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7

原来是矿山废地 如今山上枣树 山下农田 
生态打底 引来白鹤引来人

  • 2020年10月27日 07时3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对矿山废弃地进行生态修复后,珙县巡场镇三合村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已成为当地的微田园景区。记者 何海洋 摄


    珙县巡场镇三合村发展的旅游观光项目。记者 何海洋 摄

       

    一线故事

    如果不是村里人介绍,记者丝毫看不出眼前的一片绿意曾是草都不长的矿山废弃地。

    最近,“百县千村行”采访组来到宜宾市珙县巡场镇三合村看到,山上千余亩贵妃枣树连成一片绿海,因开采煤矿产生的黑色灰尘已不见踪影,只有村里“工业记忆博物馆”中陈列的矿车、铁铲等还记录着曾经的矿区记忆。

    从“垮山漏水”到“山上枣树、山下农田”,这中间是三合村走过的生态修复和转型发展之路。

    昔日矿区现白鹤:从“黑”到“绿”的底色转换

    如今的三合村由原坳田村、三合村和龙塘村合并而来,约1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分布着6个煤矿。尤其山上的坳田村和山下的三合村,都是典型的矿产资源村。2014年前后,煤矿陆续关闭,超过30年的长期开采留下的是2000多亩矿山废弃地、受污染的水源和满山的地陷。

    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要修复,产业要发展,难题摆在眼前,坳田村和三合村开始尝试破局。

    依据检测结果,这里种贵妃枣、中药材钩藤、柑橘、莴笋等作物理论上可行。可究竟哪种适合,谁也拿不准。无奈之下,坳田村成立专合社,把土地从村民手中流转过来,分片试种不同的农作物。

    专合社名叫“土生金”,但能不能生出“金子”,谁都没底。“土地是村民的命根子,他们担心我们乱整,我们也担心尝试没有结果。”三合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杨说。

    2015年底,坳田村找到了答案:由于存活率高、长势好,同时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贵妃枣成了村里大规模种植的最终选择。

    山上的产业找到了方向,山下也将破坏严重的区域划定为湿地公园。“光秃秃的土地上草都不长,只能换土换水,栽起水藻、水葫芦、睡莲等水生植物,等待自然恢复。”三合村党支部书记孙杰说。

    今年7月,湿地公园里飞来了一群白鹤,虽然只停留了两天时间,却让李杨很兴奋,因为这是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的标志。

    外出村民返家乡:农旅融合再塑新产业

    三合村有一片看似不起眼的微田园——里面鱼菜共生,鱼塘废水流到旁边水培蔬菜中,形成养种循环系统。这种新模式是三合村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新成果。

    发展之路始于2017年。“周围山很大,中间坪坝又不宽,引进企业开发大型项目不现实。”虽然地形不好,但三合村也有优势:邻近珙县县城,背靠龙茶花海景区。

    为明确发展方向,村委会遍寻“他山之石”,前往浙江湖州、云南昆明以及省内乐山等地考察学习。为扭转村民思想,三合村还将村里的离退休干部等有威望、懂管理的人组织起来,成立3个发展组团,到各地参观。孙杰说,以前煤矿遗留问题和村民之间的矛盾使得纠纷摩擦时有发生,“只有把大家团结起来,以先进带动后进,才能把产业发展起来。”

    2017年,专合社仅用13天就成功流转了全村95%的土地,这背后折射出人心的凝聚和对村集体的信任。当地还引进宜宾雅邦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同时换土、施肥改良土壤,使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达到600余亩。

    2019年,三合村实现农民人均收入1.41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62万元,不少外出务工的村民重新回到村里。“返乡的人已经超过了总人口的1/4,景区、专合社和引进的企业都能提供不少岗位。”孙杰告诉记者,今年3月,三合村还成立集体经济、土地、劳务、置业、旅游5个股份制合作社,进行全民参与的股份制改革。(记者 王吉南)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原来是矿山废地 如今山上枣树 山下农田 
    生态打底 引来白鹤引来人

