,随时可能发生的灾害威胁着68人的生命安全。

      隐患点被发现后,杨国辉就当起了地灾监测员。过去3年,他每天上一次山,查看他故意卡在每条裂缝间隙中的木棍是否松动或者掉落——如果松动或者掉落就证明裂缝变宽了。

      这是基层地灾监测员们发明的土办法,简单有效。但是,裂缝究竟变动了多少,趋势变化有多快,杨国辉并不能给出答案。

      他的新“同事”却可以帮忙。目前,杨国辉已经习惯了和地灾自动化监测设备一起工作。“以前一遇下雨,上山把裂缝看完,需要近两个小时。”杨国辉说,现在发个短信就可知道情况,一分钟都用不到。

      “监测设备和监测员形成互补。”高山镇镇长冯俊飞说,自动化监测设备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地灾监测员防灾,同时也对他们的工作起到督促作用,“通过数据变化信息,和防灾日志的对比,就可以发现他们是否有偷懒行为。”

      危险消息可第一时间送达

      听说村里安装了高科技设备,杨建明赶来看热闹。“两个铁皮箱子挂在杆子上,有点像路灯。”除了箱门上印着“灾害监测”几个大字,他丝毫看不出这个设备跟地灾监测有什么关系。

      其实,秘密武器就在箱子里。设备提供方、四川远德安防检测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熊清远介绍,每一个终端,都由传感器、微处理器、控制器等组成,相当于一个“大脑”。与“大脑”相连的4条测线是“神经系统”,它们埋于有裂缝的山体表土之下,可以感应到山体活动,并将变动情况传输到“大脑”。

      数据信息每隔一个小时自动记录并回传给控制中心。“一旦变动超过临界值,设备就会发出报警指令,村里的报警器将自动发出警报。”熊清远说。

      科技防灾的威力,萝卜沟村村民早有耳闻。去年9月1日,荣县双古镇五桐村一座山崩塌隐患点发生崩塌,凌晨1时47分,监测终端发出警报,提醒村民撤离,约7个小时后,山体大面积垮塌。“听说垮之前,大喇叭就一直喊,村民听到报警就赶紧撤离。”杨国辉说。

      重点隐患将实现全覆盖

      监测系统中,除了看得见的监测预警终端,还有一个看不见的秘密武器——数据控制平台。

      熊清远打开电脑,调取出五桐村一个山体崩塌隐患点地灾发生前的数据,从曲线图上可以明显看出,崩塌体在地灾发生前3天的变化速度加快,平均每小时山体变动4毫米。

      “数据记录非常重要。”省国土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对山体活动数据的收集,可以进一步研究灾害发生规律,有效指导防灾。

      此前,我省曾在部分隐患点零星安装自动化监测设备,五桐村一座山崩塌隐患点的监测设备就安装于2016年。今年,我省进一步扩大自动化监测设备的安装范围,将实现重点隐患点全覆盖,涉及21个市州的近13万户、63万余名受威胁群众。

      “所有隐患点的监测数据都将汇总上传。”省国土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还将建设统一的信息平台,最终实现省、市、县、点四级监测信息互联互通。“信息平台加强对各类海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力争获得科学可靠的预警阈值,不断提高预警精度。”

      记者手记

      “人技结合”是防灾关键


      每天,自动化监测设备都会给杨国辉发送裂缝变动信息,但上山巡视的习惯他仍然保留着。他担心万一机器“扯拐”,发送给他的信息不准确。

      杨国辉保留上山巡视的习惯,却不乏争议。在全省部署安装自动化监测设备之前,质疑的声音就不少:既然人工监测照样搞,自动监测真有必要吗?

      杨国辉的回答很朴实:有高科技设备帮忙,总会心安些。

      事实上,我省正在尝试的大范围安装自动化监测设备,本身就是对传统防灾体系的一次挑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也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期,面对科技防灾的大趋势,人防的优越性仍不可取代,如何最大限度发挥人力优势,实现“人技结合”防灾的效益最大化,仍是需要探索的问题。

      排查10天新发现地灾隐患点108处均采取措施

      6月10日,我省启动地质灾害和防汛安全隐患排查,截至6月19日12:00,全省共投入专业技术人员3727人,排查核实隐患34763处。这是记者6月21日从省国土资源厅获悉的。

      在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方面,全省共排查核实原有地质灾害隐患点9553处,新发现地灾隐患点108处,均落实了监测人员,并编制了防灾预案。对险情紧迫的166处隐患点,及时采取了应急转移避险措施,共转移避让2926人。

      在防汛安全隐患排查方面,共排查核实防汛重点部位25210处,发现隐患问题1196处,完成整改523处,正在整改673处。

      6月16日至18日,我省遭受新一轮强降雨天气过程,巴中、达州等7市(州)普降大雨到暴雨。省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召开了视频调度会商会,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再部署,并加大了对基层防灾措施落实情况的抽查力度。强降雨期间,各地共抽查检查基层防灾人员履职情况2.1万余人次,巡排查地灾隐患点4294处,紧急避险转移2189人,未出现一起因灾伤亡事件。 (记者 寇敏芳)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