  • 2020年10月27日 07时3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对矿山废弃地进行生态修复后,珙县巡场镇三合村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已成为当地的微田园景区。记者 何海洋 摄


    珙县巡场镇三合村发展的旅游观光项目。记者 何海洋 摄

       

    一线故事

    如果不是村里人介绍,记者丝毫看不出眼前的一片绿意曾是草都不长的矿山废弃地。

    最近,“百县千村行”采访组来到宜宾市珙县巡场镇三合村看到,山上千余亩贵妃枣树连成一片绿海,因开采煤矿产生的黑色灰尘已不见踪影,只有村里“工业记忆博物馆”中陈列的矿车、铁铲等还记录着曾经的矿区记忆。

    从“垮山漏水”到“山上枣树、山下农田”,这中间是三合村走过的生态修复和转型发展之路。

    昔日矿区现白鹤:从“黑”到“绿”的底色转换

    如今的三合村由原坳田村、三合村和龙塘村合并而来,约1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分布着6个煤矿。尤其山上的坳田村和山下的三合村,都是典型的矿产资源村。2014年前后,煤矿陆续关闭,超过30年的长期开采留下的是2000多亩矿山废弃地、受污染的水源和满山的地陷。

    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要修复,产业要发展,难题摆在眼前,坳田村和三合村开始尝试破局。

    依据检测结果,这里种贵妃枣、中药材钩藤、柑橘、莴笋等作物理论上可行。可究竟哪种适合,谁也拿不准。无奈之下,坳田村成立专合社,把土地从村民手中流转过来,分片试种不同的农作物。

    专合社名叫“土生金”,但能不能生出“金子”,谁都没底。“土地是村民的命根子,他们担心我们乱整,我们也担心尝试没有结果。”三合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杨说。

    2015年底,坳田村找到了答案:由于存活率高、长势好,同时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贵妃枣成了村里大规模种植的最终选择。

    山上的产业找到了方向,山下也将破坏严重的区域划定为湿地公园。“光秃秃的土地上草都不长,只能换土换水,栽起水藻、水葫芦、睡莲等水生植物,等待自然恢复。”三合村党支部书记孙杰说。

    今年7月,湿地公园里飞来了一群白鹤,虽然只停留了两天时间,却让李杨很兴奋,因为这是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的标志。

    外出村民返家乡:农旅融合再塑新产业

    三合村有一片看似不起眼的微田园——里面鱼菜共生,鱼塘废水流到旁边水培蔬菜中,形成养种循环系统。这种新模式是三合村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新成果。

    发展之路始于2017年。“周围山很大,中间坪坝又不宽,引进企业开发大型项目不现实。”虽然地形不好,但三合村也有优势:邻近珙县县城,背靠龙茶花海景区。

    为明确发展方向,村委会遍寻“他山之石”,前往浙江湖州、云南昆明以及省内乐山等地考察学习。为扭转村民思想,三合村还将村里的离退休干部等有威望、懂管理的人组织起来,成立3个发展组团,到各地参观。孙杰说,以前煤矿遗留问题和村民之间的矛盾使得纠纷摩擦时有发生,“只有把大家团结起来,以先进带动后进,才能把产业发展起来。”

    2017年,专合社仅用13天就成功流转了全村95%的土地,这背后折射出人心的凝聚和对村集体的信任。当地还引进宜宾雅邦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同时换土、施肥改良土壤,使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达到600余亩。

    2019年,三合村实现农民人均收入1.41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62万元,不少外出务工的村民重新回到村里。“返乡的人已经超过了总人口的1/4,景区、专合社和引进的企业都能提供不少岗位。”孙杰告诉记者,今年3月,三合村还成立集体经济、土地、劳务、置业、旅游5个股份制合作社,进行全民参与的股份制改革。(记者 王吉南)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中国福彩app官方下载